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前顾后
汉语成语
瞻前顾后(拼音:zhān qián gù hòu)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楚·屈原离骚》。
成语出处
战国·楚·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瞻前顾后”。
成语典故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他有着很大的政治抱负,可是却得不到楚怀王和楚顷襄王的重视和信任,终被逐出都城,流放到楚国南部洞庭湖一带。
屈原在他的名作《离骚》这首长诗中,叙述他的身世和遭遇,抒发他被放逐后的满腔悲愤和对于祖国忠贞不渝的热爱。在诗中,屈原想象他自己渡过沉水、湘水,走向南方,向安葬在九疑山的古代圣王虞舜倾诉衷肠。他说,夏和商等前朝君主,都因浮乱暴虐,亡国丧身,而夏禹、商汤和周朝的先王,则任用贤能,守行正道,所以国家昌盛,应当考察古往今来的这些史实,吸取经验教训。屈原在诗中写道:“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瞻”“顾”“相”“观”都是“看”的意思,意思是说,看看前朝,看看后代,看看人民的希望和需要。同时也含有检查过去,考虑今后。从过去的事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于今后的事便能有所遵循。过去若能瞻前顾后,随时拿镜子作自我检查,那么何致陷入危险的境地。
成语寓意
哲人说,人生有三大憾事:“遇良师不学;遇良友不交;遇良机不握。”很多人把握不住机遇,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条件,没有胆识,而是瞻前顾后,考虑得太多。在患得患失间,机遇的列车在这一站停靠了几分钟,又向下一站行驶。尽管行动未必一定能够带来好的结果,但是不行动就必然与成功的机会失之交臂。与其和成功擦肩而过,不如果断行动,宁愿承担失败的后果,也不要和成功彻底绝缘。尤其是当想要踩着失败的阶梯前进时,就更要努力展开行动,而不要瞻前顾后,错失良机。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瞻前顾后”指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联合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
运用示例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若今人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粘手惹脚,如何做得事成。”
宋·黄庭坚《代宜州党皇城遗表》:“至于万死一生,不收瞻前顾后。”
清·曹雪芹红楼梦》:“虽然是个玩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
成语辨析
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瞻前顾后”与“畏首畏尾”意义相近,两者都有顾虑太多的意思。区别在于“瞻前顾后”语意较轻,“畏首畏尾”语意较重;“瞻前顾后”偏重在犹豫不决,“畏首畏尾”偏重在做事胆小;“瞻前顾后”有做事谨慎、考虑周到的意思,“畏首畏尾则没有这种意义。“瞻前顾后”在口语、书面语里都常用;“畏首畏尾”多用在书面语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3 08:21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