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村位于
义马市区的东南角,为河南省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第二批
中国传统村落。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鸿庆寺石窟。
建制沿革
石佛村古称“轼谷”,后更名为“石佛”,村中居民多为李姓。据《李氏家谱》记载,元朝末年,李氏祖上为避战乱,自亳州亳县顺河湾八里集迁至“河南府渑池县治东轼谷村”。“轼谷”在隋朝以前属新安县管辖,公元605年划入渑池县。1981年义马市成立,石佛村划归
义马市常村乡管辖。
石佛村位于
义马东南部,地势东高西低,属于浅山丘陵地貌,古时连起中原腹地与西部边陲的交通要道“
崤函古道”就从村旁穿过。
鸿庆寺石窟
北魏时期开凿的鸿庆寺石窟就在石佛村头。
鸿庆寺石窟 位于石佛村。石窟背依白鹿山,南临涧河水,开凿于北魏晚期,繁复的工程断断续续延续至唐,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鸿庆寺原名“三圣庙”,唐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巡幸该寺,改名为“鸿庆寺”。历经沿革,寺院建筑已不复存在。据史料记载,鸿庆寺石窟原有6窟,因石质松软,经千年风化后尚存洞窟5个,有佛龛46个,大小造像120余尊、飞天12个,浮雕佛传故事4幅。在河南省其规模仅次于龙门、巩县石窟。1963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石窟布局紧凑、规制严整、窟内浮雕技法娴熟,是中原地区中小型石窟的典范。其中的“降魔变”浮雕是国内发现同类作品中最大的一幅,有着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北壁的“出城娱乐图”是研究中国古典建筑难得的历史资料。第二窟造像逼真自然的衣饰,第四窟惟妙惟肖的思维菩萨及供养人,无不展示出当时匠人娴熟的雕工和丰富的想象力,堪称北魏晚期雕刻艺术的杰作。罗哲文等许多国家文物专家对石窟给予高度评价,赞誉其是“中州文明、华夏之光,石刻精华、文物珍宝”。2000年,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大院
石佛村中的李家大院始建于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距今已有150余年。
李家大院自东至西由五套四合院组成,村民俗称“五过庭”。一号院和二号院为李氏家族的第九代李一元所建。李家历代秉承耕读传家的祖训,子孙多入朝为官。李一元生前“敕赠儒林郎布政司经历,盐运司知事”,他的后代有多人在清朝担任过武信骑尉、
武德骑尉、布政司理问、太学生等职。三号院至五号院则为李一元的儿子李景阳所建。
李家在兴盛时广积家产,鼎盛时期有田产6000多亩,从义马到新安县铁门镇都有李家的田产,家业十分雄厚,当地曾有“从义马到铁门不踩二家地”之说。李家至十三代以后逐渐衰落,在土改时除部分房屋调整给其他村民居住之外,大部分仍由李氏后裔居住,李氏家庭传承至今已是第十七代。
李家大院建筑群中以四号院、五号院保存最为完整,其房屋台基、构架、屋顶及门窗均保存完好。
李家大院为典型的清式“硬山小式四合住宅”,建筑严格循依清代《工程做法则例》,背依白鹿山,南望涧河,建筑用料、做工十分考究。屋顶梁架一律选用成年桐木,可保持构架多年不变形;正面墙壁青砖到顶,白灰勾缝,墀头上有手工砖雕;门为双扇,门枕为青石雕刻抱鼓石,大门里侧用青砖圈成拱门,迎面为照壁;院内用青砖铺地,屋内用方砖铺成。
李家大院的外院建为二层结构,东厢三间,西厢二间,里院则东西厢各三间。厢房屋门均为双扇,窗为槛窗。倒座、垂花均有前檐廊,檐柱柱础为青石雕刻,造型别致,刻工精良。屋门为四扇格扇门,中间双开,左右两扇背后装有销子,亦可开启。屋门木作十分精良,上部格心棂子为细木套榫组合花型,上中下条环板刻有“灵芝福寿图”,裙板为桐木质手工雕刻图案。雕工细腻、风格淳朴、造型逼真是李家大院建筑工艺的一大特色。
李家大院建筑集木作、木雕、瓦作、砖刻、石刻于一身,构思纯熟,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清代社会制度、文化思想、生活习惯等时代脉络,为后人研究清式建筑提供了范本。
古柏
距石佛村不远,还有一株被当地村民奉为神树的古柏。古柏高约7米,树径目测约合一抱。古柏和两边洇生出的几株侧柏上缠满了红线,挂满了灯笼。据村民讲,这株古柏极有灵性,常有人前来求子或祈求美好姻缘,这些红线和灯笼即是祈福仪式的一部分。
现状
石佛古村是石佛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户籍人口有500多人。石佛村党支部书记李晓军说,由于近年外出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再加上村中小学校撤并、石佛新村的修建,古村常住人口已不足一半,“古村越来越难留住人了”。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