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亭山位于浙江省
杭州市的东北隅,拱墅、余杭和江干三区接壤处,与杭州市中心的距离仅十八千米左右,距杭州东站九千米。皋亭山是天目山山脉的余脉,东西长约9千米,南北深约2.5千米,山势呈西南一东北走向,西低东高。
形成演变
皋亭山是杭州最古老的山丘,在2.5亿年前后的印支构造期形成了“半山—皋亭山褶皱区”,当时的杭州城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此时的皋亭山已兀立在海上。
位置境域
皋亭山位于浙江省
杭州市的东北隅,拱墅、余杭和江干三区接壤处,东连余杭区的
星桥镇,南接江干区丁兰街道(原丁桥镇),西邻拱墅区之
半山街道,北界余杭区
崇贤街道。皋亭山与杭州市中心的距离仅十八千米左右,距杭州东站九千米。
地理环境
地貌
皋亭山位于扬子准地台浙西皱褶带的东北端钱塘台褶带范畴余杭一嘉兴台陷内,处于造山皱褶带和俯冲带的活动性大陆边缘。地貌形态主要由皋亭山南面延绵的丘陵山地及上塘河两岸平原组成。
土壤
皋亭山的土壤类型包括水稻土、岩性土以及红壤。在平原和沟谷地带以水稻土为主,岩性土分布在皋亭山山顶及一些陡坡地带,其成土母质为各类岩石风化体经过原积、残积或坡积物;区域内的主要的土壤类型是红壤,第四纪红土砾石层和花岗岩、凝灰岩风化物共同构成其成土母质。
水文
皋亭山区域内主要水系为横贯皋亭山南部的
上塘河,属人工开凿的河流,开凿于隋朝。受到山地丘陵周势以及季风气候的双重作用,上塘河的水位有较大季节变化。皋亭群山之间有少量山间涧流,另外有虎山水库、龙山水库等若干处人工水库,水域面积均较小。
气候
皋亭山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和日照均十分充足。年平均气温15—17℃,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2003年,达到40.3℃,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69年,低至-9.6℃。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至1300毫米之间,4—9月降水量较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的“梅雨”和8—10月的台风雨;7—8月为盛夏季节,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全年盛行风向是东到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霜期通常从11月初到次年3月中旬前后,全年无霜期达到230—260天。
植被
皋亭山的植被主要有常绿阔叶次生林以及针叶、阔叶混交林。
资源状况
植物资源
皋亭山植被茂密,共有143科440属671种植物,其中双子叶植物104科318属506种,单子叶植物16科85属117种,裸子植物5科13属14种,蕨类植物18科24属34种,栽培植物158种,包含5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分别为香樟、水杉、银杏、野大豆等。常绿阔叶次生林是山体上的地带性植被,主要树种有苦槠、青冈、白栎、麻栎、木荷、杉木、马尾松、毛竹、茶、桑、果树等。200—300米的山腰地带以针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大部分是松、杉、麻栎、毛竹、木荷等。低丘、河丘、平原地带主要分布的是人工栽培的经济林、防护林,其中泉亭山的杨梅、桃树最为典型,还有部分常见有耐碱的水草和芦苇、田菁。
动物资源
皋亭山上茂密的植被为野生动物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区域内有穿山甲、凤头鹰、雀鹰、雕鸮、红隼、红角鸮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4种,均为二级保护动物。据调查,皋亭山有鸟类74种,涉及9目29个科,有44种属于留鸟,20种为冬候鸟,6种夏候鸟,其余属于旅鸟。属于浙江省重点保护鸟类包括夜鹭、红嘴相思鸟、斑姬啄木鸟、牛头伯劳、喜鹊等11种。其中大山雀、麻雀、白鹭、白头鹎、领雀嘴鹎、红头长尾山雀、白鹡鸰等属于皋亭山地区较为常见的类型。
旅游资源
皋亭山建有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皋亭山景区”。2002年,杭州市政府对皋亭山先后进行了历史文化考证、旅游资源普查,编制了《杭州市江干区皋亭山旅游总体规划》对皋亭山进行规划建设。2011年10月,皋亭山景区正式对外开放。2012年4月,皋亭山景区管委会成立。2013年,皋亭山生态旅游综合建设项目列入浙江省重点生态建设项目。2015年,皋亭山景区被中国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列为中国国家级4A旅游景区。
皋亭山景区以皋亭山、黄鹤山、元宝山三大山体为基础,以一寺(龙居寺)、一水(上塘河)、一楼(黄鹤楼)、一忠(文天祥)、一孝(丁兰)、一文(王蒙)、一武(钱镠王)、一馆(班荆馆)为资源特色,以沿山和皋城两大村为依托,是一座自然资源独特、人文资源丰富的“文化名山”景区,也是杭州北部旅游的核心区。
山脉关系
皋亭山是天目山山脉逶迤至东边的余脉,山脉到了北高峰、老和山处之后转而沉入地下,到皋亭山处又凸起出地面。区域内山势呈西南一东北走向,西低东高。皋亭山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皋亭山指代皋亭山区域诸峰,自西往东各山峰依次为半山、皋亭山、黄鹤山、佛日山等,诸峰统称皋亭山。狭义的皋亭山指的是广义皋亭山的最高峰—皋亭山山峰,也称为“凤凰山”,海拔361.1米。
