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真理决不会在敲锣打鼓声中来到这个世界上,真理决不会头带皇冠地到来,她总是在偏僻的角落里,在哭声与叹息声中诞生。你知道,经常受到世界史浪潮:中击的。往往是那些最普通的人。而决不是那些高官显爵,因为他们高高在上,太显赫了。”
当年我确实很受这段话中的思想的影响。也许我是生活于上海小阁楼中的平民知识分子家庭。我特别感受到底层生活对于理解社会、理解人生的重要性。在“
文化大革命”中。我常常以这句话来鼓励自己,以自己的工厂生活中的体验,来作为求知的基础。
记得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和我的一些朋友经常在周末到上海外滩散步,我们都住在虹口区,住在白莽、殷夫曾经常出入的小弄堂里,我们都是一些深受俄国19世纪文学影响的青年工人、中学教师与大学生,属于都市里的“民间思想村落”的村民。尤其是在乍浦路桥旁,从北向南。凝望着苏州河对岸的夜空。望着那拱型桥上的昏黄路灯,那雨中匆匆而过的行路人,那儿总会给人一种涅瓦河畔的联想。我们谈文学,谈杜甫的诗,谈哲学,谈妥思托也夫斯基的《白夜》,也私下谈论中国的前途与命运,这种特殊的气氛,也许只有虹口区小阁楼出身的人才会于无形中体会到。
我难以忘怀当年在余杭路旧式里弄的小阁楼,每当周末从工厂返回家中,那绿色纱窗里就会泛出昏黄的灯光,朋友们就会聚集到那里。靠窗的那把藤椅永远是留给朋友坐的,小阁楼的特殊氛围,似乎总会使坐在那张破18的藤椅上的朋友把头靠在墙上,去倾述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对某个哲学问题或某部文学作品的朴素的感受。于是,久而久之,那块墙上便留下了一块深深的凹痕……后来,当我搬家离开那里时,我怀着一种无限依恋与珍惜之情(其中甚至有着一丝淡淡的感伤)。特意把那片绿色墙纸,小心翼翼地剥离下来,珍藏在一本书中。作为对那个已经逝去的岁月的永久纪念。
诚然,当年我们这些年轻朋友从事的都并不是知识分子职业,但却不约而同地认同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没有人要求我们这样做。我记得,我经常望着黄浦江对岸那依稀的灯光,轻轻地诵读着赫尔岑说过的一段富于哲理与诗意的话:“我们正处在既来自过去,又达不到将来的中间环节,我们既看不到黄昏的晚霞,也看不到黎明的微曦,未来的人们呵,你们也许永远不可能理解我们……”俄罗斯思想家的这段内心独白深深引起我们的共鸣。只有思想者。只有那些在思想中追求生活意义的人们,才会在“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时代,这个需要人们对民族的“大路径”选作出自己思考的时代。感觉到俄罗斯思想家的惆怅之感,以及这种惆怅中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对更美好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我们这一代人也许比其他任何一代人都能真切地理解到俄罗斯文学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亲和力。也许,我们无形中禀承了知识分子的传统,我们从观念与理想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虽然这已经是多少年以前的事了,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即第三代人遥远依稀的美好记忆,那儿有着我们的青春岁月,我们曾经有过的思索,我们的诗情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