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依恋
社会心理学术语
矛盾依恋(反抗型依恋)指一种婴儿的依恋类型,是根据安斯沃斯的陌生情景研究法得出的三种婴儿的依恋类型之一,具体指婴儿在母亲离开前会表现出不安,在分离后会变得极为痛苦。而更重要的是,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这种婴儿表现出来的矛盾的行为就是矛盾依恋。
内容特点
矛盾依恋具体表现为: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的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
矛盾依恋对婴儿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拥有矛盾依恋的婴儿被称为矛盾型婴儿(而这类婴儿大约占10%~15%)。该类型的婴儿在童年期表现为烦躁、不易接触、缺乏信任感,在成年后有更大的可能表现出问题型行为。这启示家长和老师要对矛盾依恋给予特别关注,而对于这里类型婴儿更要给予关心和爱护,帮助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完善其心理发展。
类型
安全型依恋
这类依恋具体表现为:
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近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的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映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儿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65%~70%。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在童年期表现出活泼、自信,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在学校中表行为更独立、更自主。成年后更具社会能力。
回避型依恋
这类依恋具体表现为:
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也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约占20%。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0 13:40
目录
概述
内容特点
类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