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四箴
第八届台盟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
石四箴(1940.04~),第八届台盟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任期1999.08~2002.05)。女,汉族,台湾台南人,博士,中共党员,台盟盟员。同济大学儿童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人生经历
1956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附属女子学校,1956至1961年,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医学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科主任,1986年起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兼儿童口腔医学教研室主任,1994年3月转入上海铁道医学院口腔医学系(现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任主任,1995年任上海铁道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附属口腔医院院长。1989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次年转任教授。1993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4月起任同济大学儿童口腔医学院院长兼儿童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2002年7月起任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并继续担任儿童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
1996年10月加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六、七届台盟中央委员、常委,第八届台盟上海市委委员、副主委、主委。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第十届常委,上海市政协第八届委员,第九(2001年2月起)、十届委员、常委、副主席,上海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常委。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四、五届副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小儿齿科学会会长。
社会贡献
她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百余篇,主编或参编的著作十多本,她在儿童龋齿防治的系列措施及牙列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有关乳牙龋病、乳牙畸形牙、乳牙列及龋病敏感度等方面研究的结果填补了我国在该专业的不少空白。
儿童乳牙龋病以6岁为例,患病率可达90 %左右,儿童总体患龋率在50%以上,每年患各种乳牙病的儿童人数上亿,相当于日本国的总人口。儿童口腔医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人口的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石四箴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责任感。这些年来,她瞄准国际儿童口腔医学的发展轨道,不断的探索,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儿童口腔医学发展的路子。
她不辞辛劳地曾对万名儿童进行乳牙龋病、畸形牙和牙列生长发育等调查.首次获得了我国儿童乳牙患龋率合和不少的数据,为我国的儿童口腔医学增添了不少基础资料。
她利用自己积累的国内外各方面关系,自筹资金和设备于1994年在上海医科大学幼儿园建立了儿童口腔保健基地。并定期对市内四所幼儿园的1600名儿童进行口腔检查,跟踪时代与社会发展给儿童口腔发育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在此基础上发展,创立了我国目前唯一的一所儿童口腔医学研究所。她筹获500百多万仪器设备和大量外文书籍,促成了研究所和学院阅览室的建立。其先进的仪器设备、严谨的管理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使研究所成为专业医生与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同时也吸引了发达国家的同行主动前来要求合作研究。2003年她在同济大学和各方面的支持下,在儿童口腔医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儿童口腔医学临床中心,其设备可称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如数字化口腔颌面部CT机是目前国内仅有的2台中的一台,为同行所羡慕。
