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亭江,古名洛水(雒水),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刘焉为益州牧,垒石为亭以镇江水,故名石亭江。长江支流
沱江上游
绵远河的支流(江源头之一),位于中国
四川省。发源于德阳市西北山区,什邡、绵竹与茂汶接壤的
九顶山南麓,其源头为二道金河(洛水)、头道金河(章水),红白场以下称石亭江。上、中游为绵竹、什邡两县界河。江水自西北流向东南,经什邡红白、绵竹金花至高景关出山口,流经什邡洛水、莹西、双盛、禾丰及绵竹广济、玉泉、新市、观鱼等乡,在观鱼乡赵家嘴纳射水河,再东南流,经市中区景福、天元、八角,广汉金轮、小汉、金鱼、和兴至三水易家河坝与绵远河汇合后,至金堂赵镇入沱江。石亭江全长115公里(一说122.1公里),高景关以上山区主河道长59公里,平坝区河道长56公里,流域面积1600平方公里,落差2460米,平均比降21.4‰。
干流概况
石亭江,源头为九顶山东侧的二道金河(洛水)和头道金河(章水,俗称大河)。江水下行至红白场,纳通溪河水,经金花铁索桥至三河(高桥场);又收竹溪河(俗名中河)、马家沟(俗称小河,在八角场纳入湔氐河)水,经盐井滩泻出高景关。关外正流两侧右分朱、李二堰,灌什邑,左分火烧堰一支入绵竹境。正流从皮家河坝漫流,经燕子林、簸簸窑、赖家滩绕灵杰乡之钟家花龙门,又合流经钟家井、柳林子至禾丰乡黎家河坝,再过袁家河坝、王八台河坝于马槎堰处入广汉界。石亭江在什邡市(原什邡县)境内全长87公里,高景关以下长29.5公里,河岸最宽处2.7公里,新河床宽四百米,河床比降为千分之3.8至8.7。
石亭江为绵竹、什邡两县之界河。东岸为绵竹,西岸为什邡,经绵竹市广济、玉泉、新市、观鱼,到赵家咀与射水河汇合,再东南流经广汉,与绵远河汇合,至金堂入沱江。山区支流众多,山区主河道长53.7公里,在绵竹一侧有银厂沟、平水河、长河坝河、大黄沟、铜罐沟、龙形沟等支流。两岸山势陡峻,岩石坚硬。坝区河道在绵竹县一侧长25公里,坝区河床宽度约1500米左右。山区集雨面积625平方公里,绵竹县境一侧集雨面积153.2平方公里。坝区绵竹县境控制面积23.2平方公里。
石亭江在景福乡亭江村入境,纳射水河水,沿县境西南界流经天元,至八角井潘家寺村西南界出境,至广汉连山镇南汇入绵远河。石亭江流经县境河道全长16.4公里,河床宽约400至600米。流经景福、天元、八角井,流域面积145.4平方公里,河床平均比降2‰。
石亭江出高景关入平原,在金轮乡叶家湾入广汉市(原广汉县)境,流经小汉、金鱼、和兴至三水易家河坝与
绵远河会合后称北河,再至金堂赵镇汇入沱江。县内河道长22.32公里,河面平均宽371米。县境集雨面积76.65平方公里。冬春水量小。2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3900~4150立方米/秒。河床比降,金鱼场以上为1.86‰,以下为1.40‰。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6.58亿立方米。
水文特征
石亭江径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山区集雨面积634.5平方公里,其中绵竹县一侧集雨面积153.2平方公里。据《德阳市志》,多年平均流量为22.2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33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3.2立方米/秒年径流量7.36亿立方米,最大径流量11.51亿立方米,最小径流量4.32亿立方米年径流深1197毫米。
