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称为直肠脱垂。直肠壁部分下移,即直肠黏膜下移,称黏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直肠壁全层下移称完全脱垂。若下移的直肠壁在
肛管直肠腔内称内脱垂;下移到肛门外称为外脱垂。直肠脱垂多发生于儿童和中老年女性。儿童直肠脱垂多为黏膜脱垂,通常5岁前可自愈。成人
完全性直肠脱垂并不多见,如直肠反复脱出可导致阴部
神经损伤产生
肛门失禁,并有引发
直肠溃疡、出血、狭窄和坏死的危险,需
手术治疗。
发育不良幼儿、
营养不良患者、年老衰弱者,易出现
肛提肌和盆底筋膜薄弱无力;小儿
骶骨弯曲度小、过直;手术、外伤损伤肛门直肠周围肌或神经等因素都可减弱直肠周围组织对直肠的固定、支持作用,直肠易于脱出。
如便秘、腹泻、
前列腺肥大、
慢性咳嗽、
排尿困难、多次分娩等,经常致使腹压升高,推动直肠向下脱出。
主要症状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初发时肿物较小,排便时脱出,便后自行复位。以后肿物脱出渐频,体积增大,便后需用
手托回肛门内,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最后在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时亦可脱出。随着脱垂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的
肛门失禁,常有黏液流出,导致
肛周皮肤湿疹、
瘙痒。因直肠排空困难,常出现便秘,大便次数增多,呈羊粪样。黏膜糜烂,破溃后有血液流出。
内脱垂时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
排便不尽感、肛门阻塞感等直肠排空障碍一起的症状。
栓剂插入肛门协助排便可使排便变得顺畅。部分患者在排便时有下腹和腰骶部胀痛。病程较长者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
检查时患者需下蹲后用力屏气,使
直肠脱出。部分脱垂可见圆形、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
黏膜皱襞呈放射状;脱出长度一般不超过3厘米;指检仅触及两层折叠的黏膜;若为完全性直肠脱垂,表面黏膜有“
同心环”皱襞;脱出较长,脱出部分为两层肠壁折叠,触诊较厚;当
肛管并未脱垂时,肛门与脱出肠管之间有环状深沟。
根据病史,让患者下蹲位模拟排便,使
直肠或直肠黏膜脱出肛门
外后观察,一般即可作出诊断。扪诊法和双合指诊法检查有助于鉴别黏膜脱垂和全层脱垂,排粪造影法可协助诊断内脱垂。
诊断标准如下:
二型: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全层脱垂。脱垂的直肠呈圆锥形,脱出部可以直肠腔为中心呈
同心圆排列的黏膜环形沟。二型根据脱垂程度分为三度:
Ⅲ度为直肠和部分
乙状结肠及肛管脱出于肛门外,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伴有肛门不全性或完全性失禁。
直肠脱垂的治疗依年龄、严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消除直肠脱垂的诱发因素;幼儿直肠脱垂以
保守治疗为主;成人的黏膜脱垂多采用
硬化剂注射治疗;成人的完全性直肠脱垂则以
手术治疗为主。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应注意缩短排便时间,便后立即将脱出直肠复位,防止水肿、嵌顿。积极治疗便秘、
咳嗽等引起
腹压增高的疾病,以避免加重脱垂程度和手术治疗后复发。可每天进行
提肛运动锻炼
肛门括约肌功能,防止脱垂。
将
硬化剂注射到脱垂部位的
黏膜下层内,或骨盆直肠间隙与直肠后间隙,使黏膜与
肌层,直肠与周围组织产生
无菌性炎症,粘连固定。常用硬化剂为5%
石炭酸植物油、5%
盐酸奎宁尿素水溶液。对儿童与老人疗效尚好,成年人容易复发,不适合Ⅲ度直肠脱垂的患者。
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手术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和不同的
复发率。手术途径有4种:经腹部、经会阴、经腹会阴和经骶部。前两种途径应用较多。
经腹部手术中直肠悬吊
固定术治疗直肠脱垂疗效肯定。术中游离直肠后,可通过多种方法将直肠、
乙状结肠固定在周围组织上,主要为骶前两侧的组织上,注意勿损伤
周围神经及骶前
静脉丛;可同时缝合松弛的盆底筋膜、
肛提肌,切除冗长的乙状结肠、直肠。
经会阴手术操作安全,但复发率较高。可将脱出的直肠甚至乙状结肠自肛门直接切除缝合。直肠黏膜脱垂可采用痔环行切除术方法切除脱垂黏膜。年老、体质虚弱者可简单地行
肛门环缩术,即用金属
线或涤纶带在皮下环绕肛门,2~3个月后取出皮下埋置物,使肛门缩紧以阻止直肠脱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