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壶,壶的一种样式。因形如皮革缝制的
水囊,故名。系辽代
契丹族特有的陶瓷用器;契丹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随身携带皮制水壶,定居后,孤壶取替了皮壶。其造型为扁体,直身,下部丰满 ,壶两面随形起线,如缝合皮革的痕迹,口部一端有直立的短流,中间凹下,另一端翘起与流口平齐,形似驼峰,两侧有圆孔,可系绳提拿。。多陶制品,施绿釉,辽宁及内蒙地区出土较多。也有白瓷者,为辽代早期产品。早期造型壶身较短,下部肥硕,因形如马蹬,故又称“马蹬壶”;中期以后壶身增高,缝合痕也逐渐消失。
按照类型学的角度,大体可把皮囊壶划分为两大系列。一是带穿孔的,统称为孔系,又以孔的多少分为单孔式和双孔式,二是有提梁的,统称为梁系,又以壶体和梁的形状不同分为矮身横梁式、扁身环梁式和圆身环梁式。
按照材质划分,皮囊壶可分为瓷质、陶质、金银质、木质等类型,而以瓷质、陶质为主。瓷质皮囊壶有许多是白釉的,一个原因是北方少数民族多尚白,契丹族有“青牛白马”的古老传说,这种好尚影响到契丹族生活的各方面;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定窑影响,定窑精美的白瓷极受契丹人的喜爱。许多贵族墓和窖藏中都有白瓷器出土,一些遗址亦出土大批白瓷片。白釉皮囊壶大部分在辽早期,后来则烧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器物。瓷质壶更多的是绿釉和黄釉,这可能与辽代釉陶的发展有关。辽代釉陶发达,辽三彩器是继
唐三彩后的又一独具特色的工艺品,不同于唐三彩的是,
辽三彩主要用黄、绿、白三色,这也会影响瓷器的用釉。陶质皮囊壶数量远远多于瓷质壶,可能是因为其造价低廉且制作相对简单。在使用釉陶之前有一段使用无釉陶的历史,契丹建国前的墓葬中曾出土过磨光黑陶皮囊壶。到了辽中晚期,随着技术和工艺的日臻成熟,后来瓷和釉陶慢慢取代了无釉陶。
关于皮囊壶的用途现在还有争议。从现有资料看,其高度大都在25-35CM之间,完全可以用来盛贮
液体。在
赤峰大营子墓出土的壶内有茶色结晶,应该是当时饮料的遗留物,因此皮囊壶应是
生活用品。从墓葬出土的皮囊壶看,其墓主大都是权贵阶层,其中有地位显赫的宰相,也有耶律羽之、驸马等与皇族关系密切的贵戚,身份最低的也是小贵族,平民墓中尚无皮囊壶出土。这似乎说明皮囊壶是身份的象征。此外还有鎏金银皮囊壶和木皮囊壶出土,其中前者被认为是窖藏的礼器或贡品。金银自古便是贵重物品,各朝都有对各阶层使用金银的规定。贵为公主,却以木壶随葬,看重的绝不是它的材质,而是皮囊壶代表的非物质的东西。另外使用者并非都是契丹族人,在汉人墓中亦有皮囊壶出土:一是韩相墓,一是赵氏墓,还有就是耿延毅父子墓。这几位墓主人都是辽廷重臣。作为汉族官吏却能以皮囊壶随葬,一方面可看出,辽统制阶层对汉人的认可和接受,重用一些汉族官僚,如上面提到的赵氏,是辽时著名的“韩刘马赵”四姓之一;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汉族人渐渐地被同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