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注射(读音pí xià zhù shè)是指将药液注入
皮下组织。常用注射部位为上臂及股外侧。如
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
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据医学史书记载,注射器出现的最初形态是
灌肠器。我国汉代医学家
张仲景在他的《
伤寒论》(写于公元219年)《阳明全篇》中写道:“
阳明病,
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
蜜煎导而通之。若
土瓜根及大
猪胆汁,皆可为导。”在此书的“猪胆汁方”一文中又明确指出: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
陈醋少许,以灌谷道(肛门)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如何“灌谷道”呢?他写道:“以小竹管……内入谷道中。”这种小竹管就是灌肠器——注射器的雏形。
早在15世纪,意大利人卡蒂
内尔就提出注射器的原理。但直到1657年英国人博伊尔和雷恩才进行了第一次
人体试验。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1774-1792 年在位)军队的
外科医生阿贝尔也曾设想出一种活塞式注射器。但是一般认为法国的普拉沃兹是注射器的发明者。他于1853年监制的注射器是用白银制作的,容量只有1毫升,并有一根带有螺纹的活塞棒。
英国人
弗格森第一个使用玻璃注射器。玻璃透明度好,可以看到注射药物的情况。此后有
玻璃管金属并用制成的注射器,可用
煮沸法消毒,针头也可以磨尖再用和消毒。现在的注射器是用
塑料制造的,用一次即扔掉,大大减少了注射时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为了保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当代的注射器多采用塑料质地。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选择注射部位,用2%
碘酊和70%酒精进行皮肤消毒,待干。
2.将药液吸入
注射器,排尽空气,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
斜面向上和皮肤呈30度到40度角,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迅速刺入针头的三分之二,放开左手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即可
推注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