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习俗(石壁客家祭祖习俗),福建省
宁化县客家人中存续的传统
祭祖礼仪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历史渊源
石壁客家祭祖习俗始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
石壁客家各宗族聚居地建造的宗祠、家庙还保留二百余座,遍及全县16个乡镇,是祭祖的中心场所。
千百年来,石壁客家人按照传统的祭祀习俗祭拜祖先,由早期个体家庭在每年清明节和农历八月初一祭拜,逐步发展到同宗族建祠堂、设神位祭拜,如今延伸到海内外客家子民到客家祖地祭祖,并定于每年的十月为祭祖月,举行公祭仪式。
1995年11月28日,中国台湾
世界客属总会一行7人,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会一行17人,出席中国宁化石壁
客家公祠落成暨首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国内外各界人士共6万多人参加大典仪式,其中有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属代表300多人。此后,每年均举办一次祭祖大典仪式。
民俗内容
祭祖习俗(石壁客家祭祖习俗)沿袭古礼,分为春秋两祭。春祭在清明节,又称清明祭;秋祭在农历八月初一,又称秋清明。公祭(或称官祭)规模盛大。族祭(或称私祭、家祭)由同一姓氏后裔共同举办,或在祠堂祠祭,或在祖茔墓祭,敬祖穆宗,慎终追远。
石壁客家祖地的祭祖活动,是建立在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和寻根求源的基础上,传承古老传统的祭祀礼仪。客家人从中原南迁而来,石壁祭祖仪式沿袭中原古礼:出主、燃烛、设案、上香、跪叩、荐食、储食、初献、读祝、再献、三献、焚祭文、纳主、撤、馁等十五项程序,结合当地习俗,形成可供观赏之仪礼。
来自海内外客家乡亲身穿黄马褂,在古装仪仗队的引导下,沿着“客家之路”,依次来到客家公祠前。三通鼓响后,客家乡亲虔诚地拈香顶礼膜拜,表达对祖先的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随后,向客家始祖神坛敬献花篮,向客家始祖神坛行上香礼、奠帛礼、奠酒礼、祭拜礼。在焚帛烧纸钱时,主祭要在神前献上一杯酒,然后由礼生送至焚帛处,将酒酹在上面,以示祭者献上钱帛之虔诚。在祭祀过程中,几次鸣锣击鼓或弦乐伴奏,为祭礼增添热烈气氛。祭礼结束后,将猪肉、羊肉等祭品分给参祭代表。也有将祭品用于宴请参祭人员,只给少数的行祭人员与乡绅、长老等发点祭品。
文化特征
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北人南迁,形成华夏民族一个独特的客家民系。客家人南迁均以宁化作为集聚地,因此被海内外称为“客家祖地”,被视为“客家摇篮”“客家朝圣中心”。祭祖习俗(石壁客家祭祖习俗)是客家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是建立在客家人对祖先的信仰崇拜和寻根溯源的基础上的,并以传统的祭祀礼仪、满足游子追远的心情,显示了中国古文明礼仪之邦的光华。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客家人素有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石壁客家祖地的祭祖活动,是建立在客家人对祖先的信仰崇拜和寻根溯源的基础上的,并以传统的祭祀礼仪、满足游子追远的心情,显示了中国古文明礼仪之邦的光华。祭祖习俗(石壁客家祭祖习俗)展示了客家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也表达了千百万客家子孙热爱故土、谒祖敬祖的赤诚之心,祭祖习俗(石壁客家祭祖习俗)是客家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对于继承中华文明,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亦有学术研究价值。
改革开放后,中国台湾各地前来参加“客家公祠祭祖大典”的团体不断增多,加深了海峡两岸客家同胞的血缘情谊,增进了宗支宗亲的沟通团结,石壁客家祭祖习俗有助于祖国和平统一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
保护措施
2007年8月28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含国家级)》公布,福建省宁化县客家研究会获得“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宁化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历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均在宁化举行,从1995年石壁客家公祠落成举办首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后,至2020年已延续举办26届。一年一度的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是宁化当地最隆重的祭祖仪式。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彰显客家精神的盛典,是畅叙客家乡情、敦睦客家乡谊的盛典,是交流客家文化、开展经贸合作的盛典,扩大了
三明和宁化客家祖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