据高景关水文站实测资料记载:最大洪峰流量为27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3.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为21.9立方米/秒。除汛期行洪外,12月至4月基本断流。汛期则水流湍急,含沙量很大,冲刷严重。
主要支流
射水河,古名紫溪河,又名三溪河。发源于绵竹县土门乡三溪山,其源头为著名水泉“三箭水”。据民国8年(1919)版《绵竹县志》载:“相传蜀王孟昶营军于此,乏水,王乃筑台,望三溪山下,发三矢,有三泉从石窦出,遂成河流”,“三箭水”、“射水河”即因此而得名。射水河全长30公里,由西北流向东南,经绵竹土门、板桥、清道、齐福、观鱼等乡,在板桥纳龙蟒河,在清道射箭台纳白水河,在观鱼两河口与马尾河汇合,至赵家嘴入石亭汀。山区集雨面积21.39平方公里,山区出口流量0.8立方米/秒。由于沿途有支流汇入,末端流量逐渐加大,年径流量0.239亿立方米,年径流深1120毫米。
龙蟒河,发源于绵竹县土地岭,因其山名龙蟒山,故名龙蟒河。河道长13.5公里,流向东南,经玄郎沟、野茶沟、龙洞子,出遵道场,过秦家坎,至板桥乡入射水河。山区集雨面积14.68平方公里。山区出口流量0.56立方米/秒,年径流量0.176亿立方米,年径流深1200毫米。
马尾河,发源于绵竹县白云山之分水岭,因其水蜿蜒曲折有如马尾,故名马尾河。《蜀中名胜记》载:“有河水出焉,流如马尾,因名马尾河也。”马尾河全长35公里,山区河道长4公里,坝区河道长31公里,宽50米,部分河段达80米以上,自分水岭东南流,经绵竹城东,至观鱼乡两河口入射水河。山区集雨面积11.4平方公里,谷口控制面积9.3平方公里。山区出口流量0.35立方米/秒,洪峰流量约10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0.139亿立方米,年径流深1220毫米。
白水河,又名干河子,发源于绵竹白云山下白水洞,为季节性河流,冬春时节枯干无水,故有干河子之称。河水自西北向东南流,经九龙、遵道、西南、板桥等乡、镇,至清道乡入射水河。全长21公里,山区河道长5公里,坝区河道长16公里。山区集雨面积26.47平方公里,出山口流量1.39立方米/秒,年径流量0.44亿立方米,年径流深1280毫米。
白鱼河,原为石亭江在李家碾(洛水镇)分流的灌、排两用河道,经什邡灵杰、双盛,禾丰,在界石包流入广汉,经金轮、兴隆、南丰、新华、小汉、北外,至金鱼乡入石亭江。河道全长约50公里,河面平均宽33米,河床比降1.17‰,过洪流量68立方米/秒。由于渠系改造,河水归入人工支渠,从1963年开始,沿岸乡村在白鱼河故道建果园、筑水库、造耕地,白鱼河已成“沧海桑田”。
鸭子河,古称雁江或金雁河,为湔江分流之一、沱江水系绵远河支流,源于彭州市茶坪山南麓(或彭州市关口),1960年代初,河口封闭,改由彭州市牛心山七佛崖穿隧洞引水,向西南流经彭州市关口、红岩场,在什邡工农兵电站泄水处进入德阳境内,经慈母山外堤,过民主、隐峰入广汉三星乡、雒城,到和新乡双河村注入石亭江。德阳市境内全长55.1公里,河面宽处达500米以上。河床比降,金雁桥以上2.55‰,以下1.52‰。冬春水量小,夏秋较大。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约4300立方米/秒。1972年,在宝成铁路桥处测得洪峰流量5860立方米/秒。县内集雨面积89.3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6.4亿立方米。
治理开发
水电工程
金马水电站:位于绵竹县金花乡境内,利用石亭江上游山区河段落差建成。由金河磷矿自行建设。装机3台(3×800),容量2400千瓦,设计水头25米,设计流量12立方米/秒。引水口建低坝1座,高7米,长52米。1987年动工修建,1989年11月竣工。总投资473.78万元。1990年发电1117.3万千瓦小时。1993年发电995.72万千瓦小时。发电除自用外,余电以300米输电线路送入国家电网木瓜坪35千伏变电站计度入网。