历史文化
山名由来
皋亭山之名来自皋亭神。皋亭神是皋亭山先民的崇拜主神,“皋”意为水边高地;而“亭”指人所聚集,故皋亭山是杭州形成过程中“人类停留下来,繁衍生息”的一块高地。
历史遗址
皋亭山西南的
水田畈遗址,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两次发掘表明,远在四五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杭州的先民们在此以半穴居状态分散而居,从事原始的农业和渔业生活,已广泛采用水上交通。
人文历史
皋亭山南一条
上塘河(古运河)穿境而过,开凿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是杭州市地域内史书记载的第一条人工疏通的水道。
秦始皇出巡经上塘河入杭时,在皋亭山南麓前的阼湖(诏息湖)作短暂停留后到达钱塘(今杭州),而后渡钱塘江去会稽山祭奠大禹。南宋朝廷把临安(今杭州)的上塘河到镇江段运河作为当时最重要的漕路,时人即称“自临安至京口(镇江),千里而远,舟车之轻从,邮递之络绎,漕运之转输,军期之传递,未有不由此途者。元代,上塘河的赤岸段是驿道或官道”,在皋亭赤岸配有船只。
皋亭山横亘城北,绵延十里,是杭州城的北部门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皋亭山曾无数次将战火挡在了杭城之外,成为守护古代杭城的一道绿色屏障。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十月,淮南弘农王杨行密应董昌的要求东西夹击钱鏐军,杨行密派遣宁国军节度使田頵、润州团练使安仁义一南一北进攻杭州,钱缪在此设寨以抗拒;南宋初“苗刘兵变”时,大将韩世忠在皋亭山成功击败叛军,才保住危在旦夕中的南宋朝廷;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统帅伯颜占领了皋亭山,兵临城下,杭州百姓面临灭顶之灾,岌岌可危的南宋朝廷惊慌失措,甚至找不到前去议降的大臣,文天祥临危受命,在皋亭山下,对出尔反尔的伯颜进行了正气凛然的抗论,这就是史上著名的“皋亭抗论”。伯颜为文天祥的凛然正气所撼,据传当晚即梦见岳飞千军万马过皋亭,疑皋亭有神明护佑,遂下令不得对百姓进行杀戮。皋亭山还留存了古代兵站等众多的军事遗迹,如钱王城寨、韩蕲王将台、皋亭抗论台、度岭关隘、雷诛营卒、前哨石屋等。
皋亭山有丰富的宗教文化景观遗存,其中有历史记载的寺庙祠堂就有70余处,约20处获得过皇帝封赐,如龙居寺为吴越王
钱鏐与其子钱元瓘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始建,原名涌泉寺。宋高宗南渡,曾宿本寺,故山名龙居湾,寺亦以此得名,历时近百年。”皋亭山也是道教发源地之一,商朝即有仙人黄子安在此骑鹤入云,史载建有黄鹤楼。皋亭山还有关于师姑庵的传说,师姑庵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后唐时期,由师太和一位俗家姑娘募捐建庵,故名“师姑庵”。“师姑庵”曾毁于战火,后屡建屡毁。师姑庵曾因救扶落难中的吴越国钱鏐王妃水月而声名大振。传说澉浦的铁匠女儿水月,因老父病故,被当地痞子纠缠骚扰,便放火烧毁铺子后,沿上塘河小道去寻找因征战而音讯全无的未婚夫钱鏐,在饥寒交迫中幸遇师姑庵师太搭救,留在庵中。后吴越国王钱鏐到师姑庵寻访到水月师姑,从此夫唱妇随,传为千古佳话。近代,村民又称其为“石子庵”。
皋亭山与孝的渊源历史悠久,根据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中国二十四孝之一的丁兰刻木事亲故事发生在皋亭山的姥山之东,当地百姓为了弘扬丁兰的孝心,还建了丁桥、兰桥以为纪念。千百年来,皋亭山区域逐渐形成了杭州孝道文化的中心,更被称为杭州“孝”源。无论是历年以“赏花、行孝”的观桃节、孝心百家宴,还是景区举办的答孝题品孝菜、孝道养生餐饮大赛、孝心故事大征集等活动,都充分展示了“孝”在皋亭山的深厚底蕴。
皋亭山南面,钱塘江对岸跨湖桥文化遗址八千年前地层中,出土的世界上最早茶种子,证明了茶种子在杭州湾一带出现得非常早,所以“杭州名茶的最早种子出在半山”之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传说,可说明皋亭山古茶也是杭州茶之祖。
生态保护
皋亭山所在的杭州市上城区相关政府部门会定期深入皋亭山,为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建设进行实地勘察。生物多样性监测的目标是掌握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状况,发现重要物种、生物群落动态变化规律和生态过程的变化。以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强化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优化空间布局,从而实现科学化监测、管理以及科教宣传。同时,杭州市积极推进林长制工作的部署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会定期巡查检查了解皋亭山区域的林地综合整治、有害生物监测、森林防火规范化建设、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等相关情况,保障对森林资源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