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依赖理论
政治学术语
相互依赖理论是指关于国际关系处于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的理论。其主要内容为:(1)相互依赖是不同国家及不同国家内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其作用之大小取决于对交流的限制和进行交流付出的代价。它是以各方的利益和代价为衡量标准的。(2)相互依赖不是等量的利益均沾,既包括平等互利的相互依赖,又包括不平等的相互依赖。(3)相互依赖是一种过程,不是目的。通过诸如经济活动或生产平衡的机制形成相互依赖的对策。(4)相互依赖论在承认国家仍是国际关系主体的同时,还认为非政府间的跨国联系渠道众多,联系是多样化的,仅靠军事因素无法处理多样化特点联系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5)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前进,世界上与世隔绝的地区和国家已不复存。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赖与联系是全局性和总体性的大问题,这构成了现代国际关系变化的新特点。
理论介绍
相互依赖理论是指各个国家和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彼此孤立的,而这一理论是由我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刘再兴先生归纳提出的。西方一些经济学家也就二次大战后以欧洲共同体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的相互依赖关系,“南北”之间、“南南”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阐述了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理论。
布鲁克菲尔德的相互依赖观点: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比不发达国家更依赖于资源和资本密集的技术,而且也依赖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受依赖关系的影响,不发达国家的内部变革也使得它们越来越依赖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资本。所以,很难区分出它们谁依赖谁,实际上是相互依赖。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相互依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无法进行下去。
西方学术界对相互依赖的理解:
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之间都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只不过程度有所差异。
相互依赖意味着依赖是双向的传递和影响,而不是只作用于某一方。
相互依赖的内容和程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因此,可以这样来理解相互依赖,即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包括经济行动和政策)所发生的双向作用、影响的过程或现象。
衡量相互依赖程度的指标:
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的比值。
各种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变化。
国家之间资本双向流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指标。
对相互依赖的认识:
相互依赖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相互依赖的变化对于不同的国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对某些国家有利的变化,对另一些国家则可能不利。
此外,相互依赖的影响并不完全表现为积极或消极,而可能是这两种影响同时存在、交织。
内容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的基本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联合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这种相互依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2)区域相互依赖的全面性。当代世界各国间钓相互依赖,已经扩展到全世界范围,包括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并且扩展到各个方面,即不仅包括某一领域内的相互依赖,而且还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等领域的相互依赖。
(3)相互依赖的双向性。区域和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具有互利性,而不是单方面的和单向的。
主要观点
相互依赖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结果得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评判结果的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我们的期望,第二个标准是如果没有现在的伴侣,我们会过的怎样。
相互依赖理论认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比较水平(ComparisonLevel,CL),即个体认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得结果的价值。比较水平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如果一个人过去的伴侣关系回报率很高,那么目前他的比较水平就比较高,他们就会期望、并且从内心认为自己理应得到非常好的结果。相反,如果过去的交往经历很糟,那么他的期待会少,比较水平也低。在从悲惨到狂喜的序列中,比较水平只是一个中性点。比较水平是衡量我们的关系满意度的标准。如果结果超过比较水平,就会感到幸福;表明得到的超过了在与他人交往中的期望的最低平衡点。幸福的程度取决于所得到的超过期望的程度,结果远远超过比较水平,个体就会感觉非常幸福;反之,结果低于比较水平,即使结果也不错,做的也比其他人好,个体也会感到失望。例如一个有钱、有名望的人,其比较水平会超乎寻常地高,即使有一个光彩夺目、魅力超凡的伴侣,仍然会感到不满足。因此,亲密关系中满意度不是简单地取决于结果好坏的绝对值,而是来自于结果与比较水平的对比,如下所示:
结果一比较水平(CL)=满意度/不满意度
相互依赖理论认为我们为了衡量我们在其他关系中是否会更好,还会用替代选择的比较水平(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CLalt)。替代选择的比较水平是指,如果脱离目前的关系,转向可以得到的、最好的、作为替代的伴侣关系或环境而得到的结果。如果其他的关系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收益,即使我们对现状满意,也会离开现在的伴侣,转而寻求更大的收益(人总是在追求可能得到的最好的结果,即所谓“人往高处走”)。相反,即使我们对现在的关系不满意,在没有更好的替代选择出现之前,人们不会脱离现有的关系。这点可以解释为何有人身陷凄惨境地,却不选择离开;尽管现状使他们不幸,而一旦离开,处境可能更糟。假如知道有更好的境况在某处等待自己,他们肯定会选择离开(Choice & Lamke 1999;Heaton & Albrecht 1991)。对关系的满意与否并不是我们选择留下还是离开的决定因素,而是取决于替代选择的比较水平,这可以说是相互依赖理论特别有趣的重大发现。
所以,替代选择的比较水平决定我们对关系的依赖度。不管满意与否,一旦相信已尽己所能,我们就会依赖现有的伴侣,不会轻言离开。而且,当前的结果和情况更糟的替代选择之间的差距越大,依赖度就越深。如果现状只是比在别处等待我们的结果好一点,一旦替代选择的情况有所提高,我们就不再需要当前的伙伴而选择离开。
分类
根据人们所经历的比较水平、替代选择的比较水平、结果,相互依赖理论将关系分为四种不同的关系大类。
第一种类型:幸福稳定的关系。当人们的结果超出了他们的比较水平和替代选择比较水平,即他们从伴侣那里得到的比应得的更多,他们相信自己比在别处做得更好,所以他们是幸福的,这时关系也是稳定的,他们不会移情别处。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下,替代选择比较水平高于比较水平,这时个体会更满意;另一种则刚好相反,即一个人的比较水平高于替代选择比较水平,个体会更依赖。这两种情形中的个体都是处在幸福稳定的关系中。
第二种类型:不幸福但稳定的关系。当人们的结果低于比较水平但高于替代选择比较水平时,人们是不满意的,因为得到的低于自己所预期或认为应得的,但他们认为自己在别的关系中不会比现在好,所以还会保持现有关系。他们的关系不幸福但是稳定,自己并不想离开。
第三种类型:幸福但不稳定的关系。如果人们的替代选择比较水平比结果高,比较水平却比结果低,即表明他们对自己目前的伴侣感到满意,但综合考虑,别处有更具吸引力的结果在等待自己。他们目前的关系幸福但不稳定,因为他们不可能固守原处。例如,你喜欢你现在的工作,但是.另外的公司给你更高的薪水和职位,有更好的发展机会,那么你就会权衡各种因素如离开朋友、搬迁的成本、新职位的挑战性等等,如果结论是离开会更好,你就会毫不犹豫地离开。
第四种类型:不幸福不稳定的关系。人们的结果比比较水平和替代选择比较水平都低。在这种情况下,两种水平哪个稍高一点或稍低一点都没有什么意义,只要他们关系的结果低于二者,他们的关系就既不幸福也不稳定,可能不会维系太久。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由于人们的比较水平、替代选择比较水平和结果可能分布在最佳和最差之间,因而会产生许多不同的组合。以上四种关系只是对各种可能性的一个普遍总结。比较水平和替代选择比较水平和结果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1 15:53
目录
概述
理论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