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已成过去
闻一多诗作
《相遇已成过去》是近现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由五节构成。第一节直接描述两个年轻人在爱情走到尽头时行将分手的情形;第二节写的是对于生命与爱情的沉思;第三节写的是当失恋已成定局,“我”不得不坦然面对这个严酷的事实;第四节是对于未来的一种畅想;第五节是对爱情的重新回味,也是对自己失恋之后心灵状况的逼真描画。全诗句式严整,间隔韵严格,气势回荡委婉,语言自然口语化。
作品原文
相遇已成过去
欢悦的双睛,激动的心;
相遇已成过去,到了分手的时候,
温婉的微笑将变成苦笑,
不如在爱刚抽芽时就掐死苗头。
命运是一把无规律的梭子,
趁悲伤还未成章,改变还未晚,
让我们永为素丝的经纬线;
永远皎洁,不受俗爱的污染。
分手吧,我们的相逢已成过去,
任心灵忍受多大的饥渴和懊悔。
你友情的微笑对我已属梦想的非分,
更不敢企求叫你深情的微喟。
将来有一天也许我们重逢,
你的风姿更丰盈,而我则依然憔悴。
我的毫无愧色的爽快陈说,
“我们的缘很短,但也有过一回。”
我们一度相逢,来自西东,
我全身的血液,精神,如潮汹涌,
“但只那一度相逢,旋即分道。”
留下我的心永在长夜里怔忡。
The eye gladdened: touched the heart;
The meeting is done, let us part.
Courtly smiles will harden to grins.
Better end love where love begins.
A lawless shuttle is that of fate.
Ere grief is woven, change is late,
Let us warp and woof remain
Clean threads from love's freakish stain.
Let us part! Our meeting is through,
Though heart may hunger, heart may rue.
Your friendship's smile was undream'd of,
Still less hoped your signs of love.
Thus in after years if again we meet,
I famishing still, you replete,
Glad and unshamefaced I'lI say:
All currents of my being surged
In after years let my heart croon.
创作背景
此诗是闻一多1925年于纽约创作的,是当时闻一多给梁实秋的一封信中所附的一首涉及婚外恋的情诗,是闻一多对爱情这种相当个人化的情感形式的一种处理和表达形式。其最初用英文写成,原诗无题。后来由许芥昱翻译,发表于1981年的《诗刊》上。
文学赏析
闻一多是一个爱国主义诗人,他把热爱中国文化传统、热爱东方文明看作爱国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因如此,闻一多诗歌中所抒写的“爱”,大多数是“大我”之爱,是对于祖国、对于人民的爱,如《太阳吟》、《一句话》、《静夜》、《死水》等。其实,在各种人伦情感中,爱情才是最基本的情感形式,爱情也是诗人写作中逃不开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相遇已成过去》是理解闻一多爱情观念与爱情表达的很好的窗口。
全诗由五节构成。第一节直接描述两个年轻人在爱情走到尽头时行将分手的情形。“欢悦的双睛,激动的心”,这记录的是两个人最初相遇时的两情相悦,激动万分,那不过是过去的美好记忆;而如今,所有从前的美好都要结束了,因为“相遇已成过去,到了分手的时候”。脸上温婉的笑容正在被苦笑所代替,心中的惆怅和落寞次第升起,失恋的痛苦如刀一般剜割年轻人的心时,他还恨恨地说“不如在爱刚抽芽时就掐死苗头”。其实正如歌德所说:“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爱情是年轻人最急切的心理渴盼和情感需求,追求爱情是正当的,就算失恋了也常有的。第一节的最后这句话,不过是一种不忍失却爱情的极端表达方式而已。
诗歌的第二节,写的是对于生命与爱情的沉思。爱的失落使诗人禁不住想到了命运,他说“命运是一把无规律的梭子”,明知道它在编织着生命的图景,但就是无从把握住它。正因为无法把握命运,有了恋爱就可能有失恋,没有非要入爱的沼泽,不如“永为素丝的经纬线”,从而“永远皎洁,不受俗爱的污染”。放弃恋爱不就永远不会失恋。这是多么富有真理性的断言呀,但对于青年人来说,这又是多么难以做到的事情。
