《皇明四朝成仁录》在雍正、乾隆年间两次被禁毁,仅有抄本流传于世。一九四七年,
叶恭绰据叶廷■等七种抄本校勘,重编成十二卷,收入《广东丛书》第二集中。
屈大均(公元1630—1696年),初名绍翁,字
翁山,又字介子,号菜圃,广东
番禺人。他是清初著名诗人,与
陈恭尹、
梁佩兰并称“
岭南三大家”。同时他的词、文也都很有名,著有《
广东新语》、《翁山易外》、《皇明四朝成仁录》、《翁山文外》、《翁山诗外》等作品
屈大均生于明末清初的更替时代,是一位富有
民族气节的志士,具有浓厚的
反清思想。
清军入关以后,发布
剃发令,屈大均坚决反对,并就此写了《藏发冢铭》、《长发乞人赞》、《秃颂》、《藏发赋》等,并参加过抗清斗争,曾向南明永历帝上过“中兴”之策。清军破广州后,屈大均遁入空门,名其所为“死庵”。后又奔走大江南北,结交志士,留意山川险阻,志在恢复。不久后又弃佛归儒。他在
会稽的时候,与
魏耕关系很好,又在陕西等地交接了
顾炎武、
李因笃等明遗民,共同商讨
反清复明大计。魏耕曾通消息与
郑成功,引导郑成功、
张煌言举兵收复江南二十四县,屈大均也参与了此事,事泄遂避居
桐庐。
吴三桂反,屈大均又曾一度参加吴部,从其军于湖南,很快因为政见不合又离去。
三藩之乱平定后的康熙二十二年(
公元1683年),返回故乡隐居,专心著书,述作甚富。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病卒。
屈大均诗文中“悖逆之词”甚多,其“不平之气”现于言外,但屈氏生前却并未因文字而坐罪,直到三十多年后,屈氏诗文案才发,屈大均的子孙们承担了这次文字之祸。这是因为清朝的文字狱在雍正、乾隆时期有了更大的发展。
顺治、
康熙年间,文网初织,文字之禁尚宽,虽然发生了庄氏明史、
戴名世《
南山集》等几桩大案,但总的来说还是个别现象,文字之狱尚未成为思想文化统治领域内的主流,
清廷对汉族知识分子基本采取的还是怀柔宽和政策。到了雍正、乾隆两朝,清廷大力强化对思想意识形态的控制,文字狱层出不穷,使人们
战战兢兢,动辄得罪。特别是乾隆皇帝,对文字的苛求达到了极端的程度,即使是精神失常的疯人,也照样斩决,其亲朋皆连坐。
《皇明四朝成仁录》卷一至五记
崇祯朝人物,卷六、七记弘光朝人物,卷八、九记隆武朝人物,卷十至十二记永历朝人物,其中主要为抗清殉国的志士仁人。他写这些人物的目的在卷八《广东州县起义传》后的评论中说得清清楚楚:“我粤忠义之士一盛于宋,再盛于明,事虽不成,亦足以折强敌之气而伸华夏之威。……事不必成,功不必就,而已可传不朽矣!是故凡起兵者得死其所,我皆著之于篇。”正是怀着这个明确的创作目的,
屈大均多方搜求明末死难之士的事迹传闻,并且不局限于一般正史中所载的
王侯将相,对于那些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具有忠贞气节的平民百姓,屈大均也在《皇明四朝成仁录》中一一录出,并加以热情歌颂,反映了屈大均进步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