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
长春中医药大学,获
医学硕士学位。曾先后任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
大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辽宁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大连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大连市医药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医老年病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中医肾病学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医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大连市中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大连市中医内科学会会长,大连市中医肾病学会主任委员,大连市中医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大连市中医老年病病学会主任委员,大连市性学会理事长;大连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学科领导小组委员及中医学科组主任委员;辽宁省中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大连市中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大连市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十届辽宁省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大连市政协委员。
研究方向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对肾病、肾衰、冠心病、心肌炎、糖尿病及并发症、脂肪肝、痛风、甲状腺疾病、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内科疑难重患,以及前列腺病、性功能障碍、不育症等男科顽症均有成熟治疗经验及满意疗效。临床上有首乌生精丸、乌蛇解毒丸、祛脂化瘀片、糖脂消胶囊、前列安丸、速效性复康、肾石丸、胆石片、百合益胃片、青兰素片等19首科研验方获辽宁省卫生厅批产文号,广泛应用临床,获得满意疗效及较佳效益。主持及参加“前列安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实验研究”、“祛脂化瘀丸治疗脂肪肝及高脂血症临床与实验研究”、“祛瘀固本法治疗慢性肾炎血尿临床与实验研究”等科研课题22项,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
个人作品
主编《全科医生试用教材·中医学概论》、《虫类药证治拾遗》、《中医性医学》、《阳痿论治及效方300首》、《中医房事验方集成》、《伤寒论方证治准绳》、《中华性医学大辞典》、《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石志超》等医学著作25部。发表《前列安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论心衰及其证治规律的研究》、《肾炎蛋白尿辨治经验撷萃》等学术论文100余篇。
出版图书
成就及荣誉
其业绩,使之多次荣获各级政府表彰,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评选为大连市卫生系统十大科技标兵,大连市中医新秀榜首;1995年荣获中国首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十大金奖,大连市先进科技工作者;1996年评选为辽宁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大连市名医;1997年、2000年评选为大连市优秀专家;1999年评选为辽宁省第一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选;2004年评选为第一批辽宁省名中医;2008年获第四批次国家级名中医师承导师等荣誉称号。
石志超医谭
养生调补无小事中医保健可延年
现今,是一个生活日益富裕,人们愈来愈注重保健养生的年代,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温饱,而是在此基础上,如何生活的更健康,更长寿,而在养生调补,防病疗疾等方面,中医在几千年的医疗保健的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并有凡膳皆药,寓医于食的理论。做为现代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也指出:“我们应该以食物为药,饮食就是你首选的医疗方式”。笔者以中医养生观为基础并结合现代养生保健的极美内容,谈谈一点心得:
1、中医的养生观的根本基础是“中庸”,是以调节人体的内在的平衡和内与外界的协调为最高境界。
中医在养生保健,治病调养的过程中,其根本的手段就是“辨证论治”,其应用原则即是“谨查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人体如果在健康的状况下,体内的状况,人体与外界适应状况一定处于最佳的动态平衡,即阴阳平衡。反之则为阴阳逆乱,气血失衡,则为病患。此恰恰符合古代哲学的“中庸”之道,所谓“过犹不及”。过虚过耗不好,过盈过补亦不好。所以说中医界所说最高境界的补,决不是单纯吃补药、补品才可以养生。如果身体不虚,而盲目进补,或不恰当的峻补过补亦可导致一系列“误补益疾”的病患发生。又如身体不虚,反有实火瘀积,清热解毒,通腑泻浊,排除体内的垃圾亦是一种最好的补,所以中医还有“六腑以通为补”之说。对“补益”涵义的真正理解,才是我们日常进补的基础与原则。
2、调养进补要以辨证论治为根本,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只买对的,不买贵的,这与个人的经济状况没有必然联系。调养正确,粗茶淡饭可为仙丹;应用错误,美味珍馐亦为毒药。所以,决不应该盲目的跟风进补,跟着广告吃药。而是了解或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或疾病性质,客观辩证的选择最符合自身状况的药物或保健食品。如果不能明了自身的健康状况,请医生帮助分析一下岂不更好。首先应考虑是否需要用补药,而后再考虑用什么补药。临床时常可听到“虚不受补”之说,中医不同意这种说法。治虚症,惟用补法,虚不受补,是因补之不当之故。任何一种虚症,因其体质、病程、病机、部位不同,其补法亦当有别。应当在辨证的基础上,因证、因时、因地、因人,用药或施膳。如果不加分析的赶潮流,只知补肾壮阳,当然会补之不当。一般说来,中医将人体虚弱的情况大致分为阳虚、阴虚两大范畴。阳虚者虚而兼寒,当温补;阴虚者,虚而兼热,当滋补;而具体辩证用药时,又大致分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四类症型,因此在服补药时,应根据身体虚弱的不同症型,选购不同的药物及补品,这样既有利于充分发挥补药补品的疗效,又可避免盲目进补带来的不良后果。具体运用如下:
(一)气虚当补气:气虚主要反映人体的生理机能低下,表现为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气短汗出、食少腹胀、大便稀溏,药补可选用补中益气丸,食补可选用人参、黄芪、山药等入药膳食用。
(二)血虚当养血:血虚主要反映人体的营养物质虚亏,表现为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头发脱落,药补可选用归脾丸、乌鸡白凤丸等,食补可选用桂圆肉、枸杞子、当归、阿胶等入药膳食用。
(三)阴虚当滋阴:阴虚主要反映人体的营养物质亏乏,兼见虚热征象者,表现除血虚征象外,尚见口燥咽干、午后潮热、五心烦热、消瘦盗汗等,药补可选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食补可选用西洋参、生百合、麦冬、银耳、燕窝、甲鱼等入药膳食用。
(四)阳虚当温阳:阳虚主要反映人体的生理机能低下较甚,兼见虚寒征象者,表现除气虚征象外,尚见畏寒肢冷、形寒畏风、小便清长、大便清溏等,药补可选用龟龄集、金匮肾气丸等,食补可选用胡桃仁、冬虫夏草、鹿角、鹿茸、杜仲、牛鞭、狗鞭等入药膳食用。