她所负责的学科被列入省部级重点学科和医学领先专业,作为学科带头人,承担了极为繁重的科研与教学任务,光研究生就有20多名,教学工作量可想而知,同时她又设计规划了学科的发展建设,会同各方面的力量设计创建了专科诊室、保健室、研究中心和技工中心四位一体的儿童口腔医学发展基地的模式,成为国内第一。她还十分重视队伍的建设,在平时的教学科研中,放手让年轻同志干,并利用自己的关系,送在读研究生和青年医生出国培训,仅2000—2003年上半年就达10人次。当她看着一名青年医师顺利地掌握日、英两门外文的翻译,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她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开拓精神,赢得了同行的尊敬与佩服,被推举为全国高校规划教材主编和上海市研究生教材主编、中国口腔科学、卫生部指定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的分主编等。由于在编撰过程中吸收了国外先进教材的优点,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她主编的国内第一本儿童口腔医学教材填补了我国口腔医学教材中的空白,获有省部级的优秀教材奖。
石四箴领衔的两个项目被认可为国家继续教育项目,至今全国各地已有百余位医师前来参加过学习进修。
个人荣誉
石四箴,20世纪80年代初被日本同行誉为“中国小儿齿科星”者,今天已被公认为“亚洲小儿齿科的权威”。90年代初,她被推举为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2001年被推选为第二届亚洲小儿齿科学会会长,多年来一直担任日本东京齿科大学的客座教授和松本齿科大学的名誉教授;参与和主持了多次国际大型学术会议,或担任执行主席或作特别演讲,世界著名的东京齿科大学授予她为学会名誉会员,而在该大学百余年的历史上总共只授予十余位外国杰出学者以此殊荣,石四箴是其中唯一的一名中国学者。石四箴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由于历史与时代的原因,她身为博士生导师,却无博士学位,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九州齿科大学,仰慕于石四箴的学术造诣和突出成就,执意请石四箴补上这一空白。盛情之下,石四箴藉此机会作出了一项国内领先的实验设计,取得了满意的成果,论文在国外学会和杂志上发表,由此校长亲自授予她博士学位。
出版图书
故乡情怀
如何连晓语,只是说故乡
然而,这次最让她津津乐道的却并非是其事业上的辉煌,而是她的故乡,一个承载了几代人情感的美丽地方,宝岛台湾。
她就是台盟上海市委原主委,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同济大学儿童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石四箴。
石四箴:
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上海市委原主委,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同济大学儿童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在两岸的口腔医学界提及石四箴,几乎是无人不晓,尤其是近50年间的上海儿童中,很多都和她打过交道。在孩子们眼中,石医师是位和蔼可亲的白衣天使。
怀念萝卜糕
石四箴很热爱自己的职业,“能利用自己的专长为可爱的孩子们解决牙齿的病痛,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我很满足。”她说,对每个人来说,童年都是最珍贵美好的时光。
而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又总能勾起她的儿时回忆。“新中国成立时,我才9岁,读小学。”优裕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的千般怜爱使石四箴的童年无忧无虑。“我唯一的遗憾就是只能和外公、外婆撒娇,从未见过阿公、阿嬷(即爷爷、奶奶),只能望着他们微笑的照片,不能向居住在台南的爷爷奶奶撒娇。
她说,她从小就知道自己有点“特殊”,因为她对父系的亲人都是通过相片认识的,有关他们的故事也是通过父母的零星叙述而知。
石四箴的父亲很爱国、思想很进步,日本留学结束后,便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理想抱负来到上海发展。父亲之所以来上海,听母亲说,主要是因为他不愿意接受日本的统治,上海离台湾也不是很远,经济发展也非常好。
回忆起父亲,石四箴眼睛红润,声音哽咽着说:父亲生于台南富商之家,就读于日据时代的台南一中,是该校为数很少的台湾学生,尽管他学习成绩优秀,名列前茅,但在当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常感受如“二等公民”。
石四箴说:“父亲在上海,和祖籍苏州的母亲相遇、相爱。父母结婚前,爷爷还专门从台湾漂洋过海来上海提亲和为他们订婚,送上礼金并带来了很多台湾特产,有名的台湾凉席、海参、鱼翅等。而外婆对这门亲事不太乐意。毕竟外公家的家境很好,而且当时上海比台湾先进得多,所以外婆不是很愿意将母亲嫁给台湾人,但外公喜欢父亲的才气、帅气与品德,支持成全了他们的婚姻。”这些都是她母亲后来告诉她的。
父亲在石四箴儿时曾单独回过一次家乡台湾,父亲回大陆所带的美丽的蝴蝶书签、姑姑缝制的裙子等礼物,至今仍深印在石四箴的脑海中。但此后她父亲就再也没回去过。把祖父的相片、祖父和幼年时父亲的合影,分别放大,挂在客厅和卧室中,过年时在家的客厅用心行祭祖仪式,都透显出她父亲思亲思乡的深情。
谈起自己儿时的台湾印象,石四箴脱口想到了三个字:“萝卜糕”。她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常会亲自做给他们吃。现在回想起来,她还能感觉到那留在嘴角的余香。“爸爸做的糕点很棒,我特别喜欢吃,后来我才知道自己爱吃的就是台湾的萝卜糕。”
