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拼音:dào)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盗的本义是偷、偷窃,引申指偷东西的人,又指强盗。同时“盗”除了指偷窃财物,也指窃取名声。
字源演变
甲骨文中有一个字形写作图1,
于省吾先生释为“盗”。甲骨文上部是一个“㳄(xián)”字,是个会意字,形如一个人张大了嘴巴,嘴边还流着口水;下部为“舟”形,古文字中“舟”旁和“皿”旁经常通用。秦文字以后定型为从皿。一个人垂涎别人的“皿”,于是生出占为己有的念头,“盗”的行为便是在这种念头的驱使下完成的。所以“盗”的本义就是“偷窃”。
历史上“盗”字的写法多是以见于《说文》的小篆为正体,上面不是两点的“次”,而是三点的“㳄”。实际上“㳄”在甲骨文中从三点水、两点水共存,用法无别。甲骨文“盗”字正从两点水,一直到汉碑也是如此写法。可见盗字非晚出的俗体。
盗窃的东西,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用不正当手段营私或谋取,也叫“盗”,如盗卖、欺世盗名等。“抢劫财物的人”也称“盗”,如《史记·项羽本纪》:“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㳄部】徒到切(dào)
盜,私利物也。从㳄,㳄欲皿者。
说文解字注
“(盜)厶利物也”注:周公曰:“竊賄爲盜,盜器爲姦。”米部曰:“盜自中出曰竊。”
“从㳄皿”注:會意。
“㳄,欲也,欲皿爲盜”注:依《韵會》本。说从㳄之意。徒到切,二部。
康熙字典
【午集中】【皿部】 盜;部外笔画:7
古文:𠪁、𠉭、𤋆、𨹇
《唐韻》:徒到切。《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並音導。《説文》:私利物也。《易·説卦》:坎爲盜。疏:取水行潛,竊如盜賊也。《左傳·文十八年》:竊賄爲盜,盜器爲姦。《周禮·秋官》:司隸帥其民而搏盜賊。《詩·小雅》:君子信盜,亂是用暴。傳:盜,逃也。《風俗通》:言其晝伏夜奔,逃避人也。
又《正字通》:凡陰私自利者皆謂之盜。《穀梁傳·哀四年》:春秋有三盜,微殺大夫,謂之盜。非所取而取之,謂之盜。辟中國之正道以襲利,謂之盜。
又泉名。《後漢·郡國志》:徐州有盜泉。《説苑》:水名盜泉,孔子不飲,醜其名也。
又星名。《宋史·天文志》:客星東南,曰盜星。主大盜。
又千里馬名。《穆天子傳》:右服盜驪。《爾雅·釋畜》疏:駿馬小頸,名曰盜驪。
又草名。《爾雅·釋草》疏:蕧一名盜庚。
《六書正譌》:㳄即涎字,欲也,欲皿爲盜,會意。从㳄。俗从次,誤。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次”大“皿”扁。“次”,“冫”小“欠”大,顶部“冫”低,底部“欠”略低。“冫”,提笔从横中线起笔;“欠”,首笔撇起笔高,㇖(横钩)与左旁点大致持平,第三笔的撇尖过横中线,末笔捺脚在横中线下侧。“皿”,框内两竖分列竖中线左右,横笔两端都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