3、提倡“天人相应”的养生观念。
所谓天人相应,概而论之,即顺应四时季气之变化,昼夜寒暑之更替,阴阳盛衰与转化。力求不做违背自然规律,扰乱自身生物钟,干扰食饮规律的事情。有一些人在生活上有很多不利于健康养生的坏习惯,比如不按时休息(熬夜看电视、打牌),饮食饥饱无度(早上不吃饭,晚上暴饮暴食,或不爱吃就不吃,碰到可口的就暴食),过于偏嗜(嗜食辛辣、肥甘、酗酒、嗜烟)等等,也自嘲为顺其自然。岂不知这只是一种对自身恶习的放纵,而不是一种真正顺应自然的天人相应的养生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后宣布,每个人的健康和寿命,15%取决于遗传,60%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影响。近年来愈发愈多的由生活方式不良而引发的疾病,不正在不停的给我们敲着警钟吗!而近年来世界上盛行最佳养生法是“生物钟养生法”。即按生物钟规律办事:⑴按时作息,⑵有劳有逸,⑶按时就餐,⑷不暴饮暴食,⑸戒除不良嗜好(高脂、过咸、过辣、高糖、嗜烟、酗酒),⑹顺应自然。《内经》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又说:“圣人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验之于我们的保健养生实践,有天人相应,顺其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谨和五味,怡养延年等等内容。
4、养生调补无近功,持之以恒自有益。
在对待养生保健的态度上,我最欣赏一位哲人的观点:即养生一如做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也告诉我们,爱护生命,养生保健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而养生之大忌就是自我放纵,明明知道过嗜辛辣肥甘,过度酗酒嗜烟,饮食无度,起居失节等等不良习惯对健康有害,但总是自我安慰,总觉得都是小节,一时半会不能怎样,虽然对身体有害,但无碍大局,所以小恶常为。也知道起居有常,饮食有节,生命在于运动等等好的生活习惯对健康的益处,但也总是自己不断的给自己找借口而不去身体力行,即所谓善小不为,日积月累,小疾终蕴大患。
谷肉果菜皆入药,谈饮论食话寒温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内经》提出药以治病,“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学说。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诸多谷肉果菜皆可入药,也同样有寒热温凉等诸般属性。明代医家张景岳还说:“凡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祛人邪气”的观点,都说明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药食合用治疗疾病,调补强身的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或了解到一些科普宣传,说某水果、某蔬菜如何如何好,含有多种维生素、宏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等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实,这些都是现代营养学的内容,在指导我们如何更健康的生活方面是有益的,值得我们在生活中了解和应用。但是也有很多人服食后反而出现了不适反应。按照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解释,我们日常服食的谷肉果菜诸多食物,都有药物的偏性。如果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正确的服食,以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可能就更好了。例如:我们常吃的荔枝、桂圆、大枣、橘子等水果,是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糖类、膳食纤维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是这几种水果按中医中药的理论其性质都偏温热,如果服食的人平素身体阳盛有热动火,若服之就大有偏弊,极易发生口疮、咽痛、口干、痔疮、皮疹痈疖之类病症。而根据食物的温凉属性,选用西瓜、苹果、梨、香蕉、草莓等性质偏凉的水果就非常适宜。让我们在服食时,既可以补充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又可以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岂不一举多得。当然这些食物的寒热属性,是指食物的本质特性,而不是指食物的温度。这些是先辈们在几千年生活实践中积累的财富,是我们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养生保健,防病疗疾的实践中积累出的宝贵经验,如果能随时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会对我们健康长寿大有裨益,这也是中医食疗学的真谛所在。
下面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果菜谷肉等食品的性质分类列出,供大家参考:
凉性食物:
绿豆、黄豆、白菜、芹菜、黄花菜、菠菜、紫草、香椿(寒)、空心菜、菜花、茄子、马齿苋、仙人掌、海带、银耳、丝瓜、冬瓜、黄瓜、苦瓜、菱角、西瓜、苹果、香蕉、梨(寒)、柿子(寒)、芒果、无花果、甘蔗、草莓、鸭、猪、泥鳅、螃蟹、鳖、酱油、盐、茶、蜜(生则凉,热则温)等。
平性食物:
胡萝卜、黑木耳、马铃薯、花生、西红柿、扁豆、蚕豆、山药、香菇、芋头、葡萄、蛋、奶等。
温性食物:
香菜、南瓜、葱、蒜、荔枝、山楂、枣、杏、桃、柑橘、榴莲、板栗、胡桃、鸡、牛、虾、黄鳝等。
热性食物:
羊、犬、韭菜、姜、辣椒、诸多香料类(花椒、胡椒、桂皮、孜然、八角茴香)等。
大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石志超
补肾填精话“添油”
近些年来,由于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媒体的渲染,使补肾壮阳十分风行。但相当多的人对“肾虚”的概念比较模糊,以至于步入乱补的误区。
现代医学所说的“肾”,只是泌尿系统的一个脏器。而中医的“肾”涵义非常丰富;它是人的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能藏五脏和生殖之精,主津液代谢和纳气,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这样一来,中医的肾的功能,就涉及了西医多个系统的生理和病理,不能简单的比照。
对于年老体弱、壮年早衰、慢性病的治疗及康复期等,通过补人体的先天之本来调和阴阳自然是对的。但诸多肾虚的人服了补肾的药后,却出现了口燥咽干、尿黄便燥、牙龈肿痛、烦躁失眠、目赤多眵的体症,这俗称“上火“的原因究竟何在?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些人出现虚不受补的症状,是他们所服的药品和保健品都偏于壮阳的缘故,是阴阳不分盲目选择的结果。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竞争的压力、过度的休闲,都会昼劳其心夜耗其神,每易伤人的精血。从中医脏腑辨证的角度来看,阴损者众而阳伤者少,且易致阴虚火旺的症侯,前人便有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之论。
养生学家常形象地把人的生命比喻成一盏油灯,阴精是灯油,阳气是灯光,阴精足而阳气旺。人至老年,精血逐渐耗损:或虽属壮年却久病劳伤,就如嗜燃灯油,生理机能逐渐低下。如果不经辨证单纯补肾壮阳,就如灯油耗尽不去添油,却拨灯心加灯捻,反而会进一步耗损阴精,油尽而灯枯,有如竭泽而渔,或可取效一时,最终还是对人大大有损。补肾添精滋阴却是治本之方,所谓油旺灯明,水火既济,中医把这种方法称之为“添油之法“。起代表药物有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等,我院据此理法研制了”首乌生精丸,获得满意疗效。古代养生家们还倡导“灯油小炷”的养生之道,意思是要人们节制自己的欲望,以免伤精耗神,影响健康长寿。生活中常听到有的人紧张工作或疲劳后需要休息,常说“需要加加油了”,大概也是缘于此理吧?
