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瘤,中医病名。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丛集而形成的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大多数为先天性,其特点是病变局部色泽鲜红或暗紫,或呈局限性柔软肿块,边界不清,触之如海绵状。相当于西医的海绵状血管瘤。
名词解释
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丛集而形成的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大多数为先天性,其特点是病变局部色泽鲜红或暗紫,或呈局限性柔软肿块,边界不清,触之如海绵状。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病因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脾统血,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相互化生。血瘤发病多与火邪为患密切相关。
病机
1. 肾伏虚火 两精相搏,以气相传,因禀赋父母肾中之伏火而引动心、肝之火,破血妄行,复感外邪,相搏而瘀结成瘤。
2. 心火妄动 过于劳累,可耗伤肾阴及精液,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导致心火亢盛,煎熬阴血,破血离经妄行,复感寒湿之邪,凝聚成瘤。
3. 肝火燔灼 郁怒伤肝,疏泄太过,肝火内动,阴血沸腾走窜,感受寒湿之邪,相搏而成血瘤。
4. 脾不统血 脾气虚弱,则统摄失司,血液可离经;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凝聚成痰,离经之血与痰相搏,瘀积而成血瘤。
临床诊断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毛细血管瘤 多在出生后1—2个月内出现,部分5岁左右自行消失,多发生在颜面、颈部,可单发,也可多发。多数表现为在皮肤上有红色丘疹或小的红斑,逐渐长大,界限清楚,大小不等,质软可压缩,色泽为鲜红色或紫红色,压之可褪色,抬手复原。
(2)海绵状血管瘤 表现为质地柔软似海绵,常呈局限性半球形、扁平或高出皮面的隆起物,肿块有很大的压缩性,可因体位下垂而充盈,或随患肢抬高而缩小,在瘤内有时可扪及颗粒状静脉石硬结,外伤后可引起出血,继发感染,可形成慢性出血性溃疡。
鉴别诊断
血痣 大小不一,手指压迫其上,色泽和大小无明显变化。
辩证论治
治疗原则
瘤体局限者,可行手术切除,或配合外治或其他疗法。心火妄动证,治宜凉血活血、抑火滋阴;气血瘀滞证,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局部可用消痔灵注射液注射;瘤体较大而局限者,可行手术治疗。
证治分类
1.心火妄动证
证候:瘤体呈半球形或扁平隆起,边界清楚,质软色红,指压褪色,放手后又恢复到原来状态。
治法:凉血活血,抑火滋阴。
方药:芩连二母丸加减。
常用药:黄连、黄芩、知母、贝母、川芎、当归、白芍、生地、熟地、蒲黄、羚羊角、地骨皮、甘草。
2.气血瘀滞证
证候:瘤色紫红或暗红,呈斑片状或隆起,甚或呈结节状、疣状。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其他疗法
一、压迫法长期把棉花垫直接放在血瘤表面,并以胶布及绷带加压固定。
二、注射疗法把消痔灵注射液与1%普鲁卡因,按1:1混合,用细长针头插入瘤体内,缓慢注入,以致整个瘤体高起为止。每次用药液3-6mL。隔l周可反复注射。若瘤体尚未发硬萎缩,则消痔灵注射液与1%普鲁卡因的比例可增至2:1,按前法注射。
三、冷冻疗法可采用液氮冷冻治疗,有较好效果。
四、手术治疗瘤体较大而局限者,经充分准备,可行手术切除。
转归预后
本病治疗方法得当,预后良好。
预防调护
1. 妊娠期间勿过食辛辣厚味,以免化热,引动胎火。
2. 注意防止血瘤破溃出血。
文献摘要
《类证治裁》云:“血瘤自血脉肿起,久而现赤缕或皮色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