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厦村是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保街道下辖村。位于位于福保街道北部,福田中心区片段,距街道办事处约0.2千米,面积0.23平方千米。与福田区政府相邻。相邻自然村有福田街道皇岗村及沙头街道沙尾村、新洲村。始建于元末明初。当时深圳湾畔有一处隆起的山岭地带(即现在福田区皇岗公园一带),人称打锡岭,位于深圳湾与深圳河的交汇处,海水咸淡适中,鱼产丰富,邻近县乡的渔民经常到此打渔,打锡岭便成为渔民歇脚之地。久之发展成为小村落,称为旧围。因打锡岭山上有一块巨石,人们住在巨石的下边,故称石下村,后来改为石厦村。
村庄简介
标准读音:Shi Xia
行政区属:福田区
地理位置: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与福田区政府紧密相邻面积为0.23平方公里
地标建筑:杨侯宫
历史沿革
元朝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第二区沙头乡;1958年,属南天门公社;1959年,属附城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罗湖区福田公社;1983年,属上步区沙头街道石厦行政村;1990年,属福田区沙头街道石厦行政村;1992年,属沙头街道石厦社区;2009年,属福保街道石厦社区。
经济
该村原为渔民聚居地,生产经营以养蝇、养虾等养殖业为主。1992年,实行农村城市化后.结束了养等产业,逐渐发展为以商业、房地产开发租赁等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
人口情况
2015年末,户籍人口5448人,其中男性2707人,女性2741人;80岁以上37人,最年长者96岁(女)。非户籍外来人口3.06万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1236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3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等地。
历史文化
村落历史
绝无仅有的一村八姓
在600多年前的元末明初,在福田区南部深圳湾畔,有一处隆起的浅丘地带,人称“打锡岭”。该处正处在深圳湾和深圳河的交汇处,海水咸淡适中,鱼产丰富,临近县乡的渔民经常来这里打鱼,打锡岭在岸边,成为渔民歇脚之地。后来一些老渔民在岸边建房居住,久而久之成为一个小村落。此即石厦的最初发源地。渔民来自四面八方,姓氏各异。到明朝中叶,又有两个较大家族:赵氏和潘氏携妻儿来到这里。至明朝洪武年间,石厦的八大姓氏雏形基本完成。
一村八姓在周边村庄中绝无仅有。经历了明末的动乱和清初的清海迁界,到了雍乾时期,社会秩序恢复稳定,深圳湾畔的各村结束了草创阶段,开始向周边扩张。石厦村民种蚝养鱼,比起临近靠种地为生的村庄较为富裕,因之毫无悬念进入了周边强村争夺的视野。此时,八姓杂居、人心不齐的石厦犹如一盘散沙,无力抵抗外人。严峻形势下,石厦旧围、上旧围、新屋三个村的八姓村民联合起来,“众孚”由此而生。
聚集人心,精神先行。八姓村民共同商议,集资建起了石厦村历史上第一个祠堂——敦睦堂,还建起一座庙——杨侯宫,纪念北宋抗辽名将杨六郎,通过杨家将的威名,凝聚全村人心,保卫家园。当年村里风俗,凡男丁举办婚事,先拜杨六郎,再拜敦睦堂,最后才是到自己本家族的祠堂祭拜。
显然,此时,八姓杂居的石厦村民已经摒弃了狭隘的姓氏偏见,把村庄的团结放在个体姓氏家族的利益之上。而在当时深圳湾畔的村庄,几乎都是大姓主导,排斥外姓。石厦这个小村显现出一种难得的包容精神,石厦的建村先辈们没有人会想到,这种精神竟成为数百年后崛起于深圳湾畔一座
传奇城市的重要气质。同时,“包容”也一直在石厦村身上延续。
地方方言
历史建筑
传统民居已全部被拆除。现存两座宗福赵氏宗祠,位于石厦村北,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近代重修时外墙贴蓝色瓷片,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占地面积189平方米。潘氏完祠,位于石厦村南,始建于清代,现代重建三开间两进一天井,面阔10.3米,进深19.6米,面积201.88平方米。两座宗祠均为
广府祠堂建筑风格,里面均保留有一些以历史故事为背景的石刻和木雕。
原有两座碉楼(炮楼),均修建于民国初期。一座位于旧围村内,一座位于新屋村内.分别由赵、潘家族所建。两座碉楼分立于石厦村北和村南,成椅角之势。新屋碉楼在深圳城市化旧村改造时已被拆除,旧围村碉楼尚存。
村东侧有座始建于清代的杨侯宫,供奉宋朝名将杨延昭(杨六郎)。依照村里的俗例全村男丁结婚,都必须先拜杨侯宫、然后拜敦睦堂(因旧村征地,已被拆除),最后才拜自己的家祠。
2001年10月16日,石厦村的赵氏宗祠、潘氏宗祠、杨侯宫、碉楼被公布为福田区文物保护单位。
传统美食
村中有吃大盆菜的习俗,由赵姓、潘姓两家族轮流主办,全村人聚在一起吃大盘菜。每年正月十五,由石厦潘姓族人主办;正月十五后的第一个星期日,由石厦赵姓族人主办。传统食品有粽子和寿粉。
发展轨迹
活色生香的哥村
凝聚先人精神的“杨侯宫”在石厦村的高楼掩映之下,这里香火依然旺盛。上香朝拜的人除了本村原村民,还有新栖息石厦的外来务工人员。
对于“外来者”,石厦依然表现出大度和包容。从这可以管窥1980年代,国家人口流动的政策一放松开始,石厦这个小村子又开始迎来了新的“杂姓”时代。
从1993年左右开始,湖南攸县人源源不断地来深圳石厦落脚,大部分靠开出租车谋生。大概在2000年,攸县新移民在石厦的人数达到一万来人的高峰,成为石厦村最大的一个新外来族,人数是原村民的至少20倍。也大致维持在这个水平,已经成为本土攸县以外,密集程度最高的攸县人聚集地。石厦攸县人拥有1000多辆的士,加上家属,连带餐馆、小店、菜档等行业,小村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攸县人的影子。
在石厦村里,竟生活着1万多名湖南攸县人。
公共设施
周边配套
城中村房屋100多座,周边配套较为完善,交通便利,周围有多所学校,多个社区、商场。村旁有众孚小学,2015年有6个年级,23个班,在校学生1100名,教职工69人。还有石厦幼儿园,石厦篮球场、网球场,榕树头广场公园,石厦星光老年之家,石厦社区图书馆(巅书2万册)。
交通状况
该村周边有
广深高速公路、
滨河大道、新洲路、福民路、益田路等,深圳地铁3号、7号线穿村而过。
今日风貌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2009年6月,石厦村局部改造工程启动。
按照规划,石厦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
现代服务业。石厦金融商务综合体将改变中心南区产业层次较低的现状。石厦村原有的外贸产品一条街、港人消费街,将在新综合体中重新布局并做强做大。石厦村紧邻福田区政府的公共服务大厅、公安办证大厅,为总部商务形成了良好的公共配套。石厦村生活服务业旺盛,也为新的总部商务提供了低成本的生活配套。地铁三号线和七号线在石厦社区交汇,将为这里带来大量的人流和商流。
与此同时,石厦村开始产业双转移。原有石厦工业园改造之际,股份公司面对土地资源短缺的发展瓶颈,制定了异地兴建产业园的发展战略。兴建石厦沙井产业园区,把原石厦工业区的生产业务全部迁往宝安。同时兴建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石厦惠州产业园区,顺利破解本地土地资源短缺难题,为城市更新、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