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吻鲟
北美洲细小的鲟
短吻鲟(学名:Acipenser brevirostrum)是鲟科、鲟属鱼类。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长占头长的70%以下,吻须4根;吻端锥形,两侧边缘圆形,头部有喷水孔;口呈水平位,开口朝下,吻须圆形;身体最高点不在第一背骨板处,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有背鳍后骨板和(或)臀后骨板;臀鳍基部两侧无骨板;第一背骨板通常与头部骨板相连;吻须光滑;侧骨板比躯干颜色浅,口大,臀鳍条数少于23。短吻鲟背部呈黑绿色或褐色,体的两侧颜色也较深,腹部白色。幼鲟有黑色斑点。短吻鲟吻部较短,钝圆。吻须近吻端。
形态特征
个体体较小,最大长120厘米、重24千克。头短,头长占全长的20-25%。背骨板7-13枚,侧骨板21-35枚,腹骨板6-11枚,背鳍条数30-42,臀鳍条数19-22,鳃耙数22-29。
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长占头长的70%以下,吻须4根;吻端锥形,两侧边缘圆形,头部有喷水孔;口呈水平位,开口朝下,吻须圆形;身体最高点不在第一背骨板处,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有背鳍后骨板和(或)臀后骨板;臀鳍基部两侧无骨板;第一背骨板通常与头部骨板相连;吻须光滑;侧骨板比躯干颜色浅,口大,臀鳍条数少于23。
短吻鲟背部呈黑绿色或褐色,体的两侧颜色也较深,腹部白色。幼鲟有黑色斑点。短吻鲟吻部较短,钝圆。吻须近吻端。
近种区别
短吻鲟是分布在北美东海岸的两种鲟类之一,另一种是大西洋鲟,两者相伴分布。与大西洋鲟相比,短吻鲟个体较小,分布范围较窄,且极少进入海水水域,是目前唯一确定的咸淡水洄游型鲟类。
栖息环境
在哈得逊河,短吻鲟和大西洋鲟栖息在从特洛伊大坝到河口,从淡水到咸水,全长246千米的河段。哈得逊河是大型河流,河道平均1280米宽、10米深,比降不明显,但各江段平均水深从5.5米到34米不等,最深处达53米。河床为岩石结构,覆以细沙和黏土沉积。哈得逊河中的短吻鲟分为受精卵和仔鱼、幼体、非产卵成体和产卵成体。
除了圣约翰河中的短吻鲟幼鲟在淡水中生活数年之久外,其他河流中的短吻鲟1年龄以上的幼鲟与成鲟在一起,与成鲟具有相似的栖息地。在淡水中,幼鲟和成鲟常集中栖息于河流的上游或水坝坝下,那里水流较慢,水流冲击产生许多大型沙滩;在河口处,大多数幼鲟和成鲟聚集在淡水——咸水交界处觅食,那里的河床底质一般是泥沙质。
生活习性
习性
短吻鲟成鲟在咸水中生活的时间长短与纬度有关。在最北方地区(圣约翰河、安卓索金河、肯尼比河),短吻鲟成鲟常年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咸水区。在圣约翰河,成鲟于春夏季(6-8月份)水温最高时离开河口到淡水中觅食。有些个体在海水中越冬。在中北地区(从梅里马克河到特拉华河),成鲟果在咸水环境中的时间最少,它们在淡水中觅食和产卵数年时间,然后进入淡水一咸水区,通常时间很短暂。中北地区河流约有7个月(4-10月份)的水温(7℃以上)适合于短吻鲟的摄食。在南部地区的一些河流(菲尔河、皮迪河、萨凡纳河、阿尔塔马哈河),短吻鲟于秋冬季节在淡水一咸水交接处或其上游附近觅食,时间或长或短,在夏季,多数河段的水温28-30%以上,大部分成鲟和1年龄幼鲟栖息在淡水至咸水交接处水温较低的深处。但南部地区桑蒂库珀河系的短吻鲟是个例外,成鲟常年栖息在水坝上游的淡水中,可能是建坝之前亲鲟滞留在上游地区的结果。
短吻鲟是一种咸淡水洄游型鱼类,但有少量个体出现在海水水域。短吻鲟在海水中的出现,代表着短吻鲟在各河流之间的移植和各种群之间的基因流动,但这种基因流动性较低。
短吻鲟从河口洄游到河流上游产卵场的距离,在3条没有障碍物的河流中分别是:220-225 千米(特拉华河,其水坝位于331千米处)、275-278千米(萨凡纳河,其水坝位于300千米处)、210-220千米(阿尔塔玛哈河,其水坝位于441千米处)。但在阿尔塔马哈河,有些个体也停留在50-125千米处,其生物学意义还不清楚。在哈得逊河,特洛伊大坝位于246千米处,产卵场位于坝下附近;在皮迪河,布莱维特瀑布大坝位于298千米处,产卵场位于坝下江段(与萨凡纳河的产卵场相似),但也有部分个体在192千米处产卵的现象。以上5条河流都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的南端,在这些河流中,短吻鲟的产卵洄游距离除了在萨凡纳河接近300千米外,在其他河流都在200千米左右。
