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扁头》是2014年
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江文明。
内容简介
《石扁头》是文化作品集。主要描写土楼风光,挖掘和弘扬土楼文化,同时抒发了作者到各地采风的感受。还有一些内容是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社会新闻的评论。全书以弘扬社会主旋律和刻画人间真善美为宗旨,表达作者对生自学成才的热爱之情。
为此书作序的福建师大文学院孙绍振教授已近80高龄,在百忙之中还给弟子作序,着实让学生感动不已。另外,作为老乡的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张胜友,也拨冗赐序言。
作者简介
江文明,男,福建省永定县人。1970年10月生。福建师大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龙岩市作协理事、签约作家。出版《土楼装饰了我的梦》著作,参与编写《土楼酒歌》、《土楼·客家》等书。作品曾获“旅游杯”全国征文一等奖。
作品信息
石扁头/江文明 著.——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4.3(中国文学创作出版精品工程丛书)
Ⅰ.石…Ⅱ.江…Ⅲ.文化综合作品集—中国—当代Ⅳ.I296.50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
开 本:880×1230 1/32
印 张:7.8印张 150千字
印 数:0001-1500册
版 次:2014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5063-8958-6/I.819
本册定价:30.00元
由全国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作家、幽默家,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孙绍振先生和著名报告文学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原书记张胜友共同作序的散文集《石扁头》于2014年3月底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共分“土楼情怀”、“风光揽胜”、“生活百味”、“人生感悟”和“世相评弹”五个部分的内容,是作者继《土楼装饰了我的梦》之后的第二部散文集。该书一面世,受到了读者的肯定和好评。
点评鉴赏
如画的写作意境
——读江文明的散文集《石扁头》
文:山西 沁宁
福建土楼是中国古建筑中神奇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已经被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早想前去参观一回,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成行。如今,意外得到福建作家江文明创作的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散文集《石扁头》,自然欣喜万分。这本书的封面图案正是那结构精巧、富有艺术特色的土楼建筑群。这些圆形或方形的土楼坐卧在群山怀抱中,旁边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延伸向远方,隐没在深山茂林中。朴素典雅的封面,配上充满乡土气息的书名,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本散文集和土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仔细阅读了书里的篇篇锦章,完全被作者所勾勒的如画般的意境深深吸引。
作者江文明生在土楼,长在土楼,他的故乡是永定金丰里的南江石扁头,故乡的山水滋养了他,故乡的勤劳朴实的民风感染了他,故乡的独特建筑激发了他。近几年来,他创作了大量以土楼为中心并向外拓展扩散的散文。“石扁头”作为书名也作为此书的开篇之章,生动地说明故乡就是他的写作基石和重要元素,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故乡的浓浓的感激之情。我就异常纳闷,他如何能有如此广泛而圆熟的题材述诸笔端?又是什么自信让他大胆使用了这一朴素的书名?
读了《石扁头》后,我才悟出其中的原因和它的特色所在。
首先,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就像诗意般优美,读他的散文,如行走在画中。
江文明在描写土楼和土楼有关的篇章中,采用了画面式的散文笔法,无论是写小时候的记忆还是描写当下的风景,他总能用一段章节或几句话勾勒出不一样的风景,读者能从中读出声音和色彩,这种写法不是说明文,里面加入了作者深厚的感情元素,是作者对他所描写的事物的感受。跟着作者的笔墨,我们能领略得到客家人那种浓浓的生活气息。
比如第一篇文章的开头写道:“从湖坑到南溪参观土楼长城,有两条路,一条是窄小的旧路,一条是新铺的水泥路。在新路与旧路的中间,一条宽阔的溪流蜿蜒穿过几个村庄欢奔而去。公路与溪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川’字。石扁头就位于‘川’字的胸腹处,是南江村的村头。”几句朴素无华的文字,就把一幅画——确切地说,是一幅视频截图,呈现在读者面前。画面由远而近,准确地告诉人们石扁头的地理位置。这种由远及近的写作方法并不陌生,但他用得恰到好处。
