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重扬(1927年12月4日—2024年4月22日),江苏宝应人,汉族,
中国共产党党员,农学家、农业教育与农业管理专家、社会活动家,原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副部长。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7年12月4日,相重扬出生于江苏扬州,小学四年级时,日寇入侵,被迫回到老家乡下,勉强维持学业,初中三年级时,家里设法送他到上海,在法租界某中学学习。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人进入上海租界,被迫辍学回家。此后,相重扬为求学辗转苏北、安徽等地,几经周折,终于在重庆安定下来。相重扬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学习非常努力,高中没有毕业,便进入中央大学农学院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相重扬深知在战乱年代没能踏踏实实读书,于1946年重新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专业学习。金陵大学对学生要求严格,学校普遍使用英文教学。相重扬入学时基础比较薄弱,但他学习刻苦,在一位助教帮助下,用半年时间适应学校生活。在金陵大学期间,正值国内解放战争时期,相重扬学习科学知识,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作为金陵大学地下党员,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做了许多有益工作。
工作经历
1950年8月,相重扬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校工作,在学校院长办公室任秘书兼助教。1952年,随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到南京农林学院任助教,兼任院党总支委员、农学系党支部书记。1953年,调到高教部农林卫生教育司工作,1957年随机构调整,相重扬到农业部高教局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下放劳动。
1972年10月起,先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林部科教局干部、副处长,教育局处长。
1980年9月起,先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教育局副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教育局局长。
1983年春,开始主管农业外事工作,虽然金陵大学学习期间已打下外语基础,但为了更好地适应外事工作需要,开始自修英语,并利用各种机会去实践。赴国外考察时,收集有关资料,带回来研究,并很快“消化”,把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编译成中文,介绍给国内。8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外事司司长。
1984年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1988年5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副部长。
1989年,获评为教授级高级农艺师。
1999年1月,离职休养。
人物逝世
2024年4月22日,相重扬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主要成就
相重扬组织论证并推动中国农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促进中外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海峡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
在农业高等教育方面,相重扬先后4次参加全国性农业教学计划的制订或修订工作,提出一系列教育改革意见,推动农业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1954年,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等农业院校统一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草拟“执行教学计划的几点说明”。1955年,为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参与起草“关于高等农林院校1956-1957年教学工作中需要采取的若干措施”。两个文件使不同农业地区在执行统一教学计划前提下,能根据本地区特点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比较合理的选择性。
“文化大革命”以后,高等农业教育处于恢复整顿阶段。1978年,相重扬组织论证并草拟“关于高等农林院校学制的意见”,提出高等农林院校学制以四年为宜,并获得认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相重扬提出“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原则”,指出专业布局要结合地区特点,考虑实际需要,并对专业布局提出六点具体建议并被采纳,下达到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参考。
1980年,相重扬主持制定高等农业院校教学计划若干原则,1981年颁发执行,使农业院校专业设置和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相重扬强调立足国内培养高级农业人才,加强对研究生的组织培养与管理工作。1983年,起草关于农业院校教育改革十点意见,对推动高等农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发挥了作用。
相重扬分析、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技推广工作发展里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认为这一时期农技推广工作产生波折的原因在于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对农技推广的作用认识不足,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不够,缺乏可操作的实施条例。相重扬介绍国外农技推广方面的先进经验,强调政府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领导作用。提出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首先认识到农业是关系到国家安定的基础产业,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是国家重视农业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措施;其次要增加投入,各级政府应增加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专用资金,乡站所需经常性费用纳入县财政支出;再有要发展农民技术队伍,理顺乡站管理体制,同时应开拓农技站的服务内容,完善产中服务,开拓产后服务,并逐步向产业化发展,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民、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重扬促成多项中外农业科技合作、人才交流和经贸往来,为中国争取到国际组织的低息贷款和资助,在中国农业对外多边或双边外事工作中,发挥作用。1979年,相重扬促成北京农业大学与德国霍因海姆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1984年,经相重扬和北京农业大学以及德国方面的努力,中德合作项目“综合农业发展中心(CIAD)项目”正式确立。这一项目意在通过双方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面向华北,着重解决黄淮海地区盐碱地的改良和粮食生产问题。
在学术交流方面,相重扬认为单纯开展学术活动缺乏活力,应结合农业发展需要,开展相应学术活动,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促进园艺研究水平提高的同时,推动园艺生产的发展。相重扬支持中国园艺学会的对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园艺事业的国际化进程。
人物观点
农村教育意见
农村教育须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要考虑教育对象的绝大多数是从事农业或与之有关的人。在改革农村教育中,应树立以下观念:
一、明确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观念,明确教育是经济发展原动力,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有利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二、建立教育为当前、当地服务的新观念。从实际出发,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是发展农村教育认真考虑的问题。要排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问,根据当地经济建设需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各类合格人才,增强农村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的能力。
三、更新人才观念。振兴农村经济,需要有大量初、中级人才。中国广大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急需既有一技之长,又有商品经济头脑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那种不从当地实际出发,盲目追求“高档次”人才的观念,是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
