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尾丝虫病
疾病
盘尾丝虫病(onchocerciasis)又称河盲症,在中、南美洲又称罗勃尔(Roble)病,系由旋盘尾线虫(Onchocerca Volvulus)寄生人体皮下组织所致。
历程
2025年1月30日,尼日尔公共卫生部长加尔巴·哈基米宣布,尼日尔已正式消除盘尾丝虫病,成为非洲首个消除这种病的国家。
发病机制
盘尾丝虫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中、西部26个国家和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危地马拉、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西等6个国家,以及中东地区也门和沙特阿拉伯2个国家。据世界卫生组织(1995)统计,全球有12290万人居住在流行区受此病威胁,有患者1765万,其中26.8万患者致育,有50万人严重视力丧失,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学和社会经济学问题之一。中国虽无此病流行,但援外和出国人员屡有感染病例报道。传播媒介为黑蝇,属蚋科。雌蚋产卵于激流中高出水面处,如石块、树枝、水草及蟹体上。蚋的幼虫从卵孵出后,可借助肛吸盘附着其上。成蚋栖息在河岸附近的阴凉处,如木丛中,白昼野外吸人、畜血。微丝蚴在蚋的胸肌内发育,蜕皮2次,经6~12天发育至感染期幼虫,并移行至蚋的口器。感染期幼虫随蚋叮人吸血逸出进入皮肤而感染人体,幼丝虫侵人人体后约经10~15月发育成熟,成虫在人体的寿命约9~14年。本病流行于适宜蚋孳生的水位落差大的河流及其支流的近河岸区。流行区居民常因此被迫迁离,造成良田荒芜。除人外,盘尾丝虫自然感染尚可见于黑猩猩。
成虫寄居于皮下组织中的淋巴管汇合处,可引起局部细胞反应,并在其周围逐渐发生纤维包绕,引起结节。每个结节内至少含雌、雄成虫1对,虫体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及少数巨细胞。组织包围并不影响成虫的生存。
活微丝蚴的机械损伤以及患者对微丝蚴的分泌代谢产物和死微丝蚴裂解物的变态反应可引起眼部损害。
病因
旋盘尾线虫雌雄成虫常成对或数条扭结成团,寄生在人体皮下组织,雌虫受精后产生微丝蚴。每当雌蚋叮人吸血时,微丝蚴即随组织进入蚋的支囊,通过中肠,经血腔达到胸肌,经两次蜕皮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并移至蚋的下唇。当蚋再叮人时,幼虫自蚋下唇逸出并进入人体皮肤而感染。成虫和微丝蚴对人均有致病作用,尤以后者为重。成虫寄生于皮下组织中的淋巴管汇合处,局部引起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包围虫体的纤维结节。微丝蚴除寄生在成虫附近的结缔组织中外,还可移行到其他部位的皮肤、皮下组织、皮肤淋巴管及眼球。微丝蚴可侵犯眼部可导致视力障碍和失明。
临床表现
感染后经3~15个月的潜伏期出现临床症状,主要局限为皮肤、淋巴结和眼。
1.皮肤损害
成虫寄生于皮下组织中的淋巴管汇合处,局部引起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包围虫体的纤维结节,结节直径为2~25mm,或更大,无痛,质较硬,其内含两至数条成虫及许多微丝蚴。结节数多为3~6个,亦有上百个者,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微丝蚴的代谢产物或其死亡后的毒性物质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并可导致严重皮炎。皮疹可发生于脸、颈肩等部位,初剧痒,最终形成边缘色素沉着中央色素减退的斑片,外观形似豹皮,故又称豹皮症。继之皮肤增厚、变色裂口,最后皮肤失去弹性,皱缩如老人。
2.淋巴结病变
淋巴结可肿大,坚实,无痛,内含微丝蚴,这是盘尾丝虫病的典型特征。此外,尚可引起阴囊鞘膜积液、外生殖器象皮肿、疝气(特别是股疝)。
3.眼部损害
是盘尾丝虫最严重的病损,此系微丝蚴从邻近组织进入眼部,活微丝蚴机械性损害、微丝蚴的分泌物或其死亡后的抗原性物质和毒性物质等引起眼部损害,发展较缓慢,大多数患者的年龄超过40岁。微丝蚴从皮肤经结膜进入角膜,或经血流或眼睫状体血管和神经的鞘进入眼的后部,在微丝蚴死亡后引起炎症,导致角膜损伤,可导致角膜混浊,亦可引起虹膜、睫状体、视网膜及脉络膜炎症或侵犯视神经,影响视力,严重者发生纤维化,可致失明。
检查
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和IgE升高。
2.从肿物穿刺液,或用皮样活检夹,取少量表皮,活检查见微丝蚴;或用裂隙灯、检眼镜直接查见眼前房中的微丝蚴;或外科手术摘除皮下结节中查见成虫。
诊断
在流行区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从肿物穿刺液,或用皮样活检夹,取少量表皮置于载玻片上加生理盐水进行活检查见微丝蚴,或用裂隙灯、检眼镜直接查见眼前房中的微丝蚴,或外科手术摘除皮下结节中查见成虫均可确立诊断。此外,微丝蚴偶可在尿及血液中找到。免疫荧光检查和ELISA试验准确率可达60%~90%,尚需进一步研究。在盘尾丝虫的基因组中有一段长为150kb基因系列属于旋盘尾丝虫虫种所特有,应用PCR技术扩增此段基因,在盘尾丝虫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鉴别诊断
疥疮和皮是热带地区常见的刺激性皮肤损害,需与盘尾丝虫病鉴别。
治疗
本病治疗除可用海群生和苏拉明外,伊维菌素在安全性、耐受性及药效等方面均优于海群生。服伊维菌素,能使皮肤内微丝蚴数量显著减少,其副作用反应比海群生轻。
1.伊维菌素
本品对成虫无作用,但对微丝蚴和在子宫内正在发育的微丝蚴胚胎有较强作用,空腹顿服,1年1次或6个月1次。1次服药后在1个月内微丝蚴几乎全部消失,并维持低密度,达半年以后微丝蚴数量又逐渐上升。因此,在流行区需要1次/年治疗。
2.乙胺嗪(海群生)
效果好,但副作用大,可作为不能使用伊维菌素治疗者的药物。
3.舒拉明钠(苏拉明)
本品虽能杀死成虫但毒性大,除少数病例外不能作为常规应用。
预防
普查普治病人和消灭传播媒介蚋为预防本病的主要关键。在此病的流行区,应尽量避免被蚊子和黑蝇(蚋属)叮咬。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22 23:56
目录
概述
历程
发病机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