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基本思想是:①遗传和环境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任何一种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都依赖于另一种因素,它们之间不是简单地相加或会合;②两个因素间是相互转化和渗透的关系,即当前对环境刺激作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有机体是它的基因和过去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瑞士的J.
皮亚杰、法国的H.
瓦隆、德国的H.
沃纳以及苏联的维列鲁学派等。
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近代心理学家们普遍承认的观点。它摒弃了绝对决定论的极端、片面,改变了调和作用论的孤立、机械,以一种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其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瓦龙(H.Wallon)以及苏联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基本思想如下。
(1)
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即一种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都依赖于另一种因素,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相加或调和。其中,“狼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20年,在印度米德那波尔地区的狼洞里,人们发现了两个由狼抚养长大的女孩。这两个孩子的行为、习性完全和狼一样,白天睡觉,晚上嚎叫,爬着走路,用手抓食,喜吃生肉,不会说话,因此称之为“狼孩”。尽管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们经过努力,对其进行了精心的培养和训练,但是直到其中一个17岁死去时,语言发展也相当滞后,只能够讲一些简单的词语,智商也才相当于正常孩子3岁的智商。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二是说遗传中有环境,环境中有遗传,二者有时候无法分离。如从个体发展来看,从受精卵形成的一瞬起,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的作用就交织、纠缠在一起,无法真正分离。遗传改变环境的典型例子是RH溶血病,而对苯丙酮尿症的治疗是环境影响遗传作用的典型例子。
RH溶血病是指母亲与胎儿RH血型不合而引起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是一种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反应。如果怀孕的母亲是RH阴性,第一个孩子是RH阳性,那么胎儿的血液透过胎盘进入母亲的血液循环系统,使母亲的血液产生RH抗体。当第二个孩子又是RH阳性时,母亲的RH抗体就会进入孩子血液,侵袭红细胞,造成流产、死胎、心脏缺陷等问题。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遗传疾病,它是由于在遗传过程中,血液中缺乏一种分解苯丙酮酸的酶,以致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儿童严重的智力低下。如果在孩子生下来后,通过饮食疗法,可以使其智力恢复正常。
遗传与环境,或说先天与后天的争论随着相互作用论的提出而告一段落,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遗传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否转为现实,关键还在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所以我们当前更为关注的不再是争论遗传与环境在发展中的作用有多大,而是如何切实地使每个孩子具有优异的遗传素质,如何为每个孩子创造充分发挥潜能的优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