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金属化(electric metalization of the skin)或称金属异物沉积,是因电极金属在高温下熔化和挥发而成的金属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沉积于皮肤表面及深部。金属可呈纯态或化合状态(氯化物或其他金属盐类)。电流损伤的皮肤检材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金属元素有所损失,但其含量仍明显高于正常皮肤。
接触不同的金属元素,皮肤可呈不同的颜色(金属颗粒量较大时),如接触铜导体,皮肤呈淡绿色或黄褐色;接触铁导体,呈灰褐色;接触铝导体,呈灰白色。交流电电击时,金属颗粒可沉积于正、负两个接触部位。直流电电击时,金属颗粒只沉积在阴极接触部位,是证明电击伤和电流入口较特殊的征象。皮肤金属化在高压电击时尤其明显。接触220V或低压交流电时,金属化现象往往需要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检出。当金属化现象不明显时,可采用下列检查方法并可同时分析金属的种类。
常用的有Schaeffner法:滴6%硝酸溶液于电流斑上,3分钟后,再滴加等量的硝酸铜溶液,然后用浸有0.1%二硫代草酰胺的70%酒精溶液晾干的滤纸吸收电流斑上的硝酸溶液,用氨气熏之,使其中和。若滤纸显青灰色,则金属碎屑含铁;若显褐色,则含钴;若显紫褐色,则含镍。为显示铜,应减去硝酸铜溶液。此法也可用于冰冻切片上,以显示皮肤深部金属化。
普鲁士蓝反应仍然是显示铁微粒的好方法。
Timm的银染硫化物法:对检查切片上是否存在金属并观察其沉淀部位及范围很适宜。此法需将组织固定于硫化氢酒精中,使金属成为硫化物沉淀,再将切片用硝酸银染色显影。此法非常灵敏,可显示少量金属痕迹。电流斑周围的皮肤附件中金属痕迹明显,电流通过处造成的小空泡邻近,金属沉积更明显。
取尸体皮肤,用220V交流电制成实验性电击伤。然后用5‰α-亚硝基-1-萘酚丙酮溶液,喷于电击伤皮肤上。实验结果显示:铁丝导线电击伤者局部皮肤呈蓝绿色;铜丝导线电击伤者呈棕红色;铝丝导线电击伤者不显色。无电击伤的皮肤染为黄色。显色反应的机理为试剂与金属元素生成有色的络合物。金属不同,络合物的颜色亦各异。
应用附有X线能谱分析仪的
扫描电镜,检查皮肤金属化可测出皮肤上附着金属异物的分布和疏密程度从而确定接触皮肤的导体种类。由于每一种元素皆有特征性的发射谱,未知样品中所含的各种元素,可根据
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枪射出的电子束冲击物体表面后形成的扫描图象以及对同时出现的继发X射线的光谱进行分析来确定。通过能量--能谱测定法测量X射线以确定元素的特征,并可自动分析全部元素的波谱。如同时检出铝、铜或铁,对确定电极组成成分很有价值。可与发射光谱法或原子吸收法检查电极本身组分进行对比。
活化分析是通过
中子活化法以显示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其具体步骤是①先将
稳定性同位素经过核反应转化为
放射性同位素;②再用化学方法配合仪器或单纯用仪器测量活化后放射性同位素所发射的射线能量和强度(有时也测量半衰期)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此法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检测手段,但实验要求和条件复杂,费用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