红松电站:是本市乡村及个体经营规模最大的电站。位于什邡市(原什邡县)红白乡松林村,由德阳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队设计,红白乡松林村投资建设。水头24米,引用流量11立方米/秒,装机3台(3×630),容量1890千瓦。年发电量1000万千瓦小时。1987年1月开工,1989年12月竣工,总投资550万元,其中自筹400万元,贷款120万元,省上给小水电周转金30万元,变电及网线路由德阳电力劳动服务公司投资。架设15千米10千伏线路,送电至国家电网什邡穿心店35千伏变电站计度入网,由红白乡松林村经营管理。
文河电站:位于石亭江上游山区河段绵竹县金花乡境内,为金花乡投资建设。1986年12月动工修建,1988年8月竣工。设计装机2台(2×400)容量800千瓦,水头12.5米,引用流量9.5立方米/秒。总投资136万元。发电送至国家电网穿心店变电站计度入网。
金燕电站:由四川省金河磷矿电力联营公司建设,金河工业设计院设计。电站接金马电站尾水在燕子岩筑坝,坝高3.7米,长36米,自坝引水至红松电站进水口前建站。装机3台(3×1000),容量3000千瓦,设计水头29.5米,引用流量14立方米/秒,年发电量1744万千瓦小时。总投资1160万元。1991年动工,计划1996年竣工。发电与金马电站联网后并入国家电网。
金花电站:位于绵竹县金花乡金山村毛家咀处,利用石亭江落差在左岸建站。1978年动工,1980年1月投运。引水渠长580米,其中隧洞300米,设计水头9.5米,引用流量9立方米/秒,装机2台(2×250),容量500千瓦,输电线路2千米,以10千伏电压等级送入什邡穿心店并入国家电网。1987年改造1台,装机400千瓦。1990年改造第二台,装机32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30万千瓦小时。电站总投资110万元。
猴子岩电站:位于绵竹县金花乡云盖村石亭江左岸高景关外。1991年5月动工,1992年竣工投运。电站接文河电站尾水,经过455米的输水渠,利用水头9.5米,引用流量9立方米/秒,装机2台(2×320),容量640千瓦。输电线8.5千米,以10千伏电压与金花、文河并入国家电网。多年平均发电量340万千瓦小时,总投资157万元。
青牛沱一级电站:位于什邡市(原什邡县)红白乡四村,利用石亭江山区段支流干河沟落差兴建。1980年,什邡市(原什邡县)社办林场组织修建。1981年因林场撤销以及资金困难而停工。1988年改由红白乡四村与什邡供电局劳动服务公司合股兴建,投资175万元,1988年12月竣工。设计水头180米,装机2台(2×320),容量640千瓦,发电量270万千瓦小时。并网线路7.5千米,以6.3千伏线路送至岳家山并入国家电网。
引水工程
人民渠,原名官渠堰,是四川省水利厅主办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水源来自都江堰。人民渠绵竹境内建设工程,为人民渠第四期工程,从石亭江左岸天主堂起经新市、清道、孝德、齐天,什地乡到绵远河右岸。干渠长32.1公里,为梯形渠道,底宽5.0米,边坡1∶1.25,深3.4米,1955年11月动工,1956年1月完成。马尾河至绵远河由德阳县施工,1958年冬又进行改建。1959年进行干渠扩建。1960年挖掏石亭江左壕淤积。1962年修建左壕680米涵洞三孔(绵竹担任工程30%)。1972年为解决石亭江涵洞出口段影响过水问题,由绵阳地区组织德阳、绵阳、三台、绵竹四县劳力开挖新渠1077米。1974年由人民渠七期工程指挥部组织中江、三台、绵阳三县进行中河涵洞扩建三孔长400米,与左壕涵洞接连。1977年绵阳地区为增加用水,由人民渠管理处设计,不增加占地面积,进水量由原来30多立方米/秒增加到80立方米/秒。减小边坡,加宽渠底为10米,加高渠埂,镇底护坡做成三面光渠道。由绵竹、德阳、中江、绵阳四县施工。