在第三节里,诗人写的是当失恋已成定局,“我”不得不坦然面对这个严酷的事实。当过去的爱已经随风而逝,付诸东流,一切的勉强都归于无用,那么只能说“分手吧”,尽管说出这三个字时,心间会滴淌鲜血,“任心灵忍受多大的饥渴和懊悔”,但却毫无办法。谁叫“我们的相逢已成过去”,曾经相恋,从此将永远分开,情感不会复原,这个时候,无论是“友情的微笑”,还是“深情的微喟”,都成了一种奢望,是“梦想的非分”“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胡适《梦与诗》),这节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是“我”对那份情感依依难舍的思想感情。
第四节是对于未来的一种畅想。分手之后说不定还将重逢,那个时候“我”还会感到欣慰,感到庆幸,因为毕竟曾经走过一段美丽的时光,“我们的缘很短,但也有过一回”,幸福如此短暂,正因为短暂,它才显得异常珍贵,也才能够令人珍惜。
第五节是对爱情的重新回味,也是对自己失恋之后心灵状况的逼真描画。“我们一度相逢,来自西东”,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相逢在一起,心与心碰撞出激情的火花,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啊。于是,“我全身的血液,精神,如潮汹涌”。但是,一起走过的岁月又何其短暂,偶尔相逢又“旋即”分道。在分开之后,“我”的心将会像无法愈合的伤口一样,永远疼痛,“永在长夜里怔忡”。这是爱的刻骨铭心,是失恋者难忘从前美好恋情的形象化写照。
由此看来,在爱情面前,闻一多并不是一个不解风情的老憨形象,他的情感是纤细的,心灵也异常锐敏。《相遇已成过去》让人们见识了闻一多的另一面:在爱国情重的背后,闻一多也不乏儿女情长。
名家点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曼君:这首诗中有许多真挚动人而又诗意盎然的诗句,如“我们一度相逢,来自西东,我们全身的血液、精神,如潮汹涌”,“不如在爱刚抽芽时就掐死苗头,愿我们永为素丝的经纬线、永远皎洁,不受俗爱的污染”,“分手吧,我们的相爱已成过去,我们的缘很短,但也有过一回”等等。作者在给梁实秋的信中写道:“人非木石,孰能无情”,而梁实秋则说此诗“本事已不可考”想来这场婚外恋已确如诗中所说,在刚露头时就已将它掐死。然而正是这一短暂感情在诗中的凝定,可窥见诗人作为现代人丰富的感情世界和勇于袒露胸襟的赤子之情。其间,宁愿经受情感的痛苦而不愿背弃人伦道德常情的“红烛”精神仍在闪耀。正是因此,诗中也凝聚了东西方文化汇合、冲撞处的复杂文化内涵。(《黄曼君文集》第四卷)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任孚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任维清:“诗无达诂”。既可以把它当作纯粹的爱情诗来阅读,也不妨把诗中的“相遇”当作一种美好理想的偶然遇合,而“分手”,则是即之而来的人生道路的离异。把理想当作心爱的恋人来描写,在中外诗歌史上是不乏其例的。(《现代诗歌百首赏析》)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会会员江胜清:本诗在艺术上比较典型地体现闻一多诗歌的艺术追求含蓄适度的抒情风格,体现了闻一多理性节制情感的原则形象的表达、严整的章节句式、严格的间隔韵和大致相当的音节,明显地体现出作者对“绘画的美”、“建筑的美”、“音乐的美”的追求;较大的诗句跳跃,以及自然口语化的语言,也是本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大学语文》)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湖北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发表《二月庐漫记》。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的经典之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10:49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