日暮寻故里
“祖父去世时,病逝突然,加之交通和如今不能相比,父亲未能赶上送别。家中至今留有的葬礼相片,一定是留在父亲心中永远的痛。父亲总是以那些家族的印记和家乡特色鲜明的东西来排解桑梓情怀,这是他用心良苦的作为。远离养育他的故土,隔绝了和众多亲人的相聚,父亲只能把这些乡情和亲情深置于心中。”石四箴为自己儿时尚不能深深理解而自责,但父亲的故乡情结、血缘所系的家族成员都促使她在随后的岁月中,努力寻根访祖。
石四箴的老家在台南。近年来,古稀之年的她正着手整理有关祖辈的资料。原来,她的祖籍是福建晋江,先辈们搬到台南时主要做蔗糖生意,传到他祖父一代,俨然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
对先辈文字资料的搜集让石四箴本不平静的心情更加澎湃,她做梦都想将那些从小就见惯了的相片上的人与地一一落实,然而她只能无奈地等待。
1995年,石四箴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不是探亲,没有太多时间,可这对于一位年近六旬依然不知祖居何处的她来说已足够了。
首次赴台,除了期盼与兴奋外,石四箴又有点忧虑,毕竟两岸隔绝几十年,又经历了音讯全无的特殊年代。“虽然我知道有很多亲人在台湾,却不清楚具体在哪里?我当时就想,如果他们都在祖屋没迁走就好了,因为我知道台南老宅的门牌地址。”
石四箴在完成学术交流任务后,她的脑海中萦绕的始终是那个充满诱惑的地方——台南。
幸运的是,她如愿找到了自己的故乡,去了父亲从小生活和上学的地方,石四箴说这要感谢她的一位江姓友人。在她去之前江先生做了很多前期的查询工作。因为手边有的是日据时期的日文地名和门牌号,台湾光复后理所当然用中文更改了许多地名。
友人带石四箴到家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晚霞夕照渐趟昏暗,老屋更增添了几分冷清。亲人们都迁移它地了。暮色西沉,重回故里,石四箴百感交集。
浓浓故乡情
之后,石四箴去台湾的次数日趋频繁,她又通过种种关系,找到了仍居住在台南的不少亲人。尽管长辈们都已过世,但与堂、表兄弟姐妹们在一起,她依然感觉其乐融融、异常温馨。
“每次在台学术交流之余,我都会力争逗留一下故乡台南。”石四箴说,她对故乡台南也有着很深的情节。“在台南,载有我们数百年之家族史;在台南,还留有祖父、父亲的故居;在台南,有父亲青少年时就读的学校;在台南,仍是血缘相连亲属的居住地。”
2008年,对石四箴来说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亲人们的力邀下,她与她先生一起踏上了归乡之路,圆了表嫂他们想见姑爷的愿望。亲友们盛情款待,生怕怠慢了他们。“期间,我们一大家子人还集体去了老宅。”她说。
“到神农街老宅时,亲人们都向我介绍老屋的点点滴滴。”正当老石家你一言我一语,浓情谈论时,竟“招来了”年长的邻居,因为他听出了石四箴表兄弟的声音。
邻居与石四箴的先辈很熟,曾见过她爷爷。另一位邻居还向她回忆起了一件有趣的事:原来他小时候还收集过石家邮自大陆被丢弃之信封上的邮票,因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她父亲兄弟三人均由祖父送往香港、上海等地求学和发展,期间有很多书信联系。
幸福的时间毕竟短暂。如今,因为工作与年龄的原因,石四箴去台湾的次数少了,但她对故乡的那份情却一刻不曾减退。“亲情使我留恋故乡台南,历史让我仰慕台南。流连在台南,亲情和乡情使我产生许多遐想和无尽的思念。”
对于未来,石四箴说,她想带着她的女儿回故乡看看,感受下祖辈们的生活足迹。而她的女儿又因为总听她念叨家乡,甚至想在台南老屋边上买间房子给她,让她觉得在那里也有个实实在在的家,感受祖辈的气息。
图1:石四箴夫妇在台南老家与亲人合影
获得荣誉
数十年来石四箴以她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满腔热情和对祖国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终于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争得了“金牌”,国家和人民也给予了她诸多的荣誉,她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牙防标兵、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巾帼建功奖、优秀留学归国人员以及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二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局级先进称号与奖项,并终身享有国务院颁发的为高等教育作出特殊贡献的津贴。
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石四箴作为一名生活在大陆的台胞,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努力。为此她积极参加上海台胞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担任了两届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副会长,为上海的台胞工作尽力。数年来又结合自己的专业,推动两岸民间交流。
