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远斋
看会楼
眺远斋俗称“看会楼”,始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湖景区,是一座面阔五间、前后穿堂的大殿,建筑面积239.4平方米,高3.75米,是慈禧太后在眺远斋看会时的方便之所。
历史沿革
眺远斋的建筑始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虽然年代较晚,但因是专供慈禧太后使用的建筑,使用的材料和施工质量等都代表了当时的建筑水准,木作、石作、砖瓦作等工艺都比较考究。如建筑前的院墙中间,用细砖镶嵌成“万字不到头”的花墙,标明了眺远斋的建筑级别尤其是护墙转角处的砖花,雕刻成富丽堂皇的牡丹图案,浮雕有很强的立体感,是颐和园晚期建筑砖雕的经典作品,民国年间对眺远斋建筑进行过整修。1949年解放后得到很好的维护。
环境布局
眺远斋位于北京市颐和园万寿山后湖景区。在后河东端北岸,建筑坐南朝北,四周出廊,是一座面阔五间、前后穿堂的大殿。建筑地基较高,可以眺望园外的景色。慈禧驻园时,每年的阴历四月初八登临此处观看民间的香会。大殿西面建有三间硬山式小房名“嘉木树庭”,是慈禧太后在眺远斋看会时的方便之所。两座建筑中间用爬山廊相互连接。眺远斋南面台基前修建八字形的瞪道,殿前的湖岸边还有一座石砌的码头,供慈禧太后乘船之用。
建筑结构
眺远斋的建筑面积239.4平方米,高3.75米。歇山式屋顶,金砖地,圆柱圆鼓镜柱础。绘苏式彩画。悬挂匾 “眺远斋”,楹联,绛阙珠宫三千世界,春城夏国百五光阴。前、后檐装修坐凳嵋子,倒挂媚子。明间装修四扇步步锦隔扇门,中间帘架玻璃门。次、稍间步步锦支摘窗,上横披窗。斋前叠落台一座,平台一座,两边踏跺两座,砖砌台明石角柱台基,垂带式、如意式台阶。月台四面并平台踏跺上有宇墙,砖饰万字不到头、十字花、棱花、六边形、海棠花形图案。斋内装修鸡腿罩、落地、横披窗,斋西爬山廊5间,山面东接眺远斋,西接夹木树庭。
景点故事
看会楼的来历
慈禧在眺远斋观看的是北京历史上从明朝至清末香火延续不衰的妙峰山庙会,妙峰山在颐和园西北方向,是西北山麓的主峰。山顶有碧霞元君祠,因祠内供奉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像,所以,京城的老百姓又称其为娘娘庙。北京历史上的庙会每年四月初一开庙,火连续半月不绝。庙会分“文会”和“武会”,文会有粥茶老会(施舍香客粥茶)、盘香老会(施舍香客各种盘香) 、燃灯老会(施舍香客灯笼和蜡烛)、拜席老会(供给香客一草席供睡眠用)等。武会则以武打、杂耍等动作表演为主,有舞狮、秧歌、五虎棍、少林拳、踩高跷、跑旱船等其他种类的民间演出。赶庙会的民间艺人及香客从京城内徒步走到妙峰山,沿途须经过颐和园。
当年,颐和园后面不是高楼林立、房屋比邻,只有一个名为大有庄的小村落。进香的百姓从城内走到颐和园时,已到中午,许多人便在大有庄内休息用餐,日久天长,大有庄就成了妙峰山庙会途中的一道风景。除进香的香客和表演的艺人外,达官贵妇的轿夫、做买卖的商贩、要钱的乞儿等芸芸众生,世间万象,一时间汇聚此地,形成了老北京民间风俗的图画二为了让慈禧太后足不出园,就能目睹每年庙会的盛况,管园大臣便和园内紧靠路边、面对大有庄的位置添建了高踞地面的眺远斋大殿。慈禧看庙会时就坐在大殿内的宝座上,居高临下正好轻松地俯视园墙外广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人流和各种精彩的献艺。当年的路面两边是黄土,中间用条石铺成,路面比柏油路面低很多,进香的人谁也不了解眺远斋的面目,只能从园外向园内观望,因此,总觉得眺远斋高居地面之上,像一起的高楼.所以,眺远斋又有“看会楼”之称。
眺远斋不能眺远
在眺远斋向北不能香到墙外的风景,高大的园墙挡住了人们的视线,现有的园墙已经不再是当年的了。这是因为晚清政府一系列的投敌卖国的行径已经引起了国内革命志士的强烈不满。1905年,清政府打着向国外学习的幌子派载泽、绍英、端方、徐世昌、戴鸿慈五位大臣到日本、美国等国家考察,国内的一些革命人士早已做好了准备,9月24日,其中一位安徽人吴越埋伏在正阳门火车站,等到五位大臣到达时,他引爆了自己身上的炸药,载泽等五位大臣和一些随从被炸伤,而吴抛却牺牲了生命。这一炸可吓坏了慈禧太后,她生怕也炸到自己头上,赶忙命人将颐和园的园墙加高了一米多,眺远斋再也不能“眺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5 05:5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环境布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