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状缝
左右顶骨之间的缝隙
矢状缝是左右顶骨之间的缝隙。为颅外缝和颅内缝,位于颅骨左右顶骨相连处。
形态观测
对于颅外缝出现的骨缝形状,产生的过程和力量本文认为是否与颞肌活动有关。有文献报道,3岁时锯齿才开始显著的发育,4岁后颅顶骨出现两层骨板及板障,同时由于咀嚼运动增加,骨面出现肌线,我们认为咀嚼运动也能促使骨缘的锯齿形状增大明显。许多实验的结果都表明肌肉机能的影响主要限于外板,且两侧是非对称的。
本文所见的矢状缝的构型,两侧也是非对称的。对于颅骨内面的描述,中央有自额嵴至枕内隆凸的纵沟,即矢状沟,沟的两侧有顶骨孔,此面可见大脑轭、脑压迹、动脉沟及颗粒小凹。而未提及缝的构型。本文所见在颅内缝未有锯齿型和复杂型骨缝,也可说内面无肌肉而使骨缝构型简单。
骨愈合情况,4级愈合在颅外缝表现为28段,而在颅内缝为94段。颅缝愈合先从内板开始,然后向外板延续,直至外板颅缝完全愈合为止。但有的内板骨缝愈合后,骨缝愈合进程不向外板延续,或虽向外板延续但速度甚缓,出现颅外缝不愈合或不完全愈合的现象。颅外缝延迟愈合或不完全愈合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估计年龄时,应主要依据颅内缝。所以本文观测颅内缝的各段形状是有用的,今后应在这个方面作些统计,本文50例颅内缝完全愈合的例数较多,合乎其发展过程。
本文考虑,今后在描述矢状缝时,应该分别用颅外缝和颅内缝两个部位记录。更应该将锯齿缝和矢状缝合并记入成为一个独立名词,锯齿是形状,矢状为方位,可否考虑矢状缝称之为锯齿矢状缝。
颅骨矢状缝弧长
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顶骨矢状缝弦长,测量点为前囟点和人字点,矢状缝弧长范围101mm~170mm(χ=127.30±13.20)mm,颅骨的颅内矢状缝形态、愈合程度。根据测量方法对颅内矢状缝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颅内矢状缝形态:锯齿形占8.33%,直线形占60%,微波形占10%,深波形占1.67%,复杂形占20%;颅内矢状缝愈合程度:完全愈合占60%,愈合超过一半占29.17%,愈合一半占5%,愈合未及一半占3.33%,完全没有愈合占2.5%。颅骨的颅外矢状缝形态、愈合程度根据测量方法对颅外矢状缝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颅外矢状缝形态:直线形占11.67%,微波形占21.67%,深波形占25.83%,锯齿形占27.5%,复杂形占13.33%;颅外矢状缝愈合程度:完全愈合占26.67%,愈合超过一半33.33%,愈合一半占20.83%,愈合未及一半占17.5%,完全没有愈合占1.67%。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02 19:47
目录
概述
形态观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