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指是指热且多盐的水层位于冷且低盐的水层之上时, 在界面处发生盐度较大的水向下呈指状分布的现象。发生在海洋系统中密度跃层的盐指被认为是热量和盐度在垂直和水平方向混合分布的重要作用机制。
式中α为海水热胀系数;β是盐度与密度之间的一个相关因子;ΔS、ΔT是相应于两水层的盐度差和温度差。公式表明,只要很小的盐度差就能形成盐指。A.J.威廉斯第三于1974年在地中海溢流中进行盐指的观测后指出,盐指普遍存在于大洋中。温跃层下面海水强烈的活动就是由盐指引起的。
盐指产生的物理机制是多方面的,通常可用双扩散理论模式来解释:在双扩散作用下,界面上层的水的失热比失盐快,发生上层密度大于下层的现象,使分界面变得不稳定,一部分盐度较高的海水呈指状下沉,盐度较低的水则上升,直到出现新的平衡为止。通常盐指有20~30厘米长,相邻两盐指的间隔约为1厘米。盐指现象的研究,可为
温度、
盐度、
密度和
声速甚至为
生物群落,提供新的预报方法。
双扩散作用普遍存在于海洋中,全球约 44%的海洋发生双扩散现象,其中全球 30%海洋发生的双扩散类型为盐指。特别是在亚热带海域,水体的特定垂向温盐结构更易形成盐指,这主要是由于上层高温高盐的中央水团(central water)与其下层来自高纬的冷而淡的水团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亚热带大西洋及印度洋密度跃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