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安徽、浙江、江西3省边界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三年游击作战。
1934年11月,红军第10军团离开闽浙赣苏区北上皖南时,中共闽浙赣省委代理书记关英(后任书记)和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唐在刚领导红军第30师和游击队共1000余人,留在赣东北坚持斗争,另有皖赣独立师和皖南独立团等部队亦就地坚持斗争。1935年1月,闽浙赣苏区被国民党军占领。7月,红30师在弋阳、横峰地区亦遭国民党军围攻,损失严重,唐在刚牺牲,余部在中共赣东北特委书记余金德率领下,分散在皖赣边坚持游击活动。此后,各地红军和游击队积极发动群众,积蓄革命力量。至年底,恢复和建立了贵(池)秋(浦)东(流)、都(昌)湖(口)鄱(阳)彭(泽)、泾(县)旌(德)宁(国)宣(城)、开(化)婺(源)休(宁)、淳(安)遂(昌)歙(县)、鄣公山和赣东北等游击区。不久,在国民党军大规模“清剿”中,除鄣公山地区的皖南独立团外,均遭严重损失。1936年初,各地红军和游击队余部相继转至鄣公山会合。4月,中共闽浙赣省委改称皖浙赣省委,关英任书记。为加强领导,省委决定以皖南独立团为基础,成立800余人的皖浙赣红军独立团,扩大以鄣公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同时在皖浙赣边区30余县分设赣东北、皖赣、上浙皖、下浙皖、开(化)婺(源)休(宁)5个特委,各领导1个独立营开展游击战争。7月,独立团袭占开化,并在婺源县沱川月岭伏击歼灭国民党军2个连。12月,独立团奔袭昌化县城,歼敌一部。与此同时,各特委领导的独立营也积极开展游击活动。至年底,红军和游击队发展到近3000人,游击区域扩大到40余个县。1937年春,在国民党军36个团和地方保安团队的进攻下,红军和游击队遭受重大损失。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皖浙赣边红军和游击队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1938年1月,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江西抗日义勇军第2支队,共300余人(后发展到400余人)。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3营,奔赴抗日前线。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