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掌握
教育术语
知识掌握:是指个体文化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亦即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同化、理解新知识,使其在头脑中得到表征并用于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
要素构成
①作为传授主体的教师的传授活动;
②作为掌握主体的学生的掌握活动;
③作为传授与掌握对象的物质化了的知识。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掌握活动的功能在于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把这种认识成果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从而能在现实生活中了解并辨认有关事物,以解决有关问题,成为自己的定向工具。知识的掌握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
掌握本性
知识掌握的本性,受制于知识及其传递系统的特性。知识是认识活动的产物,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事物的属性与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知识的传递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体,使知识获得一定的物质化形式才有可能。知识掌握的实质,就是要彻底了解知识媒体所负载的信息。因此,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信息的接收、加工以及储存过程。
掌握特点
①它是在特定的传授情境中进行的,受制于传授方式。以知识掌握的规律为依据而组织起来的传授方式,可以为掌握过程提供最佳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知识的掌握。知识掌握过程同科学家发现客观真理的认识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②作为掌握对象的知识主要是以语言符号来标志的。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并不是零散而孤立地掌握的,而是经过加工并组织成一种体系而传递的。为此,美国心理学家D.P.奥萨贝尔把这种学习称为“有意义言语学习”。
③在知识传递系统中,传递的对象是知识而不是实物。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掌握者本身的一系列认识活动才能达到。为此,不能把知识传递系统中教与学的关系等同于“发报机”与“收报机”的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系统。知识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方面的这种特殊的认识规律或特殊的信息的接收、加工及储存的心理活动规律。
掌握过程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知识掌握过程问题研究的主要倾向是,逐渐摆脱了早先那种静态的心理机能分析的研究方法,侧重于探索这一过程的动态结构。当前,有关研究由于观点及具体理解不同,在苏联,Д.Н.博戈亚夫连斯基与Н.Α.梅钦斯卡娅认为学生的知识掌握过程是通过泛化-分化-高级综合这样 3个阶段而实现的。Ю.Α.萨马林则认为知识掌握存在4个阶段,即局部联想、局部系统联想、系统内部的或对象内部的联想、系统之间的或对象之间的联想。这两种提法,在苏联虽都被认为属于联想-反射观点,但由于对掌握机制的具体理解不同,概括的层次不同,因而各自的提法并不一致。
在美国
在中国
在中国,有人依据知识掌握过程的本性。从构成这一过程的动态心理结构出发,认为知识的掌握过程由5个认识活动的环节构成,即教材的直观、教材的概括、教材的识记、教材的保持和教材的具体化。这5个认识环节在掌握过程中各有独特的功能,具有一定的顺序但彼此相联,互相渗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5个独立阶段。这5个认识环节之间的联系,构成一种套环式结构。
掌握条件
知识掌握的条件指影响掌握活动进行,制约掌握效果的各种因素。影响知识掌握的因素很多,尚难以完全列举。就其作用范围来分,可以把这些因素区分为一般条件与局部条件。前者的作用范围较为广泛,涉及整个掌握过程。而后者的作用范围较为狭窄,仅涉及个别阶段或个别认识环节。加涅认为,就一般条件来说,可以分为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两类。所谓内在条件是学习者本身应具备的条件;外在条件则指学习情境中应具备的条件。学习通常是在这两类条件交互作用下产生的。依据有关研究,影响知识掌握的较为基本的内在条件有下列几个方面:①学习者的生理发展水平以及机能状态;②学习者的能力倾向以及发展水平;③学习者的动机因素及其性质水平;④学习者的有关知识的准备状态;⑤学习者的有关智力技能的准备状态。依据有关研究,影响知识掌握的较为基本的外在条件有下列几个方面:①教材本身的结构;②知识本身的概括水平及呈现形式;③教材的程序设计;④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⑤教学中的反馈因素以及检验与评定方法;⑥教师的教学态度及业务水平。影响知识掌握的局部条件较多,如影响教材直观效果的条件有词与形象的结合,直观对象的特点,直观对象的分析与综合,直观对象的变式以及学生的独立性与主动性等。影响教材概括的条件有概括的目的方向性,感性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有关知识经验的影响,比较及比较方式等。影响教材识记与保持的条件有教材的数量、性质与部位,识记的主动积极性,教材的理解,熟记的方式,熟记的程度,巩固复习等。影响教材具体化的条件有知识的领会水平及巩固程度,课题的性质以及解析问题的智力活动水平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21:34
目录
概述
要素构成
掌握本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