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云梦皮影戏)
湖北省云梦县传统戏剧
皮影戏(云梦皮影戏),湖北省云梦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云梦皮影戏起源于清代中叶时期,由老艺人周铁保的曾祖父从安陆传入,云梦皮影戏早期的戏班,大都由4人至5人组成前台演唱、操纵皮影的只有1人,后台锣鼓梆则由3人到4人敲打,起、落腔也由后台接腔,称号子合唱。
清代末期,云梦皮影戏的戏班为适应茶坊座馆表演的需要,渐渐变成了“二人台”,前台演唱、操纵,后台击乐伴奏,这种表演阵容被称为“戏剧轻骑”。
20世纪初期为云梦皮影戏发展的兴盛时期,云梦县当时有皮影戏70多台,从业艺人140余人,演出活动遍布云梦全县及周边地区。
20世纪30年代,义堂镇陆胡村皮影戏世家子弟陆春元在皮影制作和表演上都对传统的皮影戏进行了创造和发展。
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云梦皮影戏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逐渐步入了萧条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云梦县有皮影戏35台,其中北乡的义堂、曾店地区较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于1957年成立了云梦县皮影队,对云梦皮影戏的表演形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云梦皮影戏艺人相继创作出《红嫂》《三世仇》《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融入现代因素的皮影戏,并且长期在云梦县的农村地区演出。
“文化大革命”时期,云梦皮影戏被定义为“封、资、修”黑文艺,被迫停止演出,1957年成立的云梦县皮影队也于1970年2月被撤销。
1978年之后,文化艺术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云梦皮影戏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皮影戏班的数量也出现急剧增长,增加到70台,演出活动的频率也达到历史高峰。
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背景下,云梦皮影戏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
文化特征
演出形式
云梦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为“独撮”,即由一个人一边操作,一边说唱,同时用锣钹伴奏,有的戏班还加进了(京胡)弦乐伴奏。
1949年以前,云梦皮影戏的演出活动以配合民俗演出为主,如春节期间演灯戏,7月要“梦兰会”、歇伏戏,10月以后演“平安戏”或“谢土戏”等,其他时间多转入集镇茶楼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移风易俗,旧的民俗逐渐淡化,云梦皮影戏的演出方式随之改变,多以茶楼演出为主。在云梦县皮影队成立之后,主要是有计划地安排到全县农村包场演出,农忙时就到邻县剧场进行巡回演出。农村普遍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集体酬资看戏的局面不复存在,在云梦县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城镇建起了自己的皮影戏演出场(馆),如城关的“梦泽影戏馆”、义堂镇的“府河皮影馆”、吴铺镇的“云孝皮影馆”等。
唱腔唱词
云梦皮影戏的唱腔受江西移民带来的戈阳腔的影响而形成,主要唱腔属西乡高腔,音调高昂,甩腔多用假嗓衔接。这种唱腔的特点是音调高亢,且一唱众和,不用管弦乐器,只用锣鼓击乐伴奏,故又称“打锣腔”。
云梦皮影戏的唱腔后受其他艺术形式影响,揉进了楚、汉剧的唱腔,如揉进了“云梦打麦号子”为小生腔,揉进了“摇儿歌”为花旦腔,揉进了“孝歌”为悲腔,逐步形成了生、旦、净、末、丑腔,分导板、垛子、二六、二八、摇、数等板式。
云梦皮影戏是一门口头编唱艺术,其剧目多没有文字剧本,每个剧目,实际上只有一个最简单的脚本条目路子书。表演时,艺人全凭着对故事梗概的掌握,即兴编唱,从剧情的展开推进到人物的刻画,唱、念、做、打均要临场发挥。一部大书,可连续演出3个多月。云梦皮影戏的唱念均用地道的云梦话,具有乡土气息。
表演道具
云梦皮影戏的影人造型仿戏剧服饰,脸谱雕刻以线雕为主、镂空为辅。用料从牛皮、硬纸、尼龙薄膜,发展到聚乙烯塑料片。颜色早期为染布染料,后为印刷油墨,以红、绿、蓝、黄、黑为主。云梦皮影戏影人的影高在70厘米左右,关节较为灵活,有操纵杆3根,主杆在章胫前部,双手各一杆。
代表剧目
云梦皮影戏表演的剧目一般以长篇书目为主,故事连贯,情节曲折,如《杨家将》《岳飞传》《李自成》《包公案》《三国演义》《陈桥兵变》等。其次,很多传统文学著作和民间故事,也是云梦皮影戏经典的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水浒传》《天仙配》《鹤与龟》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文化价值
