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
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时,他给出的第一个应用,就是定量地解释
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即用来解释
牛顿引力理论不能解释的部分)。所以,原则上可以说,从广义相对论诞生时起,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也同时诞生了。然而,在1915年以后的四十多年里,除了几何宇宙学以外,广义相对论对
天体物理学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在“通常”的天体对象中
引力场太弱,没有应用广义相对论的必要。对于“通常”的天体物理学来说,广义相对论和牛顿引力理论在量级上的差别是十分微小的。在太阳系中只有
引力红移、
光线偏转、
水星近日点进动、雷达信号的延迟等几个效应与广义相对论有关(见
广义相对论的天文学验证)。
一个体系的引力场的强弱,可以用体系的尺度R同它的
引力半径rg之比来衡量。rg呏GM/c2,其中M为体系质量,G为
万有引力常数,c为光速。如果体系的比值rg/R<1,属于弱场;如果rg/R≈1,则属于强场。下表列出一些常见的天体的rg/R值:它们都远远小于1,这正是
牛顿引力理论得以适用的根据。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如果质量M的体系所产生的
引力场是强的,它们的空间尺度R。换句话说,如想把质量为M的体系变成强引力场的源,就应把这个体系压缩到R那么小的空间范围之内。例如,只有把太阳压缩成几十公里直径的球,它才能成为强场天体。
根据从地面实验室中得到的经验,会认为这种压缩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早在三十年代,就提出天体的
引力坍缩概念。这个概念是说,一个天体系统,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总要无限地
坍缩下去。经过更仔细的理论分析,进一步肯定了这个概念。总之,一个质量足够大的星体,不能摆脱引力坍缩的结局。引力的存在本身就必然导致强
引力场天体的存在。按照这个结论,宇宙间不仅一定存在具有强引力场的天体,而且为数应当很多。六十年代的
天文观测逐步证实了这种观点。其中关键的一步是关于
蟹状星云脉冲星的研究。蟹状星云是1054年的
超新星遗迹。它的中心有颗恒星,观测发现它是一颗脉冲星,
脉冲周期仅33
毫秒,而且周期非常稳定,说明这是由自转引起的。脉冲周期极短,说明自转天体的空间尺度很小。另一方面,脉冲星光度很大,又表示它的质量不可能太小。这样一个大质量而小体积的天体,正是那种经过
引力坍缩后形成的
致密天体。1054年的
超新星爆发就是引力坍缩的一种表现。天文观测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类型的具有强引力场的天体,其rg/R 值列于下表: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果就是发现自然界中具有强
引力场的天体的种类很多,数量很大,这完全改变了旧有的宇宙天体观念。
这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宇宙的大尺度时空结构和几何特征。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是
膨胀宇宙模型、
大爆炸宇宙学等。
研究各种天体过程的
引力波发射,以及
引力辐射对天体现象的影响。直接探测天体发射引力波的工作,也在进行中。
研究广义相对论对“普通”天体力学(即以
牛顿引力理论为基础的天体力学)的各种修正。例如,双星的近星点的相对论
进动,
自转轴的相对论进动等等。
用天体的运动性质来检验各种引力理论,也是相对论天体物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广义相对论的几个主要预言,例如
光线偏转、
宇宙膨胀、
引力波的存在等,都是首先通过
天文观测来检验的。因此,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不仅是一门广义相对论的应用学科,而且也是探索引力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