文中这样精彩的描写有多处:“夜幕降临以后,石扁头一片喧闹,千万只萤火虫挑着闪闪发光的灯笼在空中飞舞,引来许多捕捉它们的小孩,在耀南楼门外的水田里,大人们握着松光火把在扎泥鳅,旁边跟着几个童子在瞧热闹;这时,石拱桥下也不寂寞,远远近近都有人影晃动,他们都是去钓夜鲢的。黑夜,使石扁头像一个蒙着面纱的贵妇,神秘动人。”这样描写,有声音,有图像,有场面,还有夜的色彩。我仿佛听到了客家人喧闹的语音,看到了繁忙的夜景;还有:“清凉的晨风中,飘来农人催牛的吆喝声,膘壮的水牛睁着惺忪的眼睛,迈开懒散的步子,咕咚咕咚地踩过屋桥,声音别样动听。”
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每一篇文章看似互不关联,但又是紧密联系的。他用“纵”和“横”的方式,把内涵丰厚的土楼介绍给大家。在“纵”线上,他选取了土楼的某个点来叙述,如《又忆老窗》中的老窗,他写道:“我的童年是在石扁头度过的,那里的土楼有井有狗有嬉闹,许多东西都成为我永久的记忆,其中包括曾经十分亲近的老窗。”作者写夏天在老窗下,父亲为母亲扇扇子:“古旧的扇子扇来了一阵阵凉风,也扇给了父亲对母亲满满的爱。”而抒情主人公“我”,“正是沐浴在父亲的扇风中长大,每回父亲扇扇子,都极其用力,在噼噼啪啪的扇子的起落中,我们几个孩子享受到了父亲无私馈赠的清凉,做了一个又一个香甜的美梦。父亲疲惫而高大的身影,不知不觉定格在了老窗上。”还有《水缸》中的水缸,作者每次回到土楼,“朦胧中,我依稀想起了与水缸亲密接触的一些陈黄旧事。”“在土楼一带,水缸虽然是村民家中的一件普通器物,但它和锅头一样,在客家村民的心目中已经超越了现实意义,象征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寄托着一种感情、尊严。”这些对土楼的局部描写,融合在他所选取的童年片段的记忆中,无论是情还是景都是当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平凡的文字,包含着他对故乡深厚的感情。
在《大班戏》里,他道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其实戏也有戏的特色,戏犹如人生,有两个美的极致,一是喜悦,一是悲凉。常常是悲凉被藏的好远好远,人们最终见到的是喜悦,而我看戏,偏偏只看到喜悦后的悲凉,故而总有一种敬畏感。”从文字隐含的深意中,我读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切思考,并从这一简单而朴实的哲学命题中,体悟到了一个散文作者深邃的思想境界。
再说“横”线的使用,在叙事写景中,他用时间跨度来介绍土楼。他写土楼的不同的季节,写土楼的“现在”和“将来”。在《土楼秋意》中,他用一句话点出秋天:“不觉间,又是一年秋来临。”多么简洁的开头啊,清丽,秀气,把读者的思绪一下子引入到秋天当中来。在文中他还娓娓道来:“细细的叶脉干涩地暴出筋骨,没有了葱茏的生机。竹叶斑驳满地,与湿湿的泥土和其它杂叶混在一起,显得很是悲壮。”作者描写季节的景物,不仅能很好地进行脉络梳理,而且还将动的物体映衬在静的背景下,因而呈现出一种唯美的画面。
有时候,他又把视角拉得很远,以全局的视角切入,充分把握事物的宏观整体,这表现在《怀望土楼长城》《老家新颜》《再会承启楼》等篇章中。譬如,“怀望南溪,让我亲切感受到了岁月流转的力量,它改变了土楼长城的容颜,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南溪土楼的酣梦,注定会被一拨又一拨的游人那轻快的脚步惊醒。”
值得再提的是,江文明的散文喜欢选取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组镜头来做文章。他在笔墨间用心打磨,把文字色彩镶嵌在文章中,为读者呈现一幅幅优美的图案。通观全书,他的文章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娓娓道来的讲述,读他的散文犹如踏着青草,沐浴在春暖花开的阳光之中。
作为作者情感的载体,《石扁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除收集了和土楼有关的一些篇章之外,还收录了作者大量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深入思考的文章,比如《羊角花》《事情有时很简单》之类的,还有一些近几年来他外出旅游的写景散文。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文章,在他的笔下,都写得隽永灵动,流露出一种自然贴切的美。透过文章,我看到了客家人那种恬静平和的乡村生活情景,更领略了客家人那种古老的文化内涵和古朴的客家文化,也看到了客家人由原来封闭的生活逐渐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作家生活经历和情感的升华。从《石扁头》中不难看出江文明是如何从一件普通的生活琐事中提炼出文学作品,然后写出内蕴,写出感情,写出精彩的。这对于一个喜欢写作又苦于无题材可写的写手来说,无异于有积极的启发作用。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代客家人的勤劳智慧成就了福建土楼这一建筑奇葩,如今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又涌现出江文明这样的散文家,不能不说是一种机缘和巧合。无须讳言,《石扁头》不愧是一本非常有地域特色的精美散文集。 (201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