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徽州文化(皖南)和两淮文化(皖北)。远古时安徽是东夷和淮夷的活动地区。两周时安徽先后成为吴、楚的一部分,并一度成为楚国的统治中心。秦以后“淮泗之夷散为民户”,东夷、淮夷消失,安徽地区居民逐步以汉族为主。明代中后期,徽州文化形成并产生重大影响。清代建置安徽省,为统一的皖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皖文化研究,截至2005年集中在徽州文化上,并形成徽学。皖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首先,表现在兼容性和融合性上面。安徽襟江带淮,地处“吴楚分源”、南北要冲,“上控全楚,下蔽金陵,扼中州之咽喉,依江浙为唇齿”,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是东西南北冲突的大舞台。这些冲突虽然给安徽带来苦难,但同时又促进了东西南北民族文化的融合。也使这里居民兼有中国各地人的文化特性,如北方人的豪爽,南方人的灵巧,华东人的勤劳和中西部人的淳朴。在艺术上,黄梅戏原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为安徽人所接纳后成为当地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图1)。其次,表现在辐射性上面。明清时期,徽州地狭人稠,祁门、休宁、歙、黟、绩溪等县的居民弃农从商,向外拓展,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徽商”,他们以经营盐业为中心,兼及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玄笔等文房四宝,生漆、竹木、茶叶、瓷土等土产,以及典当、木材、粮食、茶叶和海外贸易等,资财迅速增长,以至有“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的赞誉。徽商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沿江地区甚至有“无徽不成镇”之说,特别是扬州成为徽商的基地。徽州孕育出的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盆景、徽菜、徽式建筑(图2)等也走出山区,向外辐射。安徽的其他地方也向全国输出文学和艺术。清代方苞、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对全国形成强烈的影响。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导致被称为中国国粹的京剧的诞生。推荐书目 陈广忠.两淮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高寿仙.徽州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