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行政村隶属云南省
昭通市威信县
扎西镇,地处扎西镇南边,距 扎西镇政府所在地20公里,到扎西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17公里。东邻河口行政村,南邻镇雄县 ,西邻大河行政村,北邻双河行政村。辖3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422户,有乡村人口6558人,其中农业人口6558人,劳动力267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670人。全村国土面积26.89平方公里,海拔1180米,年平均气温14.5 ℃,年降水量1121毫米,适合种植玉米.水稻.豆类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5255亩,人均耕地0.8亩,林地1440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1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3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5255亩(其中:田258亩,地 4997亩),人均耕地0.8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144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6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4亩,主要种植藤梨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1720亩,其中养殖面积50亩;草地732亩;荒山荒3162 亩,其他面积2944.3亩。有煤矿等资源。
基础设施
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1022户通自来水,有400 户饮用井水,有40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24.1 %)。有1422户通电,有142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 61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98%、43.1%);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30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42户(分别占总数的23.2 %和17%)。该村到镇道路为通路;进村道路为柏油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17公里,距离集贸市场17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37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71亩,有效灌溉率为12.8%,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671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亩。到2006年底,全村有30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 30个自然村已通电;有27个自然村已通路;有3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30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17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89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695 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1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24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1211.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92.8万元,占总收入的16%;畜牧业收入 154万元,占总收入的1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553头,肉牛192头);渔业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 0.02 %;第二、三产业收入103.5万元,占总收入的 8.5%;
工资性收入722.9万元,占总收入的59%。农民人均纯收入1013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业 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722.9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945人(占劳动力的35%),在省内务工227人,到省外务工718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91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5%。该村正在发展 蚕桑.藤梨.大棚蔬菜.柚子特色产业 。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1422户,共乡村人口6558人,其中男性334人,女性3217人。其中农业人口6558 人,劳动力 2670 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汉族、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汉族5428人,苗族1077彝族 ,彝族民族53人。到2006年底,全村农村合作医疗5893人,参合率89.86%;享受低保576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卫生所面积为 30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 0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 17 公里。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6 所,校舍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拥有教师55人,在校学生1785人,距离镇中学3公里。整个行政村
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785人,其中小学生531人,中学生1254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图书室1个。
基层组织
该村建有党支部7个,下设18 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06人,少数民族党员11人,其中男党员90人、女党员 16人。
村委会由支书、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30等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共有团员 69 人。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0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422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3709.0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00亩。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议筹劳0个(劳均0个)。年末集体总收入0.00万元,有固定资产0.00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
发展重点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人畜饮水困难,人们的正常生活难以保障;2、基础设施差(交通、电力)阻碍了经济的发展;3、科技投入不够,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业科技推广缓慢.。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该行政村30个小组是属于山区,二半山区,平均海拔120米,多是以种植.养殖业为主。是以外出务工,大棚蔬菜和蚕桑作为全村的经济来源。 1、尽快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2、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农网改造及村内道路的硬化。3、加大科技投入,应该多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及科技宣传,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从而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固发展好藤梨产业.。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