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主体由先天的
要素禀赋或后天的学习创新形成较高
附加值的
相对优势,包括相对
竞争优势与相对合作优势。
定义
市场主体的比较优势可以带来
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合作机会的增加、成本的降低与
利润率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靠先天的
要素禀赋形成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弱化,其作用和地位将逐步递减;靠后天的学习创新形成较高
附加值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强化,其作用和地位将逐步递增。在智慧经济时代,靠后天的学习创新形成较高附加值的比较优势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自主创新形成较高附加值的比较优势,并且把比较优势转变为
竞争优势与合作优势,才能后来居上,实现超越式发展。
释义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
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也可以说,当某一个生产者以比另一个生产者更低的机会成本来生产产品时,我们称这个生产者在这种产品和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
词语大意
说到比较优势,不能不提和它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后者很好理解。你比我会理财,你在理财方面对我有绝对优势。中国的彩电制造技术比
越南强,中国在彩电制造上对越南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和劣势是不是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关系或者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呢?乍一看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你比我会理财,在我们这两个人团队中当然是
你来理财。中国比越南会生产彩电,当然是中国向越南出口彩电。但仔细一想,这个推理不能成立。
你理财比我强1分,但你推销产品比我强2分,那在我俩这个团队中谁来理财,谁来营销?答案是:为了团队的总体利益,你只能忍痛割爱,将
账本留给我。你是比我会理财,但你在推销产品上能力更强。将帐本给我能够为你腾出时间去搞营销。在我们这个团队中,你的比较优势是营销,而我的比较优势是理财。我们的分工合作关系是建立在比较优势之上,而不是绝对优势之上。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尽管你什么都比我行,但你不能什么都自己做。当然你可以选择什么都自己做,但那样你得到的收益会少于和我合作你所得的份额。同样道理,尽管中国在彩电生产上对越南有绝对优势,但在电脑生产上的
相对优势更大。因而中越贸易中会是中国向越南出口电脑,越南向中国出口彩电①。两国的贸易关系是建立在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的基础上。比较优势这个概念告诉我们,对一个各方面都强大的国家或个人,聪明的做法不是仰仗强势,四面出击,处处逞能或事必躬亲,而是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用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反之,一个各方面都处于弱势的国家或个人也不必自怨自艾,抱怨自己的先天不足。要知道,“强者”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为了它自身的利益,“强者”必定留出地盘给“弱者”。
比较优势理论的精髓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
总之,正是各
生产单位对资源的占有、分配和利用等情况的差别,造成了比较优势的产生。而比较优势的差别直接导致了生产物品的专业化(即所谓“
社会分工”)和贸易的产生。这种专业化的结果是,当每个人都能够专门地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时,生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率,从而整个社会可创造
物质财富总量与其整体
经济福利便会有所增加。专业化所带来的
总产量增量,就是贸易的好处。那么,贸易的进行,也就由此变得顺理成章。同时,更多可分享的总产量本身,同样促进着专业化决策的发展。
假设条件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
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由于
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
生产成本。
(3)模型只假定在
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
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
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
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
交易费用和
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
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比较优势理论。如果存在
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
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
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
自由贸易。
(9)假定
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
进口额等于总的
出口额。
发展背景
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
商品生产的
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
斯密的
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
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
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
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
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
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
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
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
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
这时,
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
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
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这是一项最重要的、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
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
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
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
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
福利水平。
比较优势原理
事实上,中国的
田忌赛马故事也反映了这一
比较优势原理。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批马,每个层次的质量都劣于齐王的马。但是,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齐王有完全优势的上马,再用拥有
相对比较优势上、中马对付齐王的中、下马,结果稳赢。
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它为
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当时英国的
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谷物法”废除了。这是1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
也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如迈克道尔以1937年为例,通过考察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
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可以验证得出:对于美国劳动生产率(根据工资差异加以调整后的)相对高于英国的产业而言,美国在这些行业的出口也相对高于英国这些行业的出口。斯特恩比较了1950年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国、英国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根据他们的分析,1950年在所观察的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了
假设检验,但到1959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不容置疑
整体来看,
比较成本理论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他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贡献是,首次为
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从
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起因。直到如今,这一理论仍然是许多国家,尤其是
发展中国家制订
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
但是,比较优势也存在较大的不足。首先,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
静态分析。
该理论认为世界是永恒的
是一个
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各经济集团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李嘉图提出了九个假定作为其论述的前提条件:一是只考虑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二是坚持
劳动价值论,以英葡两国的真实劳动成本的差异建立
比较成本说,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三是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四是没有
运输费用;五是包括劳动在内的
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它们在国内完全流动,在国际之间不能流动;六是
生产要素市场和
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七是
收入分配没有变化;八是贸易是按货
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九是不存在
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国际经济是静态的。其次,李嘉图解释了劳动生产率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第三,该理论的一条重要结论是:各国根据
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现实中,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一般来说,各国多会生产一些与
进口商品相替代的产品。
适用范围
比较优势的原理本来是
国际贸易学中的重要概念,广泛的用在各种竞争合作的比较当中,而不仅仅是企业间贸易等方面的问题。比如,城市的
功能定位,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求职者之间的能力比较,公司之间的
发展能力比较,等等,任何
可能发生比较和差异的地方都能用到
比较优势原理。
缺陷
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着理论上的“硬伤”,或者说,存在
理论分析上的“死角”。这是因为,在李嘉图的理论分析中,比较优势所以能够成立,全然取决于两国间两种商品
生产成本对比上“度”的差异。但是,如果只是考察经过高度抽象的“2×2贸易模型”,势必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两国间在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不存在“度”的差异。下表所示即为“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模型”(Equal Advantage or Equal Disadvantage Model)。
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
世界各国许多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或者劳务,一个可以用较少投入生产该物品的人被称为在生产该物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该物品的
机会成本比较小的人称为具有比较优势,而贸易的好处则是基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贸易可以使得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因为它使得人们可以专门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但这个原理并不仅仅适用于个人。在两国间,
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
绝对优势的国家, 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