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坑自然村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辖自然村
石屋坑自然村,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1935年4月,皖南红军独立团和地方游击队按省委要求以石屋坑为常驻地,在这里建立了党支部、农民团和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开辟了鄣公山游击根据地。他们积极开展鄣公山根据地以外的游击活动,大力开展抗日宣传,筹集活动经费,组织发动群众,利用有利的山形地势机智灵活地牵制和打击敌人。石屋坑人民踊跃为红军游击队筹办军需物质,带路,传送情报;并不怕牺牲,积极保护省委,掩护领导……。
地理位置
村庄简介
石屋坑自然村历史
一年中,红军游击队领导老区人民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伏击战,取得了显著战绩。他们的英勇战斗使敌保安团闻风丧胆,不敢出来骚扰,就连敌主力46旅也不敢轻易行动,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推动了皖南革命形势的发展。敌人驻守的县城或村镇,成了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英雄的老区人民和英勇的红军游击队战士在血雨腥风、艰苦卓绝的战争中血乳相融、患难与共,取得了累累战果,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时仅36户98人的小村,竟有7 人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20余人被抓坐牢……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革命颂歌。
六股尖头悲壮多
乡亲们尤其难以忘记的是1935年12月,30多名红军游击队战士遭到敌人夹击,经鄣公山由赣入皖,到六股尖忽遇暴风雪,肌寒交迫,被无情的暴风雪活活湮没了……雪过天晴,当乡亲们找到他们时,只见他们或呈坐状,或为站姿,铁骨铮铮,正气凛然;让人无不为之动容,潸然泪下……
新世纪第一春,此事经当年的老“插友”、休宁县旅游局长许定安先生(撰文《感悟六股尖》)在创刊伊始的《黄山日报·旅游周刊》披露后,县委、县政府极为重视,当年(2001年)即筹资兴建了“无名烈士纪念碑”。青灰色的纪念碑背倚巍巍六股尖,挺立在蓊蓊郁郁的苍松翠柏中,庄严肃穆。每年清明节,毗邻的中小学都要来这里向先烈们敬献花圈,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而不少县直党政机关发展新党员,不远百里来这里进行入党宣誓,教育新党员要向先烈们一样勇敢坚强,宁死不屈……
“留芳亭”里叙真情
解放后,当年幸存下来的的游击战士大多已成长为共和国的各级军事将领,他们感念老区人民战争年代的殷殷关爱和为革命胜利付出的惨痛代价,数十年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逢年过节,还不忘给老区人民送来慰问品……在他们的关心和眷顾下,深山僻壤里的老区的高压电通了,程控电话通了,公路浇油了……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教育后人,1993年有关方面筹资在石屋坑村口兴建了“留芳亭”。亭中纪念碑正面碑文记叙了在那血雨腥风、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石屋坑人民抛头颅、洒热血,齐心协力,奋勇抗敌的英雄壮举;反面镌刻着当年的红军独立团政委、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刘毓标少将1985年10月10日写就的《石屋坑往事》:“三年游击战争,石坑贡献最优。只为革命需要,甘愿流血抛首。全仗赤诚群众,使我活动自由。敌虽进村驻守,省委高枕无忧。我登高楼议事,敌在村中盲游;我开群众大会,敌倦龟壳发愁;我军经村通过,无须丝毫担忧;人民功如繁星,恕我未能叙就。今日有幸尚存,更加怀念战友。胜利来之不易,先烈永垂不朽。”深情回顾了当年军民鱼水情深,携手抗敌的峥嵘岁月。
村庄价值
石屋坑同时是皖浙赣省委旧址,也是一个天然氧吧村,在政府帮助下开发绿色生态、红色旅游为一体的风景自然村
革命老区休宁县汪村镇石屋坑地处皖赣边界六股尖北麓,群山环绕,山清水秀。数十幢马头墙高耸的徽派民居掩映在古木参天的莽莽丛林中,村民们或凿石开山为壁,或垒石作砖砌墙,把一座座精美绝伦的石房子依山就势建在陡峭的石崖上。村名“石屋坑”名副其实。
1935年秋,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向皖南转移,由刘毓标等带领到了石屋坑一带,从此,石屋坑成了皖浙赣省委常驻地。1936年4月,闽浙赣省委改为皖浙赣省委,关英任书记,下设赣东北、皖赣、开婺休、上浙皖、下浙皖5个特委,省委机关常驻这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皖浙赣省委、皖南红军独立团以此为中心区域,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开展3年游击战争。英雄的老区人民和英勇的红军游击队战士在血雨腥风、艰苦卓绝的战争中患难与共,取得了累累战果,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时仅36户98人的小村,竟有7人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
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1993年,该县有关方面筹资在石屋坑村口兴建了“流芳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08 16:07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村庄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