塞流止血方治本,补血充源可养颜
现代许多女性由于工作、生活、学习压力大,思想负担重,加之一些不良习惯(如饮食不节、节食减肥、药物减肥、作息无规律等等),导致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有的甚或数月断续不休。久而久之导致患者身体虚弱、面色萎黄、唇甲苍白、纳食减少、倦怠乏力、失眠多梦、焦虑烦躁等,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影响工作、学习、生活,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发病后自行应用大量补血制品,以为这样就能将失去的血补回来,结果与她们期望的截然相反,中医把这种现象称为“漏壶难盈”。换句话解释大家就恍然大悟了“往漏了洞的水壶里注水,水壶是永远也注不满的”!
如果有人问:“正常月经如何?”据大学教材记载:正常月经周期为28-30天;每次经期约为3-5天;月经量30-80ml为适量,形象的说,即不足1两的白酒盅1-2盅, 超过100ml即为月经过多。经色多为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许多人讶然:“正常月经量这么少啊?我每次来200ml还感觉少呢!”
有人又问:“出现月经过多的原因都有哪些呢?”主要有脾虚、肾虚、血热、血瘀等几方面。大家最应关注的问题,首先要查找原因,针对病因治疗。如脾虚,以补脾为主,平时增加营养、增强体质、适当运动、可以经常吃一些山药,用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煮水喝,也可以服人参归脾丸或归脾丸,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如果是由于精神、情志、压力方面的原因就应该自我调节、放松心情,使情志舒畅、肝气畅达,从精神心理上调节,也可以服用逍遥丸;如果是由于肾阴虚就服用六味地黄丸,如果是肾阳虚就服用金匮肾气丸,如果因为冒雨涉水、受寒引起的寒瘀,就应该避免受寒,注意保暖,严重者可以服用艾附暖宫丸;如果是由于血瘀内热导致的瘀血内停,新血不得归经,导致离经之血外溢,就应该用化瘀止血药调节,无论是哪种类型,只要我们通过中医辨证论治,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正确的谴方用药,急性期以“塞流堵漏”为主,缓解期以“充源”为主,方能使“漏壶充盈”。而只想到“充源”是不够的。很多爱美的女士,非常关注自己的容颜,一看到自己憔悴、萎黄、干瘪无光泽、苍白无华的面容,就认为体内缺乏美容养颜的补品,因此服用大量美容养颜的补品,以为这样就能改善自己的面容,殊不知很多人可能是因为月经量过多,导致颜面失养所致。因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亏虚,不能上荣则面白无华、唇舌色淡,所以追本溯源,应该先解决月经量过多的问题,颜面自然会红润有光泽。这就像一盆未施肥浇水的花一样,日久枝叶会干枯无光泽,只想到往枝叶上洒水,涂营养液,而不从花的根本上去培养它,是无济于事的。最后建议大家应该到正规医院看医生,而不应该去非正规医院检查治疗。
以补为通能治本,增水行舟除便秘
由于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有的便秘患者常年大便燥结不通,整日脘腹胀满,口中秽气,头昏脑胀,舌苔厚腻,或面生皮疹,周身瘙痒,尤以老年人或女性为多见。他们经常服用牛黄解毒片、清胃丸、上清丸、清宁丸等中成药。或用大黄、番泻叶等单验方来泻下通便。初起可收到荡涤肠中宿便的功效,甚至会排几次稀便,舒畅几天。但随之而来的是便秘的症状更甚,有时再加大药量不仅无效,还会出现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口鼻发干等气阴虚损的症状。
中医治疗讲究审症求因,从脏腑气血的角度来看,便秘除了实热聚结肠道,多数为津枯血燥,难以濡养润滑,使肠道干涩即致燥屎难行。反观常见的苦寒泻下剂,一门心思以苦寒苦燥泻火通下,常常会耗竭肠道津液,苦寒伤及阳气,影响大肠排泄糟粕的功能,造成便秘不解,迁延日久使病人痛苦不堪。
如果将人体的肠道想象成一条弯弯曲曲的河道的话,不妨把肠中燥屎看成是靠水而行的“小舟”。久旱无雨,河道干涸,舟船难行,此时用再大的力气去推去拖,也很难使之前行。中医常将此类津亏液少所致的便秘形象的称作“无水舟停”。若甘霖普降河水满溢,则舟船自然前行而无碍。因此,这种增益肠道津液治便秘之法又被描述成“增水行舟法”,并发明了由生地、麦冬、玄参等滋阴生津润肠药物组成的“增液汤”,治疗此类慢性便秘取得了极佳的疗效,真正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形象思维观。
食疗方
时下许多女性为求美容养颜,长期服用一些通腑泻下排毒的药物。岂不知屡用寒凉苦燥的药物耗伤气血阴阳,反致正气虚损,肌肤失去濡润而面容憔悴,步入缘木求鱼的美容误区,岂不哀哉?下面介绍几首润养肠道,治疗慢性便秘的食疗方:
麦冬百合代茶饮(经验方)
麦冬30克,百合20克。制用:二药洗净后水煎约15分钟,即可将煎好的药汁代茶频频饮服,以后即可将二药放入保温杯或暖水瓶中,加开水泡约半时后,即可饮服,直至二药无味时,再更换新药。若加少许冰糖或蜂蜜亦可。功效:滋阴生津,益肺润肠。适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者,或秋冬之季,肺胃津亏,口干咽燥,干咳心烦等症。
百合粥《本草纲目》
百合30克,糯米(或大米)50克,冰糖适量。制用:百合切碎,与糯米同入砂锅内,煮至米烂汤稠,加冰糖即成。作早晚餐或点心,温热食,20日为一疗程。功效:滋阴宁神,养肺润肠。适用于津亏血燥,热病后期神志恍惚,心神不宁,口干咽燥,慢性便秘。亦可用于更年期综合征有上述症状者。如果便秘较重,煮粥时尚可加入适量黑芝麻及蜂蜜更好。
麻仁苏子粥《本事方》
紫苏子50克,火麻仁50克,粳米250克。制用:将紫苏子和火麻仁反复淘洗,除去泥沙,再烘干水气,打成极细的末,倒入约200毫升的温水,用力搅拌均匀,然后静置待粗粒下沉时,滗出上层药汁待用。粳米淘洗干净后下入锅内,掺入药汁(如汁不够可再加清水),置中火上煮熬成粥。分两次服食。功效:润肠通便,下气宽肠。与米粥煮,药性平和,食之易化,且能益胃气、养胃阴。适用于老年津亏便秘或大便不爽,确有较好疗效。本方亦可供产后便秘、习惯性便秘患者食用。
首乌决明子蜂蜜汁(经验方)
制首乌15克,炒决明子15克(捣),蜂蜜15克。制用:制首乌,炒决明子(捣),水煎去渣取汁,调入蜂蜜,每日一剂。功效:滋阴养血,平肝润肠。适用于阴虚阳亢,血虚肠燥的慢性便秘,高血压,高脂血症者。
