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督(拼音:dū),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此字本义是察看,引申指督促、监视,后又引申指监督、统领,并可用作名词,指将军。引申指责罚。又有责罚,规劝,矫正等义。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声。形旁目为眼目之象,表示督的本义与眼目有关。声旁叔是从又、尗声的形声字,于督表音,督与叔并为舌音、觉部。战国古文字中始见督字,时构件“又”作“攴”,《说文》整理作从又(又与攴属于形义皆近之偏旁)。隶变时“又”或作“寸” (寸与又也是形义皆近偏旁),最后楷书还是从又作“督”,是小篆的笔势变化。隶变时“目”或讹作“日”,楷书作“督”,俗体。受草书影响,隶变时构件叔或写作“A”、“B”、“C”等,但没有取得主流地位。汉魏以来,还曾出现过“D”、“E”等俗体。 《说文》本义是察看。《管子·九守》:“修名而督实。”引申指责罚。汉王充《论衡·寒温》:“夫妻相督。”又引申指纠正。《周礼·春官·大祝》:“禁督逆祀命者。”后又引申指监督、统领等。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察也。一曰目痛也。从目叔声。冬毒切
说文解字注
察视也。
视字依师古汉书注补。凡师古引说文,多有不言说文曰者。《车千秋传》: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又曰:宜有以敎督。按六经但言董。董卽督也。督者,以中道察视之。人身督脉在一身之中,衣之中缝亦曰督缝。
从目。叔声。
冬毒切。三部。𣜩省作督。
一曰目痛也。
锴本痛作病,误。
康熙字典
《唐韵》冬毒切。《集韵》《韵会》《正韵》都毒切,𠀤音笃。《说文》:察也。《广韵》:率也,劝也。《增韵》:催趋也。《正韵》:董也。
又敕戒也。《前汉·车千秋传》:宜有以敎督。《唐昼·裴度传》:请身督战。
又《说文》:目痛也。
又《尔雅·释诂》:正也。《左传·僖十二年》:谓督不忘。疏:谓管仲功德正而不忘也。
又《增韵》:责也。《史记·项羽纪》:闻大王有意督过之。注:督,责也。
又考也。《韩非子·扬权篇》:督参鞠之。注:考验尽之也。
又中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注》:督旁之脩。疏:中央为督,所以督率两旁。《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注:督,中也。谓中两闲而立,俗所谓骑缝也。《六书故》:人身督脉当身之中,贯彻上下,故衣缝当背之中,达上下者,亦谓之督。别作裻。
又《奇经考》:督者,都也,督脉为阳脉之都纲。
又家督,长子也。《史记·越世家》:朱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
又大将曰督。《後汉·郭躬传》:军征校尉,一统於督。
又督邮,督护,都督,皆官名。
又地名。《左传·成十六年》:我师次于督扬。注:卽祝柯县,今属济南郡。
又《史记·燕世家》荆轲献督亢地图於秦。注:督亢,燕地。徐广曰:涿有督亢亭。
又姓。望出巴郡,晋有督戎。
又通作笃毒竺。《书·微子之命》:曰笃不忘。《孔传》:笃,厚也。本又作竺。《左传》谓:督不忘。林注谓:督厚不可忘也。《前汉·张骞传》:身毒在大夏东南。李奇曰:一名天笃。师古曰:今之天竺,盖身毒,声转为天笃,笃省文作竺,又转为竹音。《后汉·杜笃论都赋》摧天督。注:即天竺国。按此是督与笃竺毒古𠀤通。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音韵集汇
(音韵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00:49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