四、树立农村教育的整体观念。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是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把三大块教育作为整体,统一考虑,建立结构合理、互相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
在开展成人教育工作中,要抓好农村教育和乡镇企业职工培训两个方面。把开展农民教育、开发农村智力资源,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协调起来,坚持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改革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从农村、农民实际状况出发,注意农业生产季节性、农民居住相对分散性、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农村产业多样性以及农村实际文化程度等特点,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按需施教,在办学方式上,坚持方便群众原则,要灵活多样。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农村“两个转化”的支柱,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桥梁。因此,须加快农村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步伐,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至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多头分散现象,学校规模和专业设置上的小而全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宏观管理,充分发挥统一筹划、多方协调的作用来解决,以提高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农村普通中小学教育,是农村教育的基础,也是提高农民文化技术素质的基础,这项改革须抓紧抓好。要结合农村实际,改革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从小学开始,在教好系统文化基础知识同时,注意抓好爱劳动、爱家乡的教育;增加乡土教材,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小学高年级可以适当设立劳动课;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课和社会实践课。假期可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也可根据农村需要调整放假时间。要根据农村新情况,端正办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农业职教设想
面对经济建设需要和困难,农业职业教育只有提高劳动者素质,更新观念,走改革发展道路。
一、确立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制度。
二、严格用人制度,建立培训——持证选优就业——在职进修,有序竞争秩序。人才按需选用,不能一味追求高学历。
三、建立高、中、初三级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农业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就业或继续升学,随着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采取弹性学制。
四、对农业职业教育给予政策扶持,以利农民子弟入学。
一、建立高、中、初三级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在经济发达、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业要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应及早选择有条件的中等农业学校升格,组建高等农业职业学院。继续扩大和办好中等农业学校,培养中等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以适应农村教育普九、农村接纳人才的能力、农村经济发展和现状的要求。在教育落后的地区,结合农村初中教育改革,办初级农业职业学校,使不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农业常识。
二、确立双向选择制度、沟通职教与普教的渠道。初、中、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就业或继续深造,把就业与继续学习结合起来,改变某一层次职业教育为终极学历的局面。绿色证书培训应融入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学校要改变重视招生不重视就业的现象,要向社会介绍推荐毕业生。
三、面向农村设置专业。高、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应面向农村,根据需要并创造条件设立和调整专业,培养适合当地需要的学生。高、中等农业职业学校要面对现实,有预见地培养相应的适用型人才把学校办成面向农村、综合性的学校。专业面宜宽不宜窄,在一个专业内可设多种模块,供学生选择,以扩大知识和技能,增加就业的机遇。
四、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结合,实行多证制。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除举办学历教育外,应承办培训和继续教育。初、中、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经过考核除发给学校毕业证书外,发给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双证制,把学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
五、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培养人才在于教育,只有得到社会认可的教育质量,学校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要从依靠数量扩大规模转变为依靠优良的教学质量,赢得数量,发挥规模效益,依靠质量提高学校知名度,依靠毕业生的工作提高影响力,依靠校容校貌提高吸引力,才能在正常有序的生源竞争中,在激烈的就业筛选中取得优势。
六、依靠政策自主办学。农业职业教育在教育工作和农业工作中应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教兴农教育是基础。农业职业教育肩负两个基础的重任,应从政治高度制定落实有关政策,使农业职业教育正常发展:1、执行先培训、后竞争上岗的制度,提高农业干部素质;2、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办法,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可单独招生,适当放宽条件录取农村知青入学;3、落实经费投入;4、扩大学校自主权,依法办学。
七、吸取社会营养,营造学校优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教育事业发展,学生升学渠道增多,以及农村农业的特殊性,招生和就业竞争加剧。除依靠各级有关部门支持、自身改革外,还需取得社会的关心和爱护:1、农业职业学校的优势在于培养人才。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将是学校无形资源,也是关心学校的一支社会力量,应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作用;2、农业职业学校应加强与涉农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村金融机构的联系,并为之服务,取得他们的支持;3、实事求是地介绍农业职业教育的工作和业绩;4、加强校际间的联系,就近开展交流活动。
社会活动
社会任职
讲学授业
考察调研
1994年5月,相重扬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赴河南省视察团”团长带队赴河南周口、开封等地视察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情况。1996年10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团长带队赴江苏连云港、淮阴、扬州、泰州、南京等地视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009年9月14日,相重扬和原农业部部长
何康到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视察指导工作,两人对研究生院办学规模和管理措施表示满意并给予评价和鼓励,并对研究生院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怀慰问
2019年4月,受南京农业大学校友会秘书长委托,校友会办公室陈卫忠和李冰在北京拜访相重扬等金陵大学农学院老校友,相重扬在家中将自己珍藏的关于金陵大学农学院书籍、学生时期照片、校友文集、校友相关报道等资料赠与南京农业大学校友馆,并讲述每件资料背后的故事,同时赠送其文集《余力》一书。
公益捐赠
参加活动
友好访问
人物评价
相重扬为做好农技推广工作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对园艺产品产销问题有独到见解,为促进中国园艺学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京农业大学 评)
相重扬对工作的严谨态度,对同志的平易近人,尤其对年轻人的关爱和期待,都深深地感动和影响着我,成为我努力效仿的榜样。(全国农业展览馆党委原书记王红谊 评)
相重扬是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事业的开创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之一。他根据中央对台工作方针,积极开拓,与台湾农村发展基金会建立联系,广交台湾农业界朋友,为开启海峡两岸农业界的交流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农村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