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
很多对中医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医有一种“不通则痛”的理论。其实质就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使人体气血不流畅,产生瘀滞、郁结,以致脏腑经络等局部发生疼痛。如中医典籍《证治要诀》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更不用说近年来频见电视报道的“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广告,让很多人甚至很多医生都认为“活血化瘀,通则不痛”是治疗诸般疼痛病症的主要方法。
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很多疼痛病症在医生应用活血化瘀、行气导滞等等所谓“通则不痛”的治法时,患者的疼痛症状不见好转,甚至反而加重,令人困惑不解。其实,中医对各种疼痛症状的论治,应该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时,认为任何疼痛类病症都有虚实的不同。除了治疗实性疼痛的“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外,还有治疗虚性疼痛“不荣则痛,荣则不痛”的理论方法。此处所指的“荣”,就是指荣润滋养之意,很多老中医曾形象的比喻,我们将一条新鲜的猪肉挂在房外,风吹日晒后,其中的水(血)分耗干后,猪肉就会变得短缩拘挛硬。同理如果我们人身的经络、筋脉、肌肤、脏器如果因疾病而致精血亏耗,不能荣润滋养,也会发生疼痛,而这类疼痛的大多呈隐隐作痛,拘挛疼痛,绵痛不休等特性。而且这一类虚痛还呈现愈活动愈劳累愈加重的特点。且很多疼痛病症在应用活血化瘀,行气导滞等等所谓“通则不痛”的治疗方法时,患者疼痛症状不见好转,甚至反而加重,令人不解。
其实,临床取效的关键在于辨证施治。认为任何疾病、任何疼痛类病症都有虚实两方面,实者可通可泻,而虚者只能补虚荣养。疼痛属虚者,若一味应用攻散通泻之法,只能使病情愈治愈重,误犯屡犯“虚虚之戒”。常理,这类虚痛,其本在虚,只能应用补虚荣养之法以缓急止痛,而这种理论常被我们许多中医临床医生所忽视,治疗痛症只拘泥于“活通”一法,怎么可能取得疗效呢?
中医将冠心病心绞痛称作“胸痹”、“心痛”,其中既有不通则痛如血瘀、气滞等实证疼痛,亦有不荣则痛如阴虚血虚所致的虚性疼痛。临床上,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则的用药,大多拘泥于血瘀络阻,痰瘀凝滞的病机,多投以行气破滞,芳香开窍,活血化瘀等辛燥耗散之品,如冰片、麝香、半夏、檀香、木香、薤白、川芎等,对于因阳虚、气虚、血虚等不荣则痛所导致的心绞痛的证型,往往药证不符屡犯“虚虚”之戒而贻误病机。
从中医病机学的角度审视,“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一样,也是痛证的基本病理之一,反映了疼痛性质的不同,为临床辨证提供了本质的依据。由于本病多发于老年,且大多病程漫长,皆大多数本元大伤,气血不足,或脏腑功能低下,致使阴阳气血(精津)等亏损,脏腑、脉络、器官、四肢百骸失于温养、濡润,而出现疼痛起病缓慢,绵绵不休,来势悠悠,喜揉喜按,遇劳尤甚,病程较长等特点,其疼痛性质多为空痛,隐痛,或绵绵作痛。在治疗学上,清代医家程钟龄提出:“若属虚痛,必须补之“。临床上,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辨证为阳虚或气虚的,可用桂枝、人参、黄芪、炙甘草、灵芝等益气温阳、通脉止痛之品;辨证为血虚、阴虚的,可用白芍、当归、熟地、鸡血藤、麦冬、玉竹、阿胶等养血荣筋、缓急止痛药物,常常会有桴鼓相应之效。
从不荣则痛论治因本虚所致的冠心病、心绞痛,慢性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妇人产后身痛,久治不愈的顽固性神经痛等等顽固性疼痛性病症,多能应手取效。关键是把握了治病必求于本的治则,其症状虽为痛,但病因却是不充、不荣、不润、不温所致。故补虚养荣治痛,看是异于常法的逆向辨治思维理念,其实也是一种辨证求本的正确思维,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今就一些老年或者患慢性心脏病的患者的治疗举例;典型的例子就是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年或者患慢性心脏病的患者(以冠心病为多),频发心律不齐,或心前区闷痛,或心功能持续减退(心衰),中医辨证是心气大虚,心血过耗,心阴阳俱损之证。而我们治疗用药都是如: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冠心苏合丸、通心络胶囊、步长脑心通、心宝、活心丹、麝香保心丸等等芳香开窍、行气宽胸、活血化瘀之类,所谓“通则不痛”的药物治疗,患者的疼痛症状不见好转,甚至反而加重,心悸气短日益加重,甚者频发心衰。其误即在于一味的耗伤精血,损伤正气,致本元亏耗,气血大伤,补益扶助尤恐不及,岂可一破再破。如上行散攻破之类,真是误治滥用,南辕北辙,屡犯“虚虚之戒”,所以愈治正气愈衰、疼痛愈甚矣。
我以此理法指导临床辨治,并拟科研验方“滋养通脉汤”,药如:党参30克、黄芪30克、灵芝20克、麦冬15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川芎6克、红花6克、炙甘草15克、焦山楂15克,辨证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反复发作或伴心律不齐,心功能不全者;屡获良效。
但是我们要了解,绝不是说上述这些行气化瘀类的中成药不好,这些药中不乏国家中管局优质推荐品种,只是这些药物都属于攻散活通之类,是针对胸痹心痛类疾病的实证情况所设,应该用在中医辨证属于实证疾病的范畴,而用在虚证心痛则大错特错,此即我们经常说的“大虚之证,补且犹恐不及,又怎么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攻散消耗呢”?而针对上述虚弱类心痛病症,遵照“虚则补之”的治则,选用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人参归脾丸、补心气口服液、滋心阴口服液、生脉注射液等等补血益气,滋阴壮阳类的中药,则方证合拍,辨证准确,而使一些屡治不效的慢性耗损类痛证病人药到病除,看似平淡,实蕴神奇。
