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丝弓矫正技术的发展、改进、以及在应用直丝弓矫正技术过程中的标准及注意事项
历史沿革
在方丝弓矫治技术的基础上,Lawrence F.Andrews于60年代起开始对正常牙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于1970年设计出了直丝弓矫治器,以后多位学者对Andrews直丝弓矫治器的设计进行了改良,使之进一步的简化。
第一节
直丝弓矫治器原理
针对方丝弓矫治技术中,在不同弓丝需要弯制三个序列弯曲和各种弹簧曲,其工序繁锁、费时费力的问题。L.F.Andrews设计了他的
直丝弓矫治器,其主要特点是根据不同牙齿的解剖位置,在矫治器的托槽上预置了一定的角度,因为不需要像方丝弓矫治器那样在弓丝上弯制第一、第二、第三序列弯曲,一根具有牙弓基本形态的直弓丝放入托槽,就可以完成牙齿的唇舌向,近远中向,垂直向和控根移动,因而称之为直丝弓矫治器。
正常牙合的六项标准
在Angle正常牙合标准的基础上,Andrews研究了120例未经正畸治疗的正常牙合恒牙列,提出了正常牙合六项标准。
一磨牙关系:即“合适的牙弓间关系与牙合面接触关系”
1.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颊尖咬于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颊沟。
一、磨耗理论
基于Begg对石器时代人与现代人两者牙列2.上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边缘嵴咬于下颌第二恒磨牙近中边缘嵴。
3.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舌尖咬于下颌第一恒磨牙中央窝内。
4.上下前磨牙颊尖相互嵌合。
5.上颌第一、二前磨牙舌尖分别咬于下颌第一、二前磨牙和第一前磨牙、第一恒磨牙之间和两边缘嵴上。
6.上颌尖牙与下颌尖牙,第一前磨牙嵌合,且牙尖顶稍偏近中。
7.上切牙覆盖下切牙,上下牙弓中线一致。
二牙齿近远中倾斜度(冠角)
冠角:牙齿的临床冠长轴(非牙根长轴)与平面垂线所组成的角为冠角。冠角代表了牙齿的近远中倾斜度,每一颗角有自己不同的冠角。
三牙齿的唇(颊)-舌向倾斜度(冠转矩)
牙齿临床冠长轴的唇(颊)舌向倾斜度称为牙冠转矩(torque),不同牙齿有不同的转矩。
四旋转。正常牙合应无不适当的旋转。
五间隙。正常牙合牙弓中牙齿应保持良好的相互接触关系,无牙间隙。
六正常牙合的纵曲线较平坦,Spee氏曲线深度在0-2.5mm。
直丝弓矫治器原理
直丝弓矫治器的托槽是矫治器的关键部件,它不仅决定了牙齿移动的方向,还决定牙齿在牙弓上的内外侧位置和近远中及唇(颊)舌向倾斜度。
一决定了牙齿在牙弓上的内外侧位置(消除了弓丝的第一序列弯曲)。
二决定了牙齿在牙弓上的近远中倾斜度(消除了第二序列弯曲)。
三确定了牙齿的冠唇(颊)舌向倾斜度(消除了第三序列弯曲)。
第二节
直丝弓矫治器设计
托槽
不同的学者设计了不尽相同的直丝托槽。
托槽包括有不同的①轴倾角(tip)②转矩角(torque)③旋转(rotation)
磨牙带环与颊面管
一磨牙颊面管
直丝弓矫治器磨牙颊面管的位置关系包括三种角度①轴倾角(tip)②转矩角(torque)③补偿角(offset)
二磨牙带环
上颌第一磨牙带环上焊的颊面管一般为双管,0.022×0.028″的方管究纳主弓丝,另一为0.045″直径的园管,位于方管的龈向以通过口外弓。
弓丝的规格
1.园形弓丝:0.014″-0.020″的钛镍弓丝和不锈钢弓丝。