1978~1979年,由绵竹承担四期扩建遗留工程,新建干河子倒虹涵洞,玉泉公路桥节制闸,改建公路桥、机耕桥、泄洪涵洞等工程。绵竹修建人民渠工程总投工约450多万个。1955年,人民渠绵竹段兴建的同时,为达到当年受益,规划利用旧泉堰,沟渠、作为在人民渠干渠引水的渠道,采取扩大挖深,增建桥、渡、分水闸等。专门成立修建委员会领导施工,按“民办公助”原则,材料经费由县适当补助。受水乡、村组织劳力进行、与干渠工程同时完成,计支渠7条,分水洞55处。利用旧渠见效快,但弯道、浅滩多、距离长、下游用水困难。1965~1970年中,先后对大石桥等5条支渠和97条斗渠进行改造,改变了长、宽、弯、乱的状况。
红岩渠,属都江堰水系。在彭州市官仑电站人民渠引水,进水段大部分在彭州市红岩乡故名红岩渠。1966年什邡市(原什邡县)报经上级批准开始建设,绵竹提出与什邡共同修建的意见,1967年1月绵什两县签订共同修建红岩渠协议,经省人民政府领导批准,在什邡市(原什邡县)原批准6个流量的基础上,再增加6个流量,按12个流量设计。1969年,人民渠红岩渠管理站成立,绵竹段每轮用水72小时,支渠分四段用水:一段石亭江至射水河11小时;二段射水河至马尾河13小时;三段马尾河至新官河20小时;四段新官河至绵远河28小时。1973年在栽插季节根据各段实际情况,在段落和时间上作了一些调整。1983年,渠改完成以后,通过灌区委员会制定分水用水制度,干渠轮灌采取由下而上、扣除流程时间12小时,以60小时分水:一段石亭江至射水河13小时;二段射水河至灌耳河12小时;三段灌耳河至茅巴渠18小时;四段茅巴渠至绵远河17小时。支渠实行分级管理,按面积配水,分段分时,并充分利用已有塘、库、提水井、互相配合,适当调剂。
杨柳分干渠,自彭州市军乐场人民渠干渠处分水,向东南经彭州市三界乡、折向东北至广汉市(原广汉县)金轮镇石亭江右岸,全长35.92公里,以解决原杨柳堰支渠及人民渠25~29号支渠尾水灌区受水困难为目的,在改渠治河灭螺中改建成分干渠,1970年动工兴建,1971年3月20日竣工通水,进口设计流量20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31.1万亩,实际灌溉36.44万亩。计有支渠11条、总长177.99公里,斗渠258条、总长387.24公里,农渠1319公里。德阳市境内有干渠长20.408公里,灌溉面积包括广汉31.1万亩,市中区0.01万亩;另有渠系建筑物倒虹管1处、长437米,涵洞10处、长153米,渡槽8处、长130.5米,以及闸门38个、分水洞49个、山溪涵洞40个、公路桥4座和其他小建筑物188处。
火堰,原名火烧堰,在县西与什邡市(原什邡县)交界的高景关处引石亭江水。是古代引水工程。1982年,经省水电厅批准,火堰并入南干朱李堰引进三堰之水,在朱家桥下,新建分水闸,火堰分水后,横跨石亭江中河230米,修建三排单孔横跨石亭江中河的钢筋混凝土倒虹管,可通过18立方米/秒的流量,输水到四村支渠进水口。什邡整治总干,绵竹修建倒虹管全部工程,1983年5月完成。支渠工程的改建自1953年起,先在二郎庙支渠进水口,安设了人工启闭叠梁式闸板。1954年,改建成平面直立活动闸门,修建木结构闸房、桥面。1956年,被大风吹倒,是年岁修建成永久性水闸四孔,安装转盘式丝杆启闭机。1959年,洪水将陈村支渠冲断,陈、赵分水闸改建在广济正街右侧后面。1962年修建了冲沙闸。为了增加水量的有效供给并加强管理,1953年、1954年曾对部分斗、农渠进行了调整改造。1958年对陈村支渠7000多米截湾取直,和辛村从土门乡天宝村到土门昝家巷4500米进行试改。1964年冬对四条支渠上段用石灰沙浆卵石进行护岸,镇底防渗,总长7500米。1970年,经过全面规划,四条支渠按统一标准,渠底宽2米,边坡1∶0.5,深1.5米,全用卵石浆砌护岸镇底,左右开斗渠与支渠成直角正交,安设闸门启闭,经过一个冬春,完成全灌区的渠系改造。陈、赵、王、辛四支渠更名为一、二、三、四支渠,全长33370米,斗渠98条,全长54610米,工程符合质量。