在北方地区的北端各河流,尚没有这方面的确切资料,因为在这一地区,所有河流都在其下游建有水坝,切断了短吻鲟向上涸游路线。在圣约翰河中,短吻鲟可能在马克昆克大坝(120-137千米)下产卵。在康涅狄格河、桑蒂库珀河等河流中,水坝的建立可能使短吻鲟分隔成上游群体和下游群体。上游群体能否持续存在,决定于捕捞强度、产卵条件等因素。1847年康涅狄格河上的霍利约克大坝修建后,其上游的短吻鲟群体存在了100年之久。已观察到康涅狄格河上游的短吻鲟幼鲟和成鲟能在汛期通过霍利约克大坝进入下游;下游的短吻鲟也可通过大坝处的升鱼机进入上游,但数量很少,在1975-1995年间只有81尾短吻鲟自下而上通过这座大坝。
在各大河流,短吻鲟繁殖群体中雄鲟多于雌鲟,如在哈德逊河,短吻鲟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2.5;在康涅狄格河,短吻鲟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3.5。
摄食
短吻鲟主要摄食底栖软体动物,也食甲壳动物和昆虫幼虫,食物中混杂有大量的有机碎屑和沉渣。
生长
自然界中的短吻鲟生长缓慢,但幼鲟生长迅速,第一年可达14-30厘米长。短吻鲟的生长速度存在纬度分布差异性,南方短吻鲟种群生长快于北方种群,但北方种群由于在整个生活史中一直生长,所以其体形大小最终超过南方种群。短吻鲟最大年龄50-60年,分布于北方的短吻鲟寿命比分布于南方的要长。
分布范围
水域
短吻鲟分布于北美洲的东海岸,历史上从加拿大圣约翰河至美国圣约翰河的各大河流都有分布。1993年调查显示,短吻鲟目可能只存在于16条河流中,从北到南依次是:圣约翰河(加拿大)、肯尼贝克河、安卓索金河、梅里马克河、康涅狄格河、哈德逊河、特拉华河、菲尔河、皮迪河、桑蒂库珀河、爱迪索河、阿什波河、萨凡纳河、奥格切克河、阿尔塔马哈河、圣约翰河(美国)。在北美洲东海岸的各大河流中,短吻鲟常与大西洋鲟的北方亚种相伴分布,分布重叠。但大西洋鲟成体可以广泛沿海岸线分布,而短吻鲟的成体主要局限在河流和河口,在沿海水域只发现有少数短吻鲟个体。
国家
现存(居民):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罗德岛州、宾夕法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纽约州、康涅狄格州、佛罗里达州、乔治亚州、缅因州、马里兰州、马萨诸塞州、新泽西州)。
可能已经灭绝:美国(新罕布什尔州)。
绝种:美国(弗吉尼亚州、哥伦比亚特区)。
繁殖方式
短吻鲟在淡水潮头或碎石河底的流水中产卵。它们产卵的时间会按地区而有所不同,相信是受到水温的影响,一般会在9-12℃才会产卵。最早的是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佐治亚州的群落于1月产卵,最迟的则是在缅因州新不伦瑞克的于5月产卵。其他影响产卵的包括日照时间及水流速度,分别须为13.9-14.9小时及每秒30-120厘米。卵须13天来孵化,幼鲟出生时长7-11毫米,只有仅有的视觉游泳能力,且有强烈的倾向躲藏。经过9-12日,它们成长至可以游泳的幼鲟阶段,长约15毫米。到了20毫米长时,它们就像是一条缩小的成鲟,并且开始觅食。它们接着会向下游至河流的深水道,而第一年仍会留在淡水中。幼鲟生长至18吋长时,就会游到淡水及海水的交汇处,随波而游。成鲟会在淡水或海水出没。它们生长至45-55厘米长时就达至性成熟,佐治亚州的雄鲟约为2-3岁就达至性成熟,而新不伦瑞克的约为10-14岁,雌鲟则为6-17岁。在性成熟后就会产第一次卵。成鲟会继续生长至1-1.2米长。雄鲟每年或每两年就会繁殖一次,寿命少于30岁。雌鲟每三至五年才会繁殖,共生4-20万颗卵,寿命达67岁。雌鲟为了产卵会连续几年减少觅食及生长。一般相信(但未被证实)南方的短吻鲟的寿命是最短,而北方的则是最长。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4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1973年短吻鲟被美国列为濒危物种。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种群动态
截至2009年,最大的群落是在哈德逊河,估计最少有380,00条。第二大的群落是在圣约翰河,估计有180,00条成鲟及约10万条。
参考资料
Acipenser brevirostrum.fisheries.noaa.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12 08:2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近种区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