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鳄亚目(Eusuchia)是属于
鳄形目下的一个亚目。身躯粗壮平扁;四肢发达,肩带中无锁骨,但在前胸骨中可能存在单枚纤长的锁间骨,乌喙骨与肩胛骨以骨端密接,外侧凹陷构成肩臼。
形态特征
身躯粗壮平扁;四肢发达,肩带中无锁骨,但在前胸骨中可能存在单枚纤长的锁间骨,乌喙骨与肩胛骨以骨端密接,外侧凹陷构成肩臼;前肢短,5指,内侧3指有爪,指骨2、3、4、4(5)、4;后肢粗长,由髂骨与坐骨构成髋臼,耻骨不入臼窝,也不互相会合,4趾(第五趾萎缩),内侧3趾有爪,趾骨2、3、4、5;指、趾之间张有发达程度不一的蹼。尾粗壮长大而侧扁,与躯干并无截然分界,为游泳及获俘的利器。体鳞发达,背面被有大形隆起的角鳞,自颈后沿脊背部成两列纵行棱鳞,直抵尾梢;腹鳞矩形而较小,横排成列,内部或鳞下承以来源于真皮的骨板,相邻的骨板间为柔韧的革质皮肤所连接,略可活动。
颅骨背面雕蚀纹明显;外鼻孔合一,居于吻端,四周被前颚骨所包围;次生腭由前颚骨、上颚骨、腭骨及翼骨合成,两侧的上颚骨和腭骨接遇于中线;内鼻孔后移接近咽头并开孔在翼骨上;上颞窝小(食鱼鳄则大于眼窝)或隐失;眼窝位于头部背侧,无巩膜骨环,眶前窝罕见,眶后柱下沉;方骨与颅骨固结,常与方轭骨、鳞骨、枕骨等彼此愈合;耳咽管被包入颅内,仅在大孔腹面前方有一耳咽管孔作为左、右耳咽管的共同开口;外鼻孔及外耳孔都有支配启闭的肌肉瓣膜;犁鼻器不发达。两颚皆有着生于齿槽内的锥形齿;下颚外窗发达,部分夹板骨参与了下颚联合(symphysis mandibulae),联合的长短随吻缘的长度而异。舌无活动性肌肉,粘连于口底,不能伸缩;舌骨器很发达;舌根后有一喉褶,与之相应的腭部另有一下垂的腭帆,两者相接时可将咽部与口腔隔绝开来,因此当鳄鱼的吻端露出水面或在水下猎食时,仍可正常进行呼吸;肺十分发达,状如海绵。
椎骨前凹型;颈短,颈椎9放,有发达的椎体下突;寰椎的肋骨强大;躯椎13—15枚,荐椎2枚,尾椎30一40枚,尾椎的腹面有人字骨。胸肋至少前段几对两端岐出。腹膜肋7—8对,每根腹膜肋由两枚细狭的骨棒相接而成,左、右肋骨会合于腹中线,并形成锐角而斜向前方,会合处接榫游离,略能活动。
肌肉系统中首次在颈部和背部出了菱形肌,还具有将胸腔与腹腔膈开的肌隔。胃的内壁有高棱褶襞,中央有一对肌腱,称为磨板,其功能犹如鸟胃的砂囊,是碾磨压碎食物的机构;小肠卷曲而长,大肠粗短,无盲肠。后肾小叶叠置,输尿管短,无膀胱;有典型的泄殖腔。心脏分化成四室,左、右心室完全分开,但仍留有一潘尼兹氏孔(foramen Panizzae);胸腺与颈等长。本亚纲是爬行纲中大脑和小脑最发达的类群,大脑开始出现由新脑皮(neopallium)组成的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小脑有侧向突出的小脑绒球(floculus cerebelli);有5条脊神经进入前肢参与组成臂神经丛;交感神经系统特别发达,左、右各成一组,从颈部下降,与V、Ⅶ、Ⅸ、X+Ⅺ脑神经的分支相连结。
精巢长卵圆形,雄鳄有单枚交接器。卵巢扁平而纤长,卵呈椭圆形,外围白色钙质硬壳,卵径40一52(33—70)毫米×61—93(60—97)毫米,重43—140克;卵生,每产30一72(20—100)枚。鳄穴居水滩,卵产于砂穴内,或临时以各种植物堆集成巢,掘
穴产卵其中,亲鳄顾伺附近,藉气温及植物发酵产生之热进行孵卵,经25—96天自然孵化后,幼鳄即可以破卵齿破壳而出。
本亚目从侏罗纪出现到现在,各个时期都有其代表科、属,学者们对其种系发生有一源和多源的不同意见,分科依据也各有不同的主张:大多数学者认为本亚目可分为4科:+林泽鳄科Hylaechampsidae,躯干短小,头颅短阔,腭孔(palatine vacuity)前外侧
有特殊的椭圆孔;+平口鳄科Stomatosuchidae,吻缘平扁而长,上颚有小齿,下颚纤长无齿,颚下有囊如鹈鹕;眼窝小,仰开于后颅顶部;颈椎无椎体下突。这两科均在白垩纪先后灭绝。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