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邮,
古代官职名,是
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一督邮。
汉时位轻权重,凡传达教令,督察属吏,案验刑狱,检核非法等,无所不管。郡分部者,部皆置,如西部督邮、东部督邮等。魏、晋起地位似不如前代。后设置渐少。
北齐只设于清都郡。隋初废郡,督邮亦废。
《
汉书·文帝纪》中说:“二千石(指郡太守)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
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律说,都吏今督邮是也。”《后汉书·卓茂传》:“平帝时,天下大蝗……独不入
密县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出自案行,见乃服焉。”
李贤注:“《汉书》《志》曰:
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
诸县也。”《晋书·隐逸传·陶潜》:“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张飞的故事以两个字为中心:一个是“酒”,另一个字是“鞭”。在电视剧中,最先受“鞭”打的就是这个“督邮”了。
在著名的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中,曾经登场过一位督邮大人(大概算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督邮了),前往
刘备担任县尉的
安喜县巡察。不过此公由于贪图贿赂,而刘备又不打算向他行贿,于是怀恨在心,想要陷害刘备,刚好被张飞张三爷发现,于是此公便被性如烈火的张飞狠狠抽了一顿,也算为刘备出了一口恶气。(出自《
三国演义》第二回:张翼德
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在电视剧《
三国演义》中,老艺术家
狄凤程(已过世)饰演督邮。
在相声泰斗
侯宝林先生的相声《
批三国》当中,提到了三国中的“三不明”:
有姓无名、有名
无姓、无名无姓。其中的这个“无名无姓”而又荣登演义回目中的人,就是这位督邮大人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位督邮大人在史书上似乎也留下了踪迹,不仅仅是一个虚构人物。《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
邹靖讨
黄巾贼有功,除
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裴注引《
典略》:“其后州郡被诏书,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备疑在遣中。督邮至县,当遣备,备素知之。闻督邮在传舍,备欲求见督邮,督邮称疾不肯见备,备恨之,因还治,将吏卒更诣传舍,突入门,言‘我被府君
密教收督邮’。遂就床缚之,将出到界,自解其绶以系督邮颈,缚之著树,鞭杖百余下,欲杀之。督邮求哀,乃释去之。”
根据以上史料的记载,我们发现历史上的
刘皇叔也是个狠角儿,下手一点不比演义里张三爷轻。而在演义中,
罗贯中特意把“
刘备杖督邮”改成了“
张飞鞭督邮”。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
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
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
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
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在该篇的序中叙述他辞官的原因,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但他仍然“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想任满一年,待
公田收获后再辞官。促使他居官八十余日就自辞的原因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而萧统的《
陶渊明传》及《宋书·隐逸传》、《晋书·隐逸传》、《南史·隐逸传》都说促使辞官的直接原因为督邮。年底,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经去职。后来,他写了《归去来辞》这篇传世之作。诗人在
序文里交代了写作原因。他十分坦城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这就是说,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辞中叙述了他辞官的决心和心情:“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