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岩寺坐落在莆田市城厢区西郊大象山中部。始建于唐初,已有1000多年历史。
寺庙简介
石室岩寺“石室藏烟”,自古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是一处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蜚声海内外的莆田著名游览胜地和重要的风景区之一。由其特有的摩崖石室而得名。
石室岩寺坐落在莆田市城厢区西郊大象山中部。始建于唐初,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载,从此神僧南禅宗西岳下四世妙应禅师在此开山以石室习禅,时遭两只猛虎入室侵扰。后这两只老虎均被妙应禅师用禅杖度化,从此紧随禅师为其护法。因而后人尊称妙应禅师为”开山祖师”、“伏虎祖师”,石室岩称为“伏虎岩”。寺前路旁尚存一块宋代书法家方左钺写的‘伏虎岩”3字篆书崖刻。
历史沿革
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年),住持道静募化在岩前建寺,初名“石室岩精舍”;
崇宁五年(1106年),为了纪念妙应祖师开山功德,朝廷赐额更名“妙应寺”。
元至正九年(1349年),遭受火灾,翌年住持道泰重建。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又遭火患,寺宇夷为平地,厥后遗址尽被灌木林莽所覆盖。
隆庆三年(1569年)冬,里中进士陈经邦为母卜葬于岩下,夜宿临时搭盖的茅舍,忽闻虎啸于舍外,翌日命人寻至虎穴,以火焚之,草木树林随之焚尽,
古刹基址显露无遗。陈经邦登岩观眺,发现此处风光秀丽,感慨不已,迨其官至礼部尚书之时,有感于妙应祖师庇佑,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倡议大兴土木,重建佛殿,并在寺后建造北极玄天上帝殿,以取水制火(北方属水),从而开了此山佛、仙同居之先河。后又陆续增建大士殿、祖师殿、八仙阁、山门和香积寮等,恢复古刹旧观。陈经邦退休之后还在山上建造别墅,课子读书。他为石室岩撰写的碑记尚存。明清奕代,几经重修,并增建“凌云别殿”。
最后一次修葺则在晚清光绪丁酉年(1897年),邑人进士刘尚文为记。尔后乃为城中梅峰寺下院,几十年间,盛衰更迭。20世纪80年代由达山法师主持石室岩各项工作。90年代妙敬法师率众全面重建。
主要景观
七层方形砖塔
石室岩寺现存的 “七层方形砖塔”古迹,是于明代期间在原为石塔的旧址上重建的,迄今有700多年。塔高30多米,分为七层成方椎形状,中央通孔,仰观似“天井”一般。原每层外围设有木构回栏塔檐,保护游人绕塔身外沿逐层环上塔顶。因年代久远,现木质风化脱落无存。然而古朴典雅,雄伟壮观之形象犹在。还是巍峨磅礴地矗立在寺院大雄宝殿之后,为国内少有的砖塔,具有较高的史科研究价值,已成为象征石室岩寺的标志。莆田市政府于1983年列定为市级保护文物。
龙舌石
沿着寺后蹬道拾级而上约百米处,有一块巨石悬在空中,长约二丈,形如舌头,人称“龙舌石”。相传,古时岩前平原都被海平面所淹没,海水一直延伸到仙游榜头林碑,当地溪里有一块巨石,涨潮时,水也漫不过此石,于是有了“林碑大石未过水”的说法。而凤凰山亦发现了多处海蚀洞,证明海水离石室岩近在咫尺,龙舌近水楼台伸向海里汲水,久而久之,近前的海水逐渐干涸了,海底里就凸现了南北洋直至仙游东西乡。山上的土地神着了慌;怕这样汲下去,早晚整个东海也会被汲干了。于是上奏玉帝。帝即派天神来镇住龙舌汲水,在“龙舌石”前盖了一座北极殿(现殿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殿里供奉着玄天上帝及四大天神,天神面色威严、形态逼真,若胆小之人观之,会胆颤心惊。如今,“龙舌石”上有古榕盘石而生,枝繁叶茂,清进士陈池养有诗赞曰﹕“石室空山兽伏虎,根盘古木欲乘龙”,形象地描绘出古榕盘根错节之奇景。树下有座乘风亭,是游人避暑、避雨的好去处,旁侧有海印洞等诸洞穴,在此小憩,远近风光,涉目成赏,亦成了石室岩的一大景观。
怪石群
际逢世纪之交,石室岩寺后漫山茂林草木间,又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怪石群。这些怪石有的各与物象惟妙惟肖,有的各似某动物而栩栩如生。经请十多位本地方家文人上山考察,他们依其形态初步立名的怪石便有:禅床石、仰天龟、海狮望月、伏虎石、倒挂金钟、木鱼石、拓荒牛、独眼双珠、毗卢帽、合掌帽、试剑石、海豚搁浅12处,加上石松洞穴,曲径通幽,畸形怪树等计数十处之多。这些怪石景象的发现,显然为石室岩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内涵。
景点特色
石室岩寺三面群山拥抱,古树参天,青松翠竹,林海绿波,接连莆田著名的
凤凰山公园景区,交织掩映构成了一道莆田市区自然的绿色屏障。且山上奇岩怪石星罗棋布,现存有石门、仰天龟、将军把口、海豚搁浅、倒挂金钟、独眼双珠、卓锡泉、海印洞、龙舌石、禅床石、合掌石、木瓜石等天然景象,浑然天咸。千姿百态、造型各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别有风韵。每逢春季,景色更佳。雨后 天晴晨昏时节,俯首仰观,胜景浮现,烟浮绿野,云封古刹,殿宇凌空,塔影渺茫,峦峰闪跃,白雾横腰。 “石室藏烟”之胜景呈现,美妙绝伦,不亚于蓬莱仙境。
民俗活动
点头柱香
自古教派惟我独尊,石室岩则不同,自明代建凌云别殿始,便开了此山佛、道并存的先河。但殿内无道人,祭祀活动均由僧人主持,所谓分界不分家。凌云别殿又名玉皇殿,由于民间信奉玉帝较普遍,石室岩道教的份量逐渐加重。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上帝的生日,玉皇殿会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除演戏两天外,重头戏是点“头柱香”。自初八夜起,山下水渠一带早己吹响了香客“集结号”,从福厦漳泉等远地赶来的信徒也纷纷加入上山“大合唱”的队伍中来。他们手持火把(或手电)摩肩接撞、潮水般涌上山来,远远望去,犹如一条舞动的火龙,络绎不绝地向上舞动挪移,山上人山人海、灯火通明,善男信女于夜半时分,争先恐后涌进大殿来抢“头柱香”。谁能夺得先机,定能获得圣恩,许下的愿望就会实现。这一刻,玉皇殿沸腾了,整个石室岩成了不夜城。初九正日,寺内外挤得水泄不通,进香游览的人数以万计,盛极一时,且保持年年递增的势头。为满足信众“一香”难求的奢望,近年寺里实行改革,采取募捐认购办法,改头柱香为十八柱头香等措施,给人更多点头香的机会,以扩大信众的虔诚需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点头柱香己成为众多香客翘首以盼的一份信仰、一份寄托、一份荣耀,也成为有别于其他寺院的独特习俗而名闻遐迩。由此可见,道教与佛教握手言欢、相互协作,共同拉抬了石室岩在诸教中的地位和声势,不仅取得了共赢,更为石室岩的长盛不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