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真鲨
真鲨科真鲨属动物
短尾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brachyurus)为真鲨科、真鲨属的鱼类。体呈纺锤型,躯干较粗大。头宽扁。尾基上方具一凹洼,下方不明显。吻尖突。眼圆,瞬膜发达。前鼻瓣短,发育不全;无口鼻沟或触须。口裂弧形,口闭时上下颌紧合,不露齿;上颌齿侧扁,窄尖,边缘具细锯齿,齿尖直立或略外斜;下颌齿较窄而直立,边缘略具锯齿,基底宽。喷水孔缺如。背鳍2个,背鳍间无隆脊,第一背鳍中大,起点与胸鳍内角相对,后缘深凹,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稍后于臀鳍起点,后缘斜直,后角尖突;胸鳍大型,镰刀形,后缘凹入,外角钝圆,内角亦钝圆,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後部间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钝圆。体背侧青铜灰色或灰橄柜色,腹侧灰白;各鳍通常素色,除了腹鳍及胸鳍鳍尖为暗色或黑色缘,有时尾鳍具不显之黑色缘,则背鳍亦具不显之黑色缘。
动物学史
金特(Günther)于1870年首次描述了短尾真鲨(Carcharhinus brachyurus)。属名Carcharhinus源自希腊语“karcharos”(代表锐化)和“rhinos”(代表鼻子)。种名brachyurus的意思是“短体”。
形态特征
刚出生之幼鲨体长为60-70厘米。雄成鱼长200-229厘米,雌成鱼长240-292厘米,可达299厘米。体纺锤形,躯干较粗大,向头、尾渐细。头平扁,头长约为全长的1/4;尾长为头和躯干长的7/10-3/4,尾柄亚圆筒形,尾基上方具凹洼,下方凹洼不明显。前缘钝尖,背视三角形,侧视尖突;口前吻长约为头长1/3,鼻孔外缘至吻端距离约为鼻间隔的3/5。眼近圆形,较小,眼径等于或略大于鼻间隔1/3,其前缘与口前缘相对或稍偏后,距吻端较距第一鳃孔为近,瞬膜发达。鼻孔宽大,斜列,外侧位,距吻端比距口端为远,鼻孔内缘至口前缘约为至吻端距离的1/2,前鼻瓣具一圆角突起,后鼻瓣不分化,鼻间隔为鼻孔长的3.6-3.7倍。口宽、圆弧形,口宽稍大于口前吻长,约为口长的1.5倍;口闭时不露齿,唇褶不发达,仅见于口隅处,上唇褶比下唇褶稍长,约为眼径的1/4。齿式 。上颌前侧齿窄尖弯曲,后侧齿侧扁,狭三角形,基底宽,边缘具细锯齿,正中齿齿头直立,自第四齿起齿头略向外斜,1行在使用,第一至十一齿齿头较长,之后渐短;下颌齿较细尖,矛状,基底宽,边缘具细锯齿,正中具1小齿,第二至十二齿齿头较长,之后渐短。喷水孔消失。鳃孔5个,较小,间距几相等,第一鳃孔宽约等于或稍大于鼻间隔的1/2,为眼径的1.5-1.8倍;第五鳃孔较狭,其宽约为第一鳃孔的3/4;最后2个鳃孔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盾鳞具3棘突3纵嵴。
背鳍2个,第一背鳍较小,距胸鳍较距腹鳍为近,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基底长略大于垂直高,垂直高约为头长的1/3,上角圆钝,后缘凹入,下角尖突,尖突长约为基底长的2/5;第二背鳍小,起点稍后于臀鳍起点,基底长短于臀鳍,上角钝圆,后缘斜直,下角延长尖突,尖突长为垂直高的1.6倍。两背鳍正中无纵嵴。尾鳍稍大于全长的1/4。尾椎轴上翘,下叶前部及后部三角形突出,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尾端钝圆,后缘斜凹。臀鳍大于第二背鳍,基底长约为后者的1.1倍,后缘深凹,外角圆凸,里角延长尖突,尖突长约等于基底长,尖突末端与第二背鳍尖突末端几相对,起点距腹鳍较距尾基为近。腹鳍较臀鳍大,其基底长略大于臀鳍,前后缘几斜直,外角和里角皆钝圆,起点位于两背鳍间隔中部下方。胸鳍中大,镰形,后缘凹入,外角和里角钝圆,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部下方,外缘长约为宽的2倍,为头长的3/4。
液浸标本背面和上侧面灰褐色,下侧面和腹面淡色;两背鳍前缘和尾鳍上缘暗色。
栖息环境
短尾真鲨属暖温带沿岸和大洋鲨类,栖息于大陆架或岛屿斜坡缘的沿海或近海,偶而出现于河口区域、港湾浅水域、沿岸沙滩区或近海底层。水深100米的地方有发现,但可能生活于更深的水域。
生活习性
短尾真鲨活泼善泳。具有洄游习性,在北半球的族群,春夏时,迁移至北方较冷水域;秋冬时,迁移至南方较温暖水域。主要以大洋性或底栖鱼类、头足类、小型鲨鱼或魟为食。包括鱿鱼和章鱼以及沙丁鱼、鲻鱼和比目鱼。在冬季的几个月里,大量的短尾真鲨跟随沙丁鱼浅滩,沿着纳塔尔南部海岸移动。成年短尾真鲨以黄貂鱼和其他鲨鱼等其他弹性动物为食。
分布范围
海域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温带和亚热带温暖水域。在中国分布于台湾东北及西南海域、东海。
国家
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阿根廷、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西澳大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巴西、中国(辽宁、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台湾)、克罗地亚、赤道几内亚、法国、希腊、意大利、日本(本州)、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马耳他、毛里塔尼亚、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黑山共和国、摩洛哥、纳米比亚、新西兰(北岛)、秘鲁、葡萄牙、俄罗斯联邦、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土耳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乌拉圭。
繁殖方式
胎生,意味着其胚胎通过与母亲的胎盘连接得到滋养并活着。有1卵黄囊胎盘,妊娠期估计持续12个月,繁殖每两年发生一次。幼鲨于6月到次年1月之间出生,每条产7-24仔,平均15仔。短尾真鲨将近海海湾用作育苗场。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3年 ver 3.1——近危(NT)。
种群现状:短尾真鲨稀疏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小的区域性孤立种群中。在佛罗里达当地的一些地区很常见;新西兰的数量下降是由于过度捕捞造成的(达菲和戈登,2003年)。
主要价值
短尾真鲨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巴西和南非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主要以底拖网、流刺网及延绳钓捕获,经济价值高。肉质佳,可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维他命及油;剩馀物制成鱼粉。
物种危害
根据国际鲨鱼袭击档案,自1962年以来,短尾真鲨已经卷入了15次袭击,其中一次袭击导致死亡。它被认为对人类有潜在危险(ISAF 2018)。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7 16:44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