养阴益胃,疏肝化瘀治疗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临床常见胃痛、胃胀、反酸、纳呆等症。我认为慢性胃病多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而胃的生理特点又是“喜润恶燥”;且临床所见,凡治慢性胃炎之方药,又多为辛香行散、理气疏肝、苦燥清解之味。更何况临床所见治疗慢性胃炎的中成药亦多为此类,还未见以养胃阴为治者。故我结合多年来的经验心得,并针对这一类慢性胃疾治疗过程中的偏弊与不足,提出治疗慢性胃炎类疾病,以胃阴不足为本,久病入络为标的整体辨治思路;临床治疗慢性胃炎类疾病,重在养阴益胃,自创百合益胃汤,药用百合20克,石斛10克,麦冬10克,山药20克,白术15克,鸡内金20克,白芍15克,乌药6克,丹参15克,黄芩6克,半夏6克,生麦芽15克;临床运用时:反酸加海螵蛸,纳呆加焦山楂、炒麦芽;胃寒加炮姜;胃火加黄连、蒲公英;肝郁加柴胡,佛手;血瘀加蒲黄;脾胃气虚加党参,山药,太子参。验之临床屡效,并开发出成药“百合益胃片”,功能滋阴养胃,益气和中;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辽药制字Z05020075号)广泛用于临床。本方也体现了我治疗慢性胃炎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经验,详析如下:
(一)甘平柔润养胃阴:
慢性胃炎,病在中焦,古今各家论治之方多用行气疏散之类。胃喜润而恶燥,脾则喜燥恶湿,论治脾胃,常不自觉中偏喜温燥行散,脾气未健,胃阴大伤。《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胃阴每多受损。 “知饥少纳,胃阴伤也”,《灵枢·营卫生会》云“中焦如沤。”沤者,久渍也,长时间浸泡之义。饮食入胃,必赖胃液浸渍和腐熟;若胃液不足,沤腐难成。临床遇胃热者常以清热泻火苦燥之剂,清泻胃火,而忽视养胃阴;遇胃寒者又以辛热温胃散寒之剂,伤及津液。终至胃阴耗伤,故养胃阴应贯穿始终,百合、石斛、麦冬为常用药。
我认为,脾胃病用药应该补而不滞,润而不腻,避免滋腻厚味碍胃之品,当以甘味为主。脾为阴土,易虚易寒,故脾病用药应强调温运,多以甘温之性以助其升。阳明胃土喜润恶燥,易实易热,治疗时应顾护胃阴,宜甘凉之品以助其降。组方当遵脾以平补为善,胃以通补为佳之原则,以平淡轻灵为要。药性宜平,药味易薄,慎用香燥、辛辣、苦寒、滋腻、破气、攻下之品,力求清润不腻,寓流动之性,甘补不壅,具运展之功。具体应注意几点:(1)理气活血药不能泛用。理气活血药共性是:“辛”,即辛散,辛散则燥,燥则伤阴伤血,尚能走泄真气,辛能散气动血,损阴伤津。故在用理气活血药时应酌加当归、生地黄、知母、白芍等阴柔之品。尽可能少用辛温理气而多用平和理气,如佛手等,理气而不伤阴。活血常用当归、月季花、红花、丹参、炒蒲黄等较平和之品,免耗气破血,损伤胃气。(2)不过用苦寒药。我尤重视叶天士胃阴学说,强调顾护胃阴之重要性。临证即使见胃有内火炽盛,如口干、舌红少津、口气臭秽等,亦不过用大寒大凉之品,防损伤脾胃之阳。若胃脘灼热隐隐、口干少津、纳少便干、舌红、少苔等,宜用甘平或甘凉之品,选用石斛、沙参、麦冬、玉竹养胃阴,使津复,通降自成。
(二)调和脾胃理升降:
脾胃相表里,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脾失健运可致胃纳不振,脾失生清,胃失和降则上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瞋胀”,脾易湿得胃阳以制之,使脾不至于湿,胃易燥,得脾阴以制之,使胃不至于燥。脾胃阴阳燥湿相济是保证两者纳运、升降、协调的必要条件。脾胃失和常致运化失常、升降失司,见呃逆、嗳气、纳呆、胃脘胀闷,故健脾和胃,为治胃之必用之法,以白术、山药健脾,半夏、乌药和胃降逆,山楂、麦芽健胃消食,脾升胃降则胀满自止。
(三)温润通养调气机: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分泌胆汁,以助消化。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胃脘胀痛,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冬春之交,肝木当令,肝火偏旺,肝气横逆犯胃,易致胃病发作。故疏理肝气、调畅气机为治胃常用之法。行气药多辛香温燥,加之运脾调血亦耗气伤阴,不可久用,用量以轻灵为佳,常合补气养阴药同用。临床常用柴胡、生麦芽、佛手、香附等,选一二味即可,用量亦小;且常可先期即配以炒白芍、黄精等以润护肝胃之阴,以防辛燥耗竭。由于胃病的胀闷、嗳气症状,临床医者常以大量行气通降药治之者,可获短期效果,时间一久反致胀痛更甚。概如《医学真传》所言“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活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胃胀又有虚实之分,实者行气,虚者以补气健脾为法,不可见胀即行气、破气。《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进一步提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颇有指导意义。慢性胃病以虚胀尤多,或可见虚实夹杂,清热攻下及辛散行气药只可暂用,久用必伤胃气。故胃胀不通轻者内金、乌药即可,重则枳壳、香附,尚不可久用,用量宜轻,而重在健运脾胃,润养胃阴;脾胃健运而胃阴来复者,气机自可健运畅通。
(四)辨病辨证参中西:
中医所论之“治病求本”即是寻求引起疾病的病因病机,针对病因病机从根本上治疗疾病。临证倡导中西医结合,中西医互补。在脾胃病诊疗时,多采用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为一体的诊疗思维模式,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他认为现代医疗辅助检查手段补充了中医四诊之不足,是在中医宏观辨证基础上,对疾病具体反应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揭示了肉眼看不见的微观变化。在遣方用药时既注重宏观辨证,又考虑微观辨证,不仅治愈局部病变,同时也使整个机体机能状态得到改善。
