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
汉语词语
真理,汉语词语,读音为zhēn lǐ,意思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南朝时期佛教思想家萧统的《令旨解二谛义》一文,第一次提及“真理”一词:“真理虚寂,惑心不解,虽不解真,何妨解俗。”
历史
古代时期
中世纪时期
近代时期
现代时期
后现代时期
真理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真理的理解和追求各不相同,这一历史反映了人类对世界和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分类
从哲学范畴角度
从真理的性质和特点角度
相对真理: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有条件的。例如,在经典力学中,牛顿的力学定律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是正确的,是一种真理,但当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经典力学就不再适用,需要用相对论力学来描述,这就体现了牛顿力学定律作为真理的相对性。
从真理所涉及的领域角度
从真理的表现形式角度
以上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不同类型的真理之间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词语解释
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科学阐述:科学的真理是利用逻辑的科学方法获得或经过验证而来。近代的科学旨在理性、客观的前提下,用知识(理论)与完整实验证明出真理。在将知识的研究归纳和系统化后,便成为科学中的真理,科学则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
词语出处
南朝·梁·萧统 《令旨解二谛义》:“真理虚寂,惑心不解,虽不解真,何妨解俗。”
唐·方干游竹林寺》诗:“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
宋·钱易南部新书》辛:“ 卢演 为长句……樽前有恨慙卑宦,席上无聊爱靓粧,莫为狂花迷眼界,须求真理定心王。”
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九章:“人们的认识,符合于客观规律的就是真理。”
毛泽东 《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按照辩证唯物论,思想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并且在客观实践中得到检验,证明是真理,这才算是真理,不然就不算。”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22 14:11
目录
概述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