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石林风景区
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国家5A级景区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Kunming City,Stone Forest Scenic),又称为云南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石林喀斯特地貌面积达1100多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350平方公里,为国家级5A级景区。
命名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在晚古生代沉积了上千米的石灰岩、白云岩,经受后期地壳运动的抬升作用成为陆地,多期次遭受地下水、地表水沿岩石裂隙进行溶蚀,最后形成了组合类型多样的石林地貌景观。在保护区内,低矮的石牙与高大的石柱成簇成片广布于山岭、沟谷、洼地等各种地形,并且与喀斯特洞穴、湖泊、瀑布等相共生,组成一幅喀斯特地貌全景图。连片出现的高达20米~50米的石柱群,远望如树林,人们望物生意称之为“石林”,石林术语即源于此地。
历史沿革
形成过程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的石林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2.7亿年前的早二叠世,石林地区为海洋环境,海底沉积形成了数百米厚的石灰岩,2亿6千万年前,地壳运动使石林地区抬升成为陆地,石灰岩受到挤压,产生破裂。石林地区处于湿热古海岸边缘,溶蚀形成了最早期的石林。2亿5千万年前,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将早期石林覆盖于火山岩(玄武岩)之下。漫长的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石林地区一直处于剥蚀夷平状态。经过近2亿年的覆盖,至6千5百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火山岩大部被剥蚀,早期石林再次露出地表。约6千万年前的早喜马拉雅运动,使石林地区掀斜抬升,转为内陆山间湖泊环境——路南古湖,部分石林再次被湖泊沉积物覆盖。晚第三纪以来,石林地区继续抬升,向现代高原河谷环境演进。在持续的阶段性抬升过程和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下,石林地貌也处在继承、更替和叠置的演变中,老的石林逐渐消失,新的石林不断形成。2千万年来,古湖泊消失,石林地区逐渐向高原盆地演化,同时发育了最新一期的石林。
建设历程
明朝万历年间,邑人建寺于石门(今乃古石林)旁石峰上,寺名为“石峰寺”。中华民国20年(1931年),呈(贡)罗(平)公路小箐段至石林支线列入公路建设计划,由路南县征调民工修建。5月,在李子箐石林约高30米的石峰顶上,首次建盖“望峰亭”。民国28年(1939年) 路南县政府制定、颁布《保护石林风景名胜办法》,首次用行政法规进行石林景观的保护。民国31年(1942年) 路南县成立“石林公园建设委员会”。同年,路南县石林公园建设委员会拟定出《石林公园初步建设规划》。
1978年4月1日,石林景区的第一张门票卖出,个体经济进入景区旅游服务行业。1980年8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石林风景区管理权交路南县政府,成立“路南县石林管理处“,同时成立“石林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与管理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1982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石林风景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83年12月,成立路南彝族自治县园林局,办公地点设在石林,与石林管理处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1985年,路南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分别牵头组成乃古石林、芝云洞、大叠水3个开发领导小组,多方筹集资金开发建设,至1986年元旦全部建成对外开放。1988年,云南省旅游局投资建设李子答石林小石林景区夜景工程,首次对游客展示“夜石林”风貌。
2007年6月27日,在新西兰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联合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石林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省会昆明78公里,地处东经103°11′至103°29′、北纬24°40′至24°56′。石林风景名胜区面积35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石林风景名胜区地处云南高原之滇东喀斯特南部,高原起伏和缓,切割轻微,海拔在1700米至1950米之间,个别山脉、山峰海拔超过2200米。大石林区海拔约在1750米;乃古石林区海拔在1820米左右。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高西低。石林地区主体位于九蟠山和大佛山之间的喀斯特区。喀斯特地貌是350平方干米的石林风景名胜区最典型的地貌类型,其中包含种类多样、形态各异的喀斯特景观,地表喀斯特主要有石林、溶丘洼地、石芽原野、岩溶夷平面、峰丛洼地、溶蚀湖、岩溶泉、天生桥、溶蚀盆地等。地下喀斯特主要有溶洞与洞穴沉积物、地下暗河、伏流系统等。