云梦皮影戏无论是其制作工艺还是演出剧目、唱腔等都是云梦地方文化的集中体现,其多数剧目是民间传说或者文学创作或者历史事件的再现,对于传播历史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云梦皮影戏在创作过程中也加入了现代因素,形成了如《红嫂》《三世仇》《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皮影现代戏,这些皮影剧目能够传达出一定的内在精神,对于公众有一定的文化教育作用。再者,云梦皮影戏的音乐唱腔也独具地方特色,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融入了云梦当地民族乐器、地方戏曲、民歌小调等不同音乐形式的精华,同时也加入了地方语言的因素,使得皮影唱腔集众家之精华,丰富而多变,是地方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梦皮影戏的音乐唱腔为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相关素材。更为重要的是,云梦皮影戏在皮影艺人的保护和传承下,得到了重视,并逐渐走出国门,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为世界各族人民所知晓,对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价值
云梦皮影戏起源于清朝,其在其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楚文化的气息,如楚剧的唱腔、云梦歌谣、历史传说、地方风俗习惯等等,这也使得云梦皮影戏带有鲜明的楚文化特色。因此,云梦皮影戏对于历史学家研究楚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云梦皮影戏的相关代表性剧目,是云梦人民对于历史的解读,体现了云梦地方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对于研究云梦地方民俗、民风也具有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云梦皮影戏作为一种融合了雕刻和绘画艺术的表演形式,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对于中国美术、雕刻、戏剧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补充价值。同时,云梦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一支,不仅丰富了中国地方皮影戏的流派,其本身的特点和演化过程更是对其他流派或地区的皮影戏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
传承状况
云梦皮影戏的传承面临诸多问题,一是民间艺人断层的问题,能演唱的多是年逾花甲的老艺人,最年青的也近50岁了。过去的世家几乎难找接班人,有的世家子弟应征入伍,有的考上大学,社会上也很难招徒,面临后继乏人;二是观众断层问题,云梦皮影戏的主要观众是农村的中老年人,而老年人又在不断地减少,新观众没有增加。
传承人物
秦礼刚,男,汉族,1949年3月出生,2012年12月20日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皮影戏(云梦皮影戏),湖北省云梦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云梦县文化馆获得“皮影戏(云梦皮影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皮影戏(云梦皮影戏)项目保护单位云梦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58年,云梦皮影戏大型神话戏剧目《大禹治水》在湖北省曲艺、木偶、皮影戏汇演中获得制作甲等奖和集体表演乙等奖。
1965年,云梦皮影戏现代皮影戏剧目《红嫂》参加了湖北省皮影现代戏经验交流会演,受到湖北省文化厅的特别奖励(拨款6000元修建云梦皮影剧场)。
2003年,云梦皮影戏剧目《武松打虎》《猪八戒背媳妇》《梁红玉击鼓战金兵》《云梦皮影戏恨》参加了湖北省首届“首义园”杯皮影戏展演,获得组织奖、创作奖以及演出奖。
2005年,云梦皮影戏在中国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中,获得最佳表演奖、最佳打击乐奖和演出综合奖。
重要活动
1975年,云梦皮影戏《传香打豹》等剧目在湖北省文化厅调演中进行了表演。
1980年,云梦皮影戏剧目《山娃与凤凰仙子》《三盗芭焦扇》参加了湖北省省、地调演。
1992年,云梦皮影戏现代皮影戏《喜迎农运》和传统皮影戏《武松打虎》《梁红玉击鼓战金兵》等剧目,参加了在湖北孝感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农运会文化夜市演出活动。
1995年元月,湖北电视台将云梦皮影戏《鹤与龟》《猪八戒背媳妇》等保留剧目摄制成电视艺术片,汇入《巴山楚水闹元宵》中,春节期间在湖北和中央电视台播出。
2007年6月8日,云梦皮影戏参加了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展演。
参考资料
皮影戏(云梦皮影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51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