如辨治胃癌前期病变(胃粘膜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和不完全结肠型化生),我认为,无论是素体禀赋不足,或因饮食劳倦、肝气郁结,损伤脾胃而导致的脾胃虚弱,都会引起胃粘膜屏障受损而发病。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患者易感染幽门螺杆菌,损伤脾胃,致胃络瘀阻,使脾胃更虚,虚实夹杂,日渐形成萎缩、肠化、增生,导致癌变。可见,脾胃虚弱是胃癌前期病变的病理基础。故我在治疗中不仅培土健脾固其本,常配伍调气活血方药化其瘀,清热解毒之剂祛其邪。在健脾益气活血的基础上配伍白及、黄连、白花蛇舌草、黄芩、公英等,根除幽门螺杆菌。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连翘、蒲公英、黄芩、吴茱萸等,能杀灭幽门螺杆菌;白花蛇舌草、莪术等有抗肿瘤作用;瓦楞子、海螵蛸可中和胃酸,故能有效抑制胃酸过多。在治疗脾胃病过程中恰当使用这类药,可直达病所,收事半功倍之效。
(五)久病多瘀常活络: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气阻滞,势必影响血行,故胃病初在于气,久病入血入络,而兼血瘀,可见胃痛隐隐或如针刺,舌暗紫,甚者见有瘀点,活血化瘀药亦为治胃病所常用。轻者丹参、当归即可,重者蒲黄、茜草、三七,注意活血药易耗散正气,用量不宜过大,勿忘补气。
(六)补消并用理寒温:
治疗脾胃病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脾胃的生理特性。脾为湿土,喜燥而恶湿,多伤湿而气易陷,故需阳之运化。阳不足则运化不能,使湿太重,阳太过,运化亢进,湿不存则脾亦不存。损伤脾阳,出现食人不化,或食多而体廋,或下利清谷等症。胃为燥土,其气主降,胃应燥下而就阴,阴不足则胃气不降,阴太过,胃无燥则不存。胃为阳土,易为邪火所伤。耗伤胃液,则口干,喜饮厌食,胃脘灼热,嘈杂而痛,大便燥结难解。基于脾胃功能特性,治脾胃病大法应为寒热并施,辛苦兼用,即辛开苦降,脾辛胃苦。辛药多热,可开发行散宣浊;苦药多寒,降泄通利除湿;辛苦结合,斡旋气机之升降;温清并举,祛其错杂寒热。气机畅达,结开痞消,脾得胃阳接济,则脾阳健运而运化升清,胃得脾阴润之,则受纳腐熟而降浊。脾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阴阳相合,则精气上奉,浊气下降,传导无滞,气机通畅,阴阳和顺。我临证常应用仲景之泻心诸方加减。对胃失和降、气机不利,又有久病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而见虚实夹杂者,予补泻兼施,以党参、白术、山药、百合、石斛之补气养阴,合佛手、香橼、生麦芽、柴胡、乌药等之行气散结。使气血阴阳调和,脾胃和谐。
(七)病案举例:
王某,女,30岁,护士,2011年7月20初诊,主诉反复胃脘饱胀感,伴多食后呕吐半年余,自服抑酸剂法莫替丁及胃动力药吗丁啉(具体用量不详)未见好转,曾做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稍觉反酸,口微干,夜眠及二便如常,月经无异常,舌淡红,微见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痞、呕吐,证属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失和降。治法:益气养阴、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处方:百合20克,石斛10克,麦冬10克,山药20克,白术15克,鸡内金20克,白芍15克,乌药6克,丹参15克,黄芩6克,半夏6克,生麦芽15克,海螵10 克,旋覆花10 克;10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2011年8月1日二诊,服药后呕吐大减,食后饱胀感亦减,稍觉反酸,口干减,舌淡红,稍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前方改海螵蛸15克,加强收涩抑酸之力,再予7剂,用法同前。2011年8月8日三诊,呕吐未在发作,稍觉胃胀、反酸,舌淡红,未见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前方去旋覆花,改白术20 克以增健运脾胃之力,海螵蛸加致20 克,7剂,用法同前。此后复诊3次,前方微调,致一月后再无明显症状,停药,嘱其保持饮食规律,勿过辛辣及饱食,临床治愈。
按语:本例患者的治疗体现了我治疗慢性胃炎的基本原则,以滋养胃阴,健运脾胃为本;配合疏理气机,化瘀通络,消补兼施。终使胃阴得养,胃气康复,脾胃调和,顽疾得愈。
慢性前列腺炎的防治须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过去不被人重视的慢性前列腺炎成为当前时髦的词汇,频频出现在医疗广告甚至影视作品中。据统计,成年男性中约有30%~40%患此病。慢性前列腺炎顾名思义是病发于前列腺的慢性炎症。要了解本病,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炎症?按普通百姓理解,凡是炎症就是感染性炎症,即细菌感染所导致。其实炎症为医学病理学的概念,即某一器官组织的充血水肿、白细胞聚集甚至细胞破坏的病理过程。很多因素都可以导致炎症的发生,致病微生物侵袭可导致感染性炎症,如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此外还有物理性因素所致炎症,如夏天洗海水澡阳光暴晒所患的日光性皮炎,跌仆摔伤所致的局部的瘀血肿痛,还有烫伤、烧伤等等;化学因素所致炎症,如喝酒多了会患酒精性肝炎,某些药物导致的肝肾损害等,化学有毒物质损伤等等。而慢性前列腺炎即约10%为细菌感染性炎症,其余80%~90%为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多因性事紊乱过度禁欲或过度放纵,频繁手淫,及过度嗜酒、辛辣食物,久服壮阳药,甚至长途骑自行车,久坐硬座,久坐潮湿冰冷之处导致前列腺及周围组织充血瘀血而发病。
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主要有四大类症状。如排尿异常类症状:如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后余沥,大便时尿道口滴白等。局部疼痛不适类症状:如睾丸小腹掣痛,会阴肛周坠胀隐痛,腰骶部钝痛酸痛等。性功能异常类症状;如早泄、阳痿、性欲减退、梦遗、射精障碍,甚至精液质量异常等。神经衰弱类症状:如焦虑、紧张、倦怠萎靡、情绪低沉等。很多病人以为得了不治之症,惶惶不可终日。其实四大类症状不一定都要俱备,典型症状有几项即可诊断。
