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际寺位于浙江温州
乐清市雁荡镇
灵峰景区内,是雁荡十八古刹之一。肇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熙宁元年(1068年)赐额。寺名“真际”,取自佛教术语,指“不生不灭的宇宙本体。犹言真如、真谛”。
真际寺是雁荡十八古刹之一。它肇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熙宁元年(1068年)赐额。据《广雁荡山志》记载,南宋年间,温台驿路从雁荡山中出入,能仁、灵岩等寺僧众趋集,贵游辐辏,香火极盛。此寺因地处偏僻,以至志乘很少记述。真际寺后山百米高处有两处摩崖。一处为“枕流石”三个大字,刻在山洞中一竖石上,无署款。另一处镌于“枕流石”石刻以西20多米高的岩壁上,其内容为四行禅理诗,前有小序,落款“嘉定丙子中元日。”“嘉定”是南宋宁宗年号,“丙子”即嘉定九年(1216年)。题刻者“平庵契常”,“平庵”拟为真际寺子庵,“契常”应是僧名。
元朝泰定年间,李孝光在《真际寺》诗中有“绝巘松梯蹴翠盘,前期废寺有空坛”之叹。明代万历年间,何白在《雁山重建真际寺疏》中云:“鹿园为野狐之窟, 香林作宿养之场。莫睹慈容,惟见寒潭来满月;难寻香积,尚闻流水绕斋厨。”
1934年,孙中山先生的哲嗣
孙科陪侍生母卢氏游览雁荡山。时值中秋佳节,太夫人见真际寺环境清幽秀丽,若以桂花点缀其间,岂不更佳。孙科回南京后,即命人从上海购来桂花二百栋,运至雁荡种植于真际寺前,称桂花林。孙科撰《桂花林碑》嵌在寺前北坑溪潭之巨石上。寺前尚有桂花二十多株。枝叶茂盛,每逢九秋,桂花盛开,为名山添色、添香。
真际寺现存建筑系1936年僧白波所建。坐北朝南,全为木构楼房。其梁架结构采用浙南常见的抬梁穿斗混合式。屋面青瓦覆盖,硬山顶,正脊吻饰已毁。四周筑以块石围墙,正南有单间台门,台门内和正屋之间有一个面积颇大的天井,台门外是一条笔直的林荫大道。大道两边就是当年的桂花林。
寺前绝壁间有一洞穴,一年中仅数日阳光射入穴内而见观音像,平常不可见,人奇之,故名“飞来观音”。又有前后两洞状似楼阁的“石楼洞”。进南坑谷,有五马回槽、仙人叠塔、达摩渡江等景致。北坑北面为马家山,筑有一条宽二米,长五里的马家岭(亦名北岭),越过该岭便抵南阁,所以这里是东内谷通向显胜门、仙桥风景区的捷径。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完善,真际寺将成为香客游人必到之处。
能仁寺僧永升编撰《雁山集》一卷,始载“雁山十八古刹”诗。
虞淳熙作《雁山建真济寺募缘疏》。何白作《重建真济寺疏》。
崇祯五年(1632年)四月,徐霞客再游雁荡,写有《
游雁宕山日记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