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流行的一个词看病难,什么是看病难呢,看病难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是什么呢?
卫生部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约有近半居民有病不就医,百分之二十九点六的居民应住院而不住院。
病人难
现状1:病人找不到正确的医院看病,现在医疗很好的,很容易上当,一不小心就中招,花了大钱,还延误了病情,即使到了正确的医院却也找不到正确的地方看病,医院那么大,老百姓一进去就晕头转向,看到了医生,医生说你的化验检查是外院的不行,要再做一次,于是开了化验,东跑西跑,搞了半天,病看没看到,医院下班关门了。
现状2:另一个是看不起病,现在医药费用相对较贵,看一次小则几十,多则成百上千,住院更是需要成千上万,老百姓一说起看病就是贵,看病不少农村百姓中出现,谈看病色变,看一次小病,三月没肉吃,住一次院,三代人省一年。
现状3:难得住院。以前住院回家,亲戚朋友来看一下,送点礼,吃顿便饭就走,有时候人家还不来吃,一般住院回家不需要再花钱,现在很多地方要打办酒宴,农村则互相攀比,越办越大,越办越气派,越办越要办,买了面子,丢了票子。我见过一个病人住院看病用了3000,回家办酒宴用了5600,那么这次看病总共花了8600。
状况4: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并且短缺,有门路的小病也可以找专家,住医院,没门路的大病也迟迟不能入院,这种现象越在大医院越显著,在小医院看病,由于医生水平有限,往往小病变成大病,轻病变成重病,特别是很多慢性病。
医生难
现状1、医生性质三个时期的改变:60年代医生是技术人员,90年代医生是技术服务人员,21世纪医生是服务行业者。消费者协会也来管医疗了,医疗是服务,是消费。有一天一个做小姐的来看病,看着医生不爽,说:“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不是和我一样是搞服务行业的,客人就是上帝,客人满意就给钱,不满意就不给钱,我还去消费者协会告你。”
现状2、官司多多,对于难惹的病人,疑难的病症,能不看的尽量不看,不得不看的,也要找人分责任。天下太平第一,饭碗不丢第一,什么创新,什么改革,与我无关。
现状3、病人看坏了打医生,医生被打还挨骂。是医生就没有不出错的,不出错的不是医生,人体那么复杂,疾病那么复杂,能一看就知道的那是鬼神。
现状4、累死大的,饿死小的。大医院病人太多了,医务人员忙到过劳死,有钱也没时间花;小医院病人寥寥无几,无聊郁闷,工资奖金只比民工好一点,饿不死算你运气。有一天院长说了,工资暂时发不了,你们先熬一熬,我砸锅卖铁也给你们饭吃。
解决办法
2011年3月11日,在
全国政协医卫界别的小组讨论中,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看病难”、“看病贵”主要是药价高、检查费用高两方面。目前,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实施,但多数医疗检查设备仍是进口,从而导致过度医疗等问题,成为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主因。他建议科技部门重点开展国产医疗设备的科研攻关项目。
王国强表示,进口的重大仪器设备占据了国内的医疗市场,医疗仪器的国产化率很低。虽然已经实行的基本药物制度旨在把药价降下来,但不能把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全押在这上边,这不全面。
王国强认为,所谓的“看病难”、“看病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药贵,一个是检查贵,检查贵主要是仪器设备贵。“这是花了高价、贷款买回来的,这些设备存在损耗、还贷等问题,从而诊断费用、检查费用也相应地会高。”
“生产国产的高精尖设备是迫在眉睫”,他建议科技部能组织人员进行专项研制这些仪器设备,包括PET/CT、核磁等。
王国强表示,医疗设备的研究不是医疗单位能承担的,需要各种技术的汇聚以及多学科专家一起研究而成。“有时发生了突发事件,我们才会协调配合,但平时的联合攻关还不够”。他认为,部门分割、各管一段的结果导致成本增高、效率低下。同时,医疗费用降不下来、大量货币外流、过度医疗等问题,将很难解决。如果生产出国产大型医疗设备,则既发展了民族行业,也能降低医疗成本。
对此,会上有委员回应,科技部已经在“十一五”末期确定了相关大型医疗设备的重大专项,并将于“十二五”开始实施,目前,PET/CT已经有研制单位。
缓解方法
5日中午,记者在代表团驻地见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卫生部部长
陈竺。结合政府工作报告,针对社会关注的医改问题,他坦然回答了记者一系列的提问。
大病医保也想全覆盖,但必须考虑“卫生经济学”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3年将全面开展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选这20种病是出于什么考虑?