对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前列腺液的检查,如果化验镜检白细胞不高,只能诊为前列腺痛;白细胞高者,一般可初步印象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还需进一步做细菌培养区别有菌无菌以明确诊断。对于细菌性前列腺炎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的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因为是无菌性炎症,抗生素无效,除注意防治诱因外,无特殊有效的治疗药物,症状较重者在国外常推荐找心理医生治疗。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可采用中医药治疗。根据其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后余沥、早泄、阳痿、性欲减退、梦遗等症状,很多中医按肾虚论治,大量用补肾壮阳药,病变非但不好,常常反而导致加重。部分中医针对本病是炎症的概念,大剂量应用清热利湿解毒类寒凉中药治之,亦无良效。其实前列腺慢性充血所致的一系列病变,病理关键是血滞精瘀,阻滞精道。
表现在局部的典型坠胀疼痛,况且本病多发于中青年,正是体质壮盛之时,舌脉均无虚象。如大吃补肾壮阳药,无异于火上浇油,使充血加重,贻误病情。岂不知瘀滞为患者,每致愈补愈壅,愈寒愈凝。而采取活血通精化瘀之法,瘀血去则精道通,其排尿异常,局部疼痛,性功能异常自然可愈。当然患者还应注意自我保健,针对前述病因,保持性事规律,勿嗜烟酒辛辣,不久坐及长途骑自行车,配合热水坐浴以改善血循,均可帮助早日康复。
大连市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石志超
治疗顽疾怪病应用活血化瘀法的经验
(一)应用活血化瘀法的经验
我治疗顽症怪病、疑难杂症善于应用活血化瘀法,而尤擅应用血府逐瘀汤。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应用活血化瘀法,以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夜游症、顽固性失眠、顽固性头痛、中风后遗症、癫痫、老年性痴呆、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病、慢性心衰、糖尿病多种并发症、难治性肾病、顽固性哮喘、肿瘤、男性不育症、阳痿、顽固性前列腺痛、女子月经病、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年期综合症、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顽固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等各科疑难重症,屡获显效。在活血化瘀大法的辨证、用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瘀血是人体功能失调而发病时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疑难杂症的致病因素。瘀血致病的症状表现错综复杂,其临床表现随着病变部位的不同而各异,临床上很难把握。老师石教授潜心研究多年,创立了一套简易可循的辩证方法,并将其传授给我们,使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有辨证规律可循。首先:在病史方面:1、如心、肝、血脉的病变多易挟瘀,久病久损多易挟瘀入络。2、起病前有外伤,出血,月经胎产等疾病的历史者多有瘀血存在。3、有时虽然瘀血的征象不太显著,但有屡服他药,变更治法而未效的治疗史等,多属瘀血作祟。
而在临床征候的辨识上我将其归纳为以下十方面:即舌、脉、目、颜、肤,经、衄、积、痛、神。详言之:①舌,即指舌象多见暗滞、瘀斑、青紫、有纵沟及木舌、硬舌。②脉,即指脉象多见沉、弦、涩。③目,即指白晴见血丝紫赤,眼周黯黑、泛青。 ④颜,即指颜面暗青、黧黑,两颧暗滞,口唇青紫、瘀斑。 ⑤肤,即指皮肤颜色紫暗,肌肤甲错,皮下瘀点紫斑,肚腹青筋外露,或身目发黄晦暗。⑥经,一指妇人月经: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血色黑有块。二指经脉、经络:可见肢体疼痛,青筋暴露,脉络瘀紫,肚腹青筋显露,蟹爪纹络,及中风偏瘫,肌肤麻木。 ⑦衄,即指各种出血症。⑧积,即指症瘕积块。即各种肿块、包块,质地坚硬,按之不移,常与疼痛并见。⑨痛,即疼痛。瘀血疼痛的特点是:痛处固定;久痛不愈,反复发作;性质如锥刺刀割,亦可为牵扯痛,灼痛,绵绵作痛,痛而拒按。⑩神,即精神、神志异常。瘀血为病常见神志方面的怪病:如头痛眩晕,幻觉幻视,健忘,癫狂,昏迷,瘫痪,精神抑郁,呆若木鸡,恶梦纷纭,失眠或夜游症等;亦可见无故哭笑但又非精神疾病者。临证辨识瘀血,上述诸证不必悉具,典型者但见一证便是。
(二)应用血府逐瘀汤的经验
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最能代表王氏活血化瘀学术思想的临床常用方剂之一,其疗效得到中医医疗界的一致认可。血府逐瘀汤为活血化瘀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剂,本方系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再加桔梗之性升,牛膝之性降而成,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枳壳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生地凉血清热,配当归又能养血润燥,使祛瘀而不伤阴血,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不仅行血分瘀滞,又能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合而用之,使瘀血去气滞行,故为通治一切气滞血瘀之名方。
疾病往往由多种原因引起,形成瘀血的原因亦多种多样。活血化瘀治疗大法为通法,但通通之法又各有不同,临证须辩证而为之,立法用药当随其兼证各异。虚者补之以通,寒者温之以通。气虚者当补气以通脉;血虚者当养血以充经;兼里实者当通下并用;兼气滞者当行气以活瘀;出血而夹瘀者重在化瘀止血;动血而兼火热者宜清热消瘀。也就是说在论治过程中应详审病机,主证兼证互参,相兼论治。
临证时要明确活血化瘀治法终属证治大法之消法范畴,临床应用时须注意不要一味地攻伐,当行渐消缓散之法,且同时适当配以温阳、益气、养血、清热、理气、滋阴等药物,以免耗损正气。切记勿犯“虚虚之戒”。