2.方形弓丝:0.017×0.025″,,0.018×0.025″,0.019×0.025″,0.021×0.025″。
第三节
直丝弓矫治器的安放
一、托槽的定位:以临床冠中心来确定托槽的位置。
二、托槽与磨牙带环的粘固
托槽中心尺寸难临床冠中心放置,并使托槽纵轴调整与牙齿长轴一致,粘带环时首先考虑颊面管与磨牙颊侧沟维持设计要求的倾斜角度。
三、弓丝的选择与应用
直丝弓矫治器弓丝的选择也同标准方丝弓矫治器弓丝选择原则一样,应根据其用途而定,如排齐牙列与牙弓平整中应选择刚度较低,回弹性好的弹性弓丝;而起稳定作用的弓丝则要求较大的刚度,若希望牙齿沾弓丝滑动,则要求弓丝既具备一定的刚度,又与托槽沟间有一定间隙(弓丝尺寸比托槽槽沟小0.002″以上)不致产生过大摩擦力而影响牙齿弓丝滑动;若需要转矩控制时,则选择有一定刚度的方丝;如需弯制弓丝时应选择
不锈钢丝和B钛丝。
从矫治的主过程而言,弓丝的选择应掌握从细到粗,从圆到方,从柔到刚的原则。
第四节
直丝弓矫治技术的矫治过程
第一阶段
排齐牙列和整平牙弓
一目的
二弓丝使用顺序
由细到粗
三排齐与整平阶段易出现的问题及其预防
1.前牙唇倾:直丝托槽包含有轴倾度,前牙可能发生前倾,且上颌较下颌明显。
2.前牙覆牙合加深:因尖牙托槽的轴倾角,尖牙托槽槽沟近中部偏牙合向,起始弓丝纳入托槽后,切牙会受到伸长力,加深覆牙合。
3.前牙唇倾与覆牙合中深的预防
⑴尖牙向后结扎(laceback)
⑵弓丝末端回弯(cinchback)或弓丝向后结扎(tiebock)。
⑶弹调矫治力的柔和与持久,弓丝的更换应循序渐进。
⑷避免使用牵引力
⑸于第二恒磨牙,特别是下颌第二恒磨牙上尽早放带环使之加入到矫治器系统,有利于牙弓的整平和spee氏曲线变平。
四排齐与整平阶段的支抗控制
1.常规采用尖牙向后结扎和弓丝末端回弯的方法。
2.顺序更换弓丝,保持柔和而持久的矫治力。
3.第二磨牙特别是下颌第二磨牙尽早安放带环。
4.采用摇椅形唇弓控制磨牙,维持其直立。
5.避免过早使用颌间牵引力。
6.设计腭杠、腭托和舌弓。
7.使用口外唇弓。
第二阶段
关闭拔牙间隙矫正覆盖与磨牙关系
一关闭拔牙间隙
主要采用滑动法与关闭曲法
1[张1].滑动法:使用较柔和的力,在方丝上一次完成6个前牙的后移与控根。
2.关闭曲法
分两步:⑴先牵引尖牙向远中移动,用0.18″不锈钢丝,力值100-150g,可用链状弹性橡皮圈,橡皮圈或钛镍螺旋弹簧进行牵引。
⑵关闭曲内收切牙
二矫正覆盖与磨牙关系
1.AngleII类错牙合覆盖的矫正与磨牙关系的调整,主要通过上颌切牙舌向移动,下颌切牙唇向移动,下颌磨牙近中移动而完成。
2.AngleIII类错牙合覆盖与磨牙关系的调整,可以通过上切牙唇移(对不拔牙病例)下切牙舌移,以及上颌磨牙近中移动来实现。
三第二阶段中的支抗控制
1.使用适当的矫治力,牵引力一般维持在100-150g之间。
2.减小矫治器系统的阻力(摩擦力)。
3.合理控制牙齿移动类型。
4.增加支抗牙数目。
5.骨皮质支抗,骨皮质因骨质致密而对矫治力有较大的抵抗。
6.利用颌间牵引来调节支抗。
7.设计腭杠与舌弓。
8.唇挡,增强下颌磨牙支抗。
9.口外唇弓
第三阶段
牙位和咬合关系的细微调整与完成
内容:1.恢复上下前牙正确的轴倾度。
2.恢复上下前牙正确的转矩。
3.恢复后牙根平行。
4.纠正牙齿旋转。
5.恢复正确的牙齿邻接关系。
6.恢复后牙正确的转矩。
7.矫正中线。
8.牙弓形态与宽度的调整。
9.牙弓垂直向关系的调整。
10.牙弓矢状关系的调整:颌间牵引应维持一定的过矫正状态,以利稳定。
11.尖窝关系的调整。
12.保持所有关闭的间隙。
14.检查功能牙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