射水河引水工程。射水河古名透山堰,发源于土门乡三溪寺侧卧牛山下,为山岩裂隙地层渗水,汇流成源终年不断,出口类似泉头,用砂石扎水分堰,右为头道堰,左为二道堰,水量约0.3立方米/秒,1956年用条石改建平梁,左右堰孔设闸门,实行集中用水,轮流灌溉,源头以下河流,经土门、遵道、板桥、清道、齐福至观鱼乡,汇集龙蟒河、白水河、马尾河至赵家嘴入石亭江。河流地势低为地下潜水溢出带,沿河发水,故沿河筑堰、堰堰有水,共48道,可灌田29800庙。1953年曾设置管理机构,1956年下段划入人民渠,1969年中段划入红岩渠,上段划入工农渠分别管理。
马尾河引水工程。马尾河发源于白云山,经老熊沟至柏果树上观音庙。旧用砂石扎堰,引水量约0.1立方米/秒。灌马尾乡农田3000多亩,其中冬水田即有1000多亩。1953年建立有管理委员会。1955年后,陆续修建有水库4座,塘19口,总蓄水量88.5万立方米。1958年,建汉九渠,引官宋硼堰水横穿灌区中部补给一部分水量。加之堰首改建为拦河潜堰,可截流河面以下漏水。水源增加,灌溉面积扩大到7000多亩,冬水田也改种两季。1969年,马尾乡在河堰上游四公里的马厂沟拦堰、开围山沟,将马尾河水源提高40米,输往四方村、新开村灌溉农田。从1969年起马尾河堰划入工农渠管理。马尾河流经县城至观鱼乡,有地下渗流,沿河扎有堰11道,均可灌溉农田,灌区分别划入红岩渠、人民渠管理。
白水河引水工程。白水河发源于白云山白水洞,水呈白色故名,汇集清水河,经猫儿坪流至河口场出山,拦河筑堰,水量约0.3立方米/秒。右岸头道堰灌九龙、遵道乡农田,左岸二、三道堰灌九龙、东北乡农田,可灌面积达万亩,其中有冬水田,烂泥田3000多亩。水量小,灌面大,冬春枯竭,夏秋洪涝,农民称为“尿泡堰”。1953年建立白水河堰管理委员会,实行集中用水,轮流灌溉。1958年汉九渠新建至白水河左岸,横穿二道堰中部。1978年汉九渠修筑白水河过河涵洞输水至付家河,又横穿头道堰中部,引输官宋硼堰水。堰首拦河堰和进水口工程几经改建,建成条石结构固定拦河滚水坝和进水闸。头道堰支渠改建后,可引输水量2~3立方米/秒。灌区陆续修建了陈家湾、丰产、红茨藤、团结、卧龙、双龙6座水库和12口山塘。引蓄水量增加,灌溉面积扩大到2.2万亩。并可输水至西南乡红明、记康任甯龃搴透都液铀库、板桥八一水库蓄水。白水河早年有阴沟20余道,可灌农田。由于水源水系变化,整修工程量大,多已沟废渠填,未予利用。
龙蟒河引水工程。龙蟒河发源于金花乡土地岭之龙蟒山,流至遵道乡上场万安桥下,旧制立平梁分水,上、下两堰、灌遵道乡农田3000多亩。1956年起遵道乡在龙蟒河右侧修建太平水库,历经扩建加坝,开凿引水隧洞,从旋郎沟处引水,筑围山沟。秋冬及洪水季节引龙蟒河水蓄水库,春灌期放水入埝灌溉农田。堰首拦河工程,几次改建后固定在福寿桥下建成浆砌拦河坝。1971年结合消灭虰螺,进行了二道堰从进水口至秦家坎5公里截弯取直,衬砌防渗,过水能力可达2.0立方米/秒。引、蓄水由乡政府统一调配使用。灌区又修建了山塘13口和两处大冬田,灌溉面积扩大到9000余亩。龙蟒河下游旧有拦河堰四道,划入红岩渠灌区
航道航运
石亭江德阳市境内全长109.32公里。昔时,为木筏和木船并航航段,航程达40多公里,上行可至什邡永兴,下行可到金堂赵镇,每年通航4个月。1953年,石亭江渐无船只往来。到1960年,随着马井船厂试航的失败,石亭江的航行史也告终止。
昔时鸭子河是什邡、广汉两县的主航道,除由金堂赵镇直航什邡的船只外,其余船只大多停靠在坪桥码头。上行可到什邡隐峰,下行可达金堂赵镇,航程50公里,每年的7~11月可通航4个月。但由于水浅载重不多,于1960年鸭子河水运便告终结。
射水河德阳市境内航道长48公里。每年农历七月到翌年三月可行小木船或木筏。石桥滩的水码头为时久远,民国时期就有船户30多家,户有木船1~3只。解放后仍通船筏,到1960年代,因水利需要,河系改道,水源减少,使射河行船困难,且随着铁路、公路建设的发展,货物运输渠道发生变化,水运随即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