陈竺:我很荣幸,总理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把那20个大病列出来了。那就是卫生部建议的,而且我本人直接领着专家,一个病一个病地细细研究。我也想全覆盖,但问题是,必须要考虑到成本效益问题,就是我们说的“卫生经济学”。我们不可能把钱用到那些实际上治不太好的病上,比如有的癌症到了中末期,即使做移植,对健康的效益还是很低的。所以我们挑选的病种都是儿童病、妇女病,加上一些特困的群体会因病治贫、因病返贫的病种,这些又是费用可控、疗效确切的病种。之所以先从这20个大病切入,就是这样一种想法。
卫生机构改革:希望实现“三医联动”
记者:新一轮机构改革,卫生领域有什么变化?
陈竺:管理构架改革,这一次可能涉及到卫生部门的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应该说涉及面比较大、也比较深。我们很希望下一步实现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希望职能转变向一个统筹的方向去发展,不要把这些管理职能割裂开来。
记者:现在农民工流动性很大,医保全国异地报销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您认为该从何入手?
陈竺:现在省内异地报销已经实现,全国正在做试点,涉及信息平台的问题。现在群众期望值越来越高,要求最好是先诊疗后付费,最好是即时结报。这需要国家层面要有个统一的信息系统,做到省与省之间能通。估计卫生部门职能调整以后,未来要逐步走向医保管理的合一,肯定是这个趋势。
抗癌药即将纳入基本药物目录,缓解“看病难”需构建“医联体”
记者:医改这么多年,挂号难、住院难依然存在,应该怎么解决?
陈竺:最重要的是让基层医院真正强起来,和大医院形成上下联动、沟通,最好是一体化的构架,我们把它称之为“医联体”。现在大医院还是人满为患。2012年全国诊疗人数已接近69亿人次,前年是62亿人次,平均每个中国人每年看病5次以上。基层的诊疗量在上升,但大医院上升得更快。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扭转,我们要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特别是要应对慢性病这个健康的主要威胁,是不可能的。一个医生一天要看几十个患者,他怎么能做到慢性病的长期管理?只有在社区可以实现“家庭责任医生制”,签约服务。
这几年社区医院能力有所加强,但人才队伍还是欠缺。医学专业大学生都愿意去大医院做专科,就不愿意去基层医院做全科。殊不知,全科在全世界范围内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个专科。最近我提出,大医院要建立“全科医学科”,动员大医院的一些医生通过全科医学这样一个平台下沉下去。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人事制度,你怎么评价。如果大家都认为只有专科医生是一流的,三流医生才去做全科,那就无法调动积极性。二是医保非常重要。不同层级的机构有不同的财政制度渠道。如果能把医保力量发挥出来,就能克服很多行政障碍。如果医保能按基层、二级、三级医院这样一个总包体系去报销,自然会促进医疗资源的下沉,因为对服务体系来说,它下沉以后,成本一定是下降的,效率肯定是更高的。只有在基层才管得住经常性的慢病、健康促进。
记者:老百姓反映,现在看病贵主要还是买药贵。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陈竺:第二版基本药物目录马上要出来了,药品从第一版307种扩大为500多种。第一版只是基层版,像抗癌药、心血管重症药、神经系统和精神类用药、血浆制品等一个都没有,这次基本都有了。
医患关系:医生收入不能靠赚最弱势群体的钱
记者:2012年全国发生了多起医生被砍事件,对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您怎么看?
陈竺:如果说群众为了看一个大病花费很高,但由于医学的不确定性又治不好,最后人财两空,心里肯定会不平衡。一定要改革掉以药补医的弊端。如果一个医院生存、医生收入是依靠从最弱势的群体身上赚钱,医患关系能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