我在临证应用本方时提出几点注意事项:1.瘀血为病,多病久积深之患,其去较慢,治疗非三五天即效,因此,在治疗见效后,应有方有守,方能奏效,不能频频更方,欲速而不达。2.活血化瘀治法终属证治大法之消法范畴,临床应用时须注意不要一味地攻伐,以免耗损正气。在论治过程中应详审病机,根据年龄之大小、体质之强弱、男女之不同、病邪之深浅,在并治的同时适当配以温阳、益气、养血、清热、理气、滋阴等药物,灵活使用,恰中病机。当刻刻以固护正气为念,切记勿犯“虚虚之戒”。3.活血化瘀药物属活血动血之品,故大量长期使用应注意监测凝血象以指导治疗。
。我应用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顽固性失眠、顽固性头痛、脑外伤后遗症、中风后遗症、癫痫、老年性痴呆、冠心病、心肌梗死、肺心病、心肌病、慢性心衰、糖尿病多种并发症、难治性肾病、顽固性哮喘、多种肿瘤疾患、男性不育症、阳痿、血精、顽固性前列腺痛、不射精症、女子月经病、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年期综合症、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顽固性皮肤搔痒症、银屑病、顽固性湿疹、结节性痒疹、结缔组织病等各科疑难重症,屡获满意疗效。
(三)病案举例:
①假性球麻痹案
赵某,男,75岁。患者素有头晕、头痛,因突然失语、偏瘫、吞咽困难、饮水呛咳1天,于2002年3月26日急诊来我院住神经内科治疗,经查头颅CT等临床诊断为:“脑梗塞并发假性球麻痹,轻度脑萎缩”。.予吸氧、扩血管,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量合剂、血浆蛋白等治疗2周后,偏瘫有所改善,,但语言和吞咽功能未见好转而症状加重。又予中药益气复元、滋阴潜阳、调补脾胃等法治疗10天,仍无好转,遂邀石志超教授会诊。刻诊:体温36.8℃,脉搏80次/分,血压130/80mmHg,呼吸平稳,形体消瘦,面色不华,表情淡漠,口角歪斜,舌强,发音无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右半身不遂,舌偏,舌淡暗,苔白,脉弦细。拟活血化瘀、健脾养胃法,予血府逐瘀汤加调养脾胃之品。服药5剂后,患者发音有声,言语断续,能少量饮水,呛咳明显减少。继服药七剂,患者发音清晰,语言较前流利,能进半流食,少有呛咳,患肢活动较前有力,语言及吞咽功能恢复。
按语:本例中医诊为中风,失语,痿证。病初肝肾不足,阴虚阳亢,肝风内动。病至后期渐至脾气虚弱、形瘦肉羸,血瘀经络、筋脉不用,气虚血瘀征象明显,故予活血化瘀法佐以调补脾胃治疗,使中风不语和吞咽功能障碍迅速得到恢复。古代医家有“久病多虚”、“久病多瘀”的论述。本例因久病不愈,耗伤正气,而致气血阴阳皆虚,气虚则推动无力,阳虚则温煦无能,阴血亏虚则血脉不充,均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而瘀血又可阻滞新血之化生,使虚者更虚,虚中夹瘀,病情缠绵难愈。而住院期间静脉给予了大量支持补养的西药,又予中药一味壅补,其补之有余而祛邪不足,故难奏效。而石教授用血府逐瘀汤加健脾益气之品攻补兼施,使瘀血祛除,正气恢复而顽症顿愈。
②顽固性失眠案
王某,女性,46岁,于2003年5月10日初诊。自诉失眠半年,近1月加重。彻夜不眠,昼间精神萎靡。究其原因,乃因半年前被迫献血200毫升后,郁怒紧张,忧心忡忡,遂致失眠。曾于外院予输血400毫升并多服养心、安神、补血、益气中药治疗无效。现每晚须服安定片6片方能入寐2~4小时。刻诊:愁苦面容,面色暗滞,食欲不振,胸中瞀热,烦躁焦虑,头胀痛,口渴不欲饮,大便干,舌暗隐青,脉弦缓略滑,少冲和之象。投血府逐瘀汤加味6剂并嘱逐渐减少安定类药物用量。但病人自服用中药起即将每日6片的安定停用,前2日彻夜不寐,几乎想停服中药,自第3日起每夜渐能入睡3~4小时,且食欲增加,心烦减轻。效不更方,守方续进,继服30剂后睡眠正常,诸症悉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本例不寐半年,久治乏效,乃因辨治失误。本例乃因郁而起,因情志失调,气机不畅,久之气病及血,气滞血瘀,瘀血扰乱心神,使神不归藏而发为顽固性失眠。且该患发病后曾住院输血400毫升,并应用各种中西补品无数,其病机全无虚损之征,而多瘀实之象。但众医皆因其为献血后所病而皆以补益滋养、清心安神类方药调治,正所谓:“愈补愈壅,愈凉愈凝”,故病情愈治愈重。其本在于瘀血,故投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药证相契,故效如桴鼓。诚如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说:“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
③脑动脉硬化(笑病)案
杨氏,女性,68岁。2003年8月21日初诊。患笑症已近半载,无明显诱因,发无定时,或2、3日一发,或一日发2、3次,阵发嬉笑,笑声中等,笑发时内心明了,但不能自控,每次发作10余分钟,止后如常。曾于西医院多方检查,排除精神疾患,疑为“脑动脉硬化”所致,口服改善脑循环药物无效。刻诊:体胖,神清,应答自如,举止正常,面色少华,舌略红,舌下脉络紫暗,苔白,脉沉细。投血府逐瘀汤化裁,2剂知,4剂愈。之后用血府逐瘀丸合天王补心丹缓调一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本例为心血瘀阻,心神失养而致笑不休。如《内经》云“心气虚则悲,心气实则笑不休”。故予血府逐瘀汤治之而效。中医认为:心藏神,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气实则笑不休。”其意为心气实则心志有余而笑不休。由以上可知,“笑不休”病位在心,病性属实。证之临床,心气实者不外乎心火亢盛,痰火扰心,顽痰滞塞心窍及心血瘀阻。而心火亢盛者多伴面红目赤,烦热燥急,少寐,溲赤,渴喜冷饮,舌红干,舌尖绛,脉数等火热炽盛之征象;痰火扰心者多伴见兴奋狂乱,面目红赤,舌尖红,苔黄浊腻,脉滑数;顽痰内结,滞塞心窍者则见笑后时悲,目光呆滞,头晕头重,脘痞咯痰,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弦滑等症。观本案病人既无心火亢盛之象,亦全无痰浊内盛之征,虽然亦无瘀血的一般见证,但排除上述心火、痰浊致病的可能,又遵“怪病多瘀”,“久病多瘀”之说,从活血化瘀入手,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