她说对台工作关键是要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而要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不是一句空话,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要有抓手。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以自己的学术地位与号召力联合港台的同行,开展了沪港台在儿童口腔医学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她3次应邀赴台进行学术交流,先后到台湾大学、台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高雄医学院、成功大学、牙医师工会、长庚、新人类等大小医院访问与演讲,获得好评,赢得岛内同行的尊敬,称她为中国人争了光,为故乡台湾争了光。由此也把两岸儿童口腔医学的交流摆上了议事日程。在她的推动下,沪港台三方面学者的交流不断加强,现在三地交流也制度化,去年又增加了澳门,这项活动获得了沪港澳台学者的一致称赞,并获得了亚洲的同行的重视与羡慕。
她发挥自己“用傻瓜机的业余摄影者”的特长,以在赴台访问时,在其父亲就读的学校里、在体现台湾近代历史的安平古堡前、在日月潭边所拍摄的照片,加上一段言简意赅的话语,组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叙述两岸人民的亲情,批驳李登辉的“两国论。”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台盟工作的需要,石四箴加入了台盟,1996年底任台盟上海市委副主委,1999年8月,又被选为主委。这些年里,她紧紧依靠和团结广大盟员,充分发挥领导班子一班人的作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参政议政,推动台盟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短短几年使台盟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领导班子建设上,做到重大事情集体讨论,主要工作及时商量,具体工作分工负责,坚持“盟务公开”,具有透明度,同时为集思广益,设置了“主委联系箱”,创办了《台盟申讯》,设立“三言两语”专栏,让每一个盟员都有机会发表意见,为集中盟员的智慧和听取意见提供了渠道,受到了广大盟员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在制度建设上,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两次修改、补充和调整,最终形成了涉及盟市委工作各个方面的20多项规章制度,为“以规治事”、实行盟务公开和贯彻民主集中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组织建设上,发挥基层组织和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条件,为后备干部的培养建造台阶。
特别是在她的领导下和亲自参与下,台盟上海市委的参政议政工作做得有声有色,2001年她亲自带领盟员赴崇明岛考察,就崇明岛的大开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2002年在她的关心下,台盟市委提出了上海发行明信片式景点门票的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举行了一个隆重的签字仪式,她不仅到场祝贺,还参加了现场签名活动。
人物评价
她平易近人,关心同志,每次开会、搞活动,都会提早到场,问候大家,结束时她都要过问老同志回家的车辆如何安排;老同志病了,只要她在上海,都会去看望;每次到机关都会问候大家,她特别关照机关的同志,办公室人多地方小,要注意开窗通风,……她就是这样,心中装着盟员,心中想着大家。
石四箴不仅专业工作忙,台胞工作、台盟工作忙,而且其他社会工作也忙,她还任全国政协常委、台盟中央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工作。为了照顾到各方面的工作,唯有节省睡觉的时间,能睡上4-5个小时已很满足了;吃饭常常是方便面、菜馒头、永和豆浆,有时边啃苹果边读写,早出晚归成了她的习惯。石四箴在生活上不讲究,但重视精神生活。每当劳累,或有难题麻烦时,她便会打开音响,听起音乐。她出国带回的多是各国著名的唱片,家里存有许多各国经典乐曲和轻音乐片子。石四箴以她突出的成就、坚定的立场和信念、正直的品格和扎实的作风赢得了上海台盟全体盟员的尊敬与信任。
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路程,她总是深情地说,“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是党教育我成为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这确实是她的心声。石四箴是台湾省台南市人,父亲早年因不满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离乡背井来到大陆谋生。父辈爱国、正直、不屈的性格和富于探索开拓的精神给石四箴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她对党无限忠诚,坚决以个人利益服从祖国的需要,对事业无限热爱,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对科学极其严谨仔细,只要是组织上交给她的工作,只要是她认准了的事情,她必定百折不挠,一往直前,直到成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造就了她的人生与事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4 15:51
目录
概述
人生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