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盖州皮影戏),辽宁省
盖州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盖州皮影起源于明代,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辽阳的一位私塾先生黄素志在其校舍试办皮影戏,用以教化众生。之后,皮影戏这一新兴艺术形式迅速传入当时的辽南重镇盖州,成为当地民间酬神娱人、祈求丰收的民俗活动。盖州皮影最初的表现方式是以手敲木鱼作为伴奏的诵经调,至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逐渐演变为盲人算命用的小三弦及锣鼓伴奏的“溜口影”,没有脚本、即兴连缀演唱的辽南民歌小调。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解除海禁,关内外海路相通,盖州城西大清河入海处的西河口,一度成为东北与关内通商的重要港口。据《盖平县志》记载,当时南北客商水江云集,车船辐辏、摩肩擦背”。海运贸易的发达、经济的活跃,带来了民间文化的繁荣。由于当时的盖州“三教九流荟萃,五行八作俱兴”,成为了辽南的经济文化中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使盖州皮影艺术得以迅速地发展、扩散,盖州也成为了辽南皮影文化的中心。
清道光年间,盖州城南芦屯堡的老皮影艺人张振令拜师学习滦州皮影的技艺,改革了盖州老影,从影人造型制作到操演方法,从人物唱腔到音乐伴奏,都进行了改革创新,并融入了鲜明的辽南地方特色,还将原来随意演唱的溜口影改为按影卷演唱的书影,由原来的联曲体发展为板腔体,由此形成了以盖州为中心的新关东皮影戏,在辽南及东北各地流传。民国初年盖州何屯的张洪书用梧桐板四胡为皮影戏伴奏,此为中国皮影乐器所独有的形式。
民国年间,盖州从事皮影戏演出活动的民间艺人达三百余人,民间皮影戏班遍及乡间,并于辽南海城、岫岩、庄河、瓦房店等多个市县及乡村进行游动演出,有的影班还远走吉、黑等省进行演出。
解放初期,盖州皮影较为兴盛,皮影艺人史东阳在盖州城中心大堆子首开皮影社(剧场),全年上演皮影戏,。当时盖州城乡皮影戏的演出较为活跃,共有三十多个皮影戏班长年演出,其中名气较大的有旺兴仁的成顺班、太平庄的三盛班、沙岗乡王竹山影班、何屯的韩二楞影班。每逢年节开海、挂锄、秋收、冬闲时,山村渔乡、村村屯屯都要请影戏班唱几天皮影戏,这已成为盖州民间一大文化习俗。
文化特征
唱腔唱词
在念白上,盖州皮影戏多采用盖州当地口语、乡音俚语演岀,由于受方言语调的直接影响,盖州皮影戏的唱腔较为犷豪放、短促平直,多数不掐嗓演唱。唱髯、净,用本功嗓;唱生、旦,用背功嗓;唱丑,本、背功结合,俗称阴阳嗓。
盖州皮影戏唱词的词牌有固定格式,如“三顶七”词格,从三字句写到七字句,每式两句,格式为“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等,一般不可破格。还有“三栓”“搭拉句子”“啰嗦句子”等,句式严谨。
伴奏乐器
盖州皮影戏所用乐器分文场、武场两个部分文场为吹拉乐,主奏乐器是一种竹筒木板四弦,琴筒内径10—12厘米。因琴筒较粗又蒙木板儿,音色圆润醇厚,音量大,为次中音乐器,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盖州当地艺人称之为“大弦儿”。其他乐器还有二胡、扬琴、笙、笛、呐等。武场即打击乐,常用的乐器有底鼓(有的以梆子代替)、板、堂、锣鼓、铙钹、手锣等。多数民间影班,底鼓、板、大锣、铙钹一人兼奏,肩负着剧中人物出、入、念、打,唱腔的开、收、转、落,掌握剧中情节节奏的重任。
人员分工
盖州皮影戏一个影戏班子由5—9人组成,戏班中艺人的分工包括拉、打、贴、拿。“拉”是指拉四胡,四胡为乐队主要伴奏乐器;“打”是指敲鼓,并负责指挥唱、念、做、打;“拿”是指操纵影人;“贴”是“拿”的助手,配合表演。
表演道具
盖州皮影创作借鉴了很多戏曲装饰风格,山川日月、花鸟鱼虫、建筑车马、家具用品应有尽有。无论是场景还是人物,特别追求细节部分的刻画,在造型上也保留了清代皮影的特色,在人物造型上,生、旦、净、髯、丑五种戏曲人物造型均有。
盖川皮影戏的影人造型很多都来源于滦州皮影戏,所用的影人长约六寸七,即所谓的“中影”,影人有大、中、小之分,一段大影长约八寸,小影长约五寸,这种影人装饰性较强,造型上有一定的变化发展,线条复杂,纹饰多变,注重通透效果,色彩鲜艳。
盖州皮影在用料上,选当年生幼龄毛驴,活杀放血,用上乘部位的皮,刻出的影件通体透明艳丽。雕刻工艺考究,多种线条巧妙结合,流畅生动。运用不同的“刀口线”,结合齐、尖、圆、断各种刀口的通用,使影件生动逼真。着色采用矿物色,透明而不易褪色。盖州皮影的影人造型与中原的“秦晋皮影”、南方的“闽粤皮影”有明显区别。盖州皮影戏讲究场面的铺排装饰,布景道具大小差距较大,雕工较为精细。
代表剧目
盖州皮影戏不仅剧目丰富,操演技巧娴熟,而且擅演历史、神话大部头剧目。《封神演义》《杨家将》等皆可连演月余,其他常演的剧目则有《杨文广征南》《罗通扫北》《樊梨花征西》《薛仁贵征东》《五峰会》《小西凉》《镇冤塔》《分龙会》《江东桥》《双魁传》《二度梅》《粉妆楼》等百余个剧目。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盖州皮影戏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其独特的造型工艺及原汁原味的辽南民间唱腔音乐在民间艺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承人物
林世敏,男,汉族,2018年5月8日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皮影戏(盖州皮影戏),辽宁省盖州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盖州市文化馆获得“皮影戏(盖州皮影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重新认定盖州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为皮影戏(盖州皮影戏)项目保护单位。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4年12月9日,盖州皮影戏在“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项目展演”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2015年12月13日,盖州皮影戏在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民展演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2018年11月10日,“情系灯影”盖州皮影戏儿童专场活动在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文馨苑”开展。
2019年1月27日,盖州皮影戏在“金猪贺岁,书福迎春”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中进行了表演;同年2月19日,盖州皮影戏在“灯庆团圆·喜乐元宵”活动中进行了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