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又称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是19世纪英国兴起的理论。
理论介绍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有时又称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在课程发展的历史中,该理论堪称最古老、影响范围最广。从早期斯宾塞的实质主义课程理论、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课程理论,到20世纪上中叶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基本上都是立足学科知识本位来阐释课程,推动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发展历程
实质主义课程理论是19世纪以英国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其主要代表当属斯宾塞。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而适应“完满生活”需要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因此课程就是由实用科学知识组成的。斯宾塞根据人类完满生活的需要,按照知识价值的顺序将普通学校的课程体系分为五个部分,即维护自己身体健康的生理学、解剖学;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语言、文学、算学、逻辑学、几何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履行父母职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心理学、教育学;调节自己行为的历史学;满足自己艺术需要,完满度过闲暇时间的自然、文化与艺术。
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以培养“善的意志”为根本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他认为课程应该以蕴含“客观的文化遗产”的各门科学为基础,以发展人的“
多方面兴趣”为中心设置相应的课程参阅王策三:《
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77页。
根据“经验的兴趣”设立自然、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旨在使学生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根据“思辨的兴趣”设立数学、逻辑学、文法等学科,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根据“审美的兴趣”设立文学、图画、音乐等科目,以培养学生审美的情操;根据“同情的兴趣”设立本国语、外国语等科目,以培养学生友爱的精神;根据“社会的兴趣”设立公民、历史、政治、法律等科目,以培养学生合群的精神;根据“宗教的兴趣”设立神学学科。
从学科内容上看,斯宾塞的实质主义课程理论是以学生完满生活为依据的,带有一定的实用性或功利性,所以又被称为“功利主义”课程理论。而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是以人的心理为依据的,在课程设置上则强调人文和思辨。两者都强调学校应该以学科教学为中心。
20世纪上半叶,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的典型代表是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在人类遗产中有“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各种技艺及传统的态度、理想等。这些要素对
青年一代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学校的课程设置要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文化的共同要素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主张严格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强调学习的系统性。永恒主义课程理论则认为,人的本质和理性是永恒的、同一的,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教育应以永恒的价值为基础,追求“永恒的真理”,课程应以包含人类理性的永恒价值的古典名著为内容。他们强调初等教育中儿童的教养和读、写、算的重要性;在中等教育中,以文法、修辞学、辩证法、数学等传统学科为基本课程;在后期中等教育中,应阅读、论析、消化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古典名著。
以布鲁纳为代表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则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并以学科知识结构为课程中心。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原理、基础的公理和普遍性的主题,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1)组织结构,是指一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本方式;
(2)实质结构,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
(3)句法结构,指各门学科中收集数据、检验命题和对研究结构作出概括的方式Robin Barrow, Geoffrey Miburn: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al Concept, Brighten, Wheat Shift Books Ltd, 1986, P15. 。布鲁纳主张,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样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学科,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进而改善他们的记忆,缩小初级知识与高级知识间的距离,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在课程设计上,布鲁纳侧重以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知识中最具有学术性的理论知识为标准,强调学科专家在课程设计中的主导地位。
基本主张
综合上述各种课程理论观点,我们可以将学科(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概括为:
(1)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成为学科。课程则是把众多学科,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使学生能先后或同时学习各门科学。
(2)学科中心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有系统有计划地学习各门学科,最终把握人类的
文化遗产,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3)知识中心课程的编制者一般都是科学家或学科专家,他们关心的主要是社会的需要(或者说是成年人的需要),是学生应当接受什么。他们经常提出的问题是,哪些知识最有价值,应当把哪些最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而较少考虑学生愿不愿意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学生能不能接受这些知识和技能。
理论意义
作为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课程理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明确学科知识与课程的关系,强调学科知识在课程发展中的优先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知识中心课程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但知识中心课程同样也存在缺陷或限制。
第一,由于知识中心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 第二,由于知识中心课程中的学科是按照各门学科的类别组织的,很容易把原本整体的知识割裂开来。
第三,知识中心课程囿于对知识自身的关注,容易脱离现实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