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鳞油杉
松科油杉属植物
矩鳞油杉(学名:Keteleeria oblonga Cheng et L. K. Fu)是松科,油杉属乔木;叶条形,在侧枝上排列成两列,先端钝,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中脉两侧各气孔线,球果圆柱形,中部的种鳞矩圆形或宽矩圆形,上部边缘有不规则细齿,苞鳞上部和中下部色较深,中部窄,种子有宽大的厚膜质长翅,种翅与种鳞等长,通常近中部较宽。
形态特征
乔木;新生小枝有密毛,毛脱落后枝上有较密的乳头状突起点,乳头状突起点干后常呈黑色,一、二年生枝干后呈红褐色、褐色或暗红褐色。叶条形,在侧枝上排列成两列,长2-3厘米,宽2-3毫米,先端钝,或有近渐尖或微急尖的尖头,上面深绿色,无气孔线,或中上部沿中脉两侧各有1-2条气孔线,近先端有6-8条气孔线,下面浅绿色,中脉两侧各有15-25条气孔线,无白粉;横切面上面有一层不连续的皮下层细胞,两侧端及下面中部有一层连续的皮下层细胞。
球果圆柱形,长15-20厘米,径4.5-5厘米;中部的种鳞矩圆形或宽矩圆形,长3.2-3.5厘米,宽2.2-2.5厘米,上部边缘有不规则细齿,先端微向内曲,鳞背露出部分无毛;苞鳞长约为种鳞的一半或稍长,上部和中下部色较深,中部窄,宽约2毫米,中下部和下部与种鳞紧贴,上部稍宽,微圆,边缘膜质,先端不呈三裂,中央有凸起的窄三角状尖头; 种子长约1.2厘米,有宽大的厚膜质长翅,种翅与种鳞等长,通常近中部较宽。
近种区别
矩鳞油杉的球果中部的种鳞矩圆形或宽矩圆形,小枝上的毛脱落后,留有较密的乳头状突起点,苞鳞较窄,上部及中下部色较深,先端不呈三裂,这是易与其他各种油杉区别的主要特征。
产地生境
矩鳞油杉是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广西西部田阳,生长在海拔380-680米的山地疏林中。
繁殖方法
采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当果鳞由青色转褐色,即示成熟,1月中下旬,果实充分成熟鳞逐渐开裂,种子自行飘失。球果长椭圆形,长约16-24厘米,径粗4厘米(开裂后约6厘米),鳞片内有种子2粒,鳞果出种率5%,种子具翅,黄褐色,除翅种子为菱形,表面光泽,长1厘米,径0.5厘米宽1.2厘米,千粒重136克,发芽率约为70%。
幼苗子叶留土萌发:播种后约10天开始发根,子叶4-5片,针状,留于种壳内胚乳中,蛋黄色,子叶下部伸出种壳外,园筒状弯曲,径0.1厘米。黄褐色。上胚轴0.2-0.3厘米,下胚轴近无。种子萌发后约10天幼苗出土,同时发出真叶,茎基部,具生初不育叶8-10片,三角状,顶端尖锐。以后发出线状真叶,长3-3.5厘米,表面绿色,背面两侧各具白粉气孔带,边缘绿色,幼茎密被短柔毛。幼苗出土后30天木质化。根褐色,主根细长,侧根不发达,极短小。1月生苗高5厘米,地径0.1厘米,主根长6厘米,侧根5条,根幅0.2厘米。1年生苗高20-30厘米,地径0.2-0.3厘米。
采种育苗:球果又下后,可堆放数日,然后置弱光下曝晒或摊放于通风干燥处,待鳞片干燥开裂,取出种子,种子含油多,不宜在烈日下曝晒,凉于后袋藏。发芽率较短,常温下可贮存5个月,至次年5月播种,发芽率仅达50%,6个月以后,全部丧失发芽率,播种期宜在2月中句至3月中句。幼苗易染立枯病,播种用0.5%高锰酸钾液浸种30分钟消毒,再用50℃温水浸种后继续浸泡12小时再播种。
栽培技术
幼苗出圃后管理较易,苗圃地注意通气排水,最好选用生荒地。整地宜深,拌足基肥及喷波尔多液一次,发现有病害时,每周喷1-2次。
早期稍加遮荫;1年生规格苗高26厘米,地径0.3厘米。用裸根苗造林,出山后蹲苗期很长,宜用容器育小苗造林,早期山地保留杂草灌木遮荫,较易成林。
主要价值
矩鳞油杉木材淡褐色或淡棕黄色,纹理直结构略粗,花纹美观,材质较优,坚实耐用,宜作建筑、桥梁、造船、枕木、家具等用;种子富含油脂,为不干性油,可作工业原料;树形美观,宜作风景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CR)。
参考资料
矩鳞油杉.中国自然标本馆.
矩鳞油杉.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15:4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