其中石林是区内最主要、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内石林广泛分布于山顶、山脊、山坡、洼地等各种地形中,由于受地层和构造的控制、石林呈近南北向带状展布,成片集中的石林总面积约为45平方千米,其余为簇状散布。
地质
昆明石林风景区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南缘,滇东台褶带西南偶,曲靖台褶束——牛头山隆起的西南端,夹持于师宗—弥勒断裂与小江断裂之间。东侧为华南褶皱系之滇东南褶皱带,西侧为川滇台背斜,构造变形以脆性变形为主,褶皱次之。构造线主要为南北向及北东——南西向。晋宁运动地槽全面褶皱回返形成地台后,区域内构造格局雏形基本形成。经加里东、华力西、阿尔卑斯各构造旋回中多期次、继承性地构造运动作用,至喜马拉雅运动后完全奠定了区内基本构造轮廓。根据区内构造运动、构造变形、沉积建造等方面的特征,区内可划分为4个构造旋回及构造层,6个构造亚层。区域内这周由老至新,由繁致简,由紧密到开阔。总体而言,区内褶皱不发育,并多为开阔短轴褶皱。区内断裂发育,尤以西部加里东构造层、东部及南东部华力西构造层第一亚层中断裂最为突出。
昆明石林风景区从老至新出露的地层有前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奥陶系、中生界在本区缺失。出露地层中,以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最广,占图区面积60%以上,是石林地区分布的主要地层。
前震旦系主要分布于平地山—茂舍祖一带,出露面积42.49平方千米,属河湖相—浅海相沉积的长石石英砂岩、绢云板岩等碎屑岩。震旦系主要分布于大林口铺—天生关一线以东及北部地区。走向北北东或北东,出露面积27.30平方千米,有冰湖相的砾石、页岩和粉砂岩等。寒武系主要分布于山神庙峰和北西部架格——秦家寨一带。地层走向北北东或北东,出露面积51平方千米,有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石英杂砂岩等。志留系分布于架格——大岁不步一线以西。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出露面积21.2平方千米,主要出露角砾状白云岩,砾屑白云岩等。泥盆系分布于豆黑村——祖莫一线以东及大老挖、月湖一带。走向北东——南西,出露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出露地层为中泥盆统曲靖组。
石炭系主要呈近南北向分布于小林口铺、天生关、小村、长湖一带,出露面积139.2平方千米,主要为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炭质页岩等。二叠系呈近南北向集中分布于和摩村、清水塘、豆黑村一带广大地区,出落面积 254平方千米,主要为黄褐色、红褐色富铝硅铁质风化壳。第三系主要分布于路南、板桥及北西部小密枝村、小河村、爱买龙村一带,面积约为162平方千米;走向近南北向,倾向西,出露厚度194.4米~718.2米,为半坚硬的紫红色、棕红色粉砂岩、泥岩、砂岩、泥灰岩等。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巴江两岸或低注地带。总面积54.8平方千米,由冲积、洪冲积、残积、残坡积、湖积的砂质粘土、粘土等组成。
气候
石林风景名胜区气候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干湿分明的特点。夏秋半年为雨季,冬春半年为旱季。境内海拔1600米~1800米的坝区、缓丘区,年均温14.8~15.9℃,相当于北亚热带气候;海拔在1800米~2150米的山区、半山区,年均温在12.8~14.7℃;相当于温带气候;海拔在2150米以上的老圭山主峰,年均温低于12.7℃,相当于中温带气候。每年3月是太阳辐射最大值月,月平均14.17千卡/平方厘米,最小值月是11月,月平均8.27千卡/平方厘米,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18小时。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次主导风向为南风,平均风速为3.13米/秒。地区内降水不均,年降水量在800毫米~850毫米之间,往东山或西山方向,降水量增加。
水文
石林地区主要河流是巴江,大可河为其下游支流。南盘江、普拉河是石林地区边缘河流。石林地区还有长潮、月湖、圆湖等80多个天然湖泊;有黑龙潭、白龙谭、疯龙潭等大小龙谭、泉点50多个,已探明的地下暗河9条;团结水库、黑龙谭水库等大小水库80多座,共他坝塘近百个。
巴江源于山神庙峰,大致呈北东—南西向贯穿石林地区,沿途纳石林地区的各地表、地下水。东山与西山岭脊线分别为巴江流域的自然分界,在与宜良县交界的山地处汇入南盘江,两江交汇处因一断层而形成著名的瀑布—大叠水。巴江在石林地区流程48千米,径流面积705.6平方千米,年产水量6.46亿立方米。
根据含水介质系统的性质、特征,水文地质建造特征,水动力动态特征,地形地貌特征及埋藏条件等因素,石林地区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孔隙地下水系统、基岩裂隙地下水系统、基岩溶隙—管道地下水系统。石林地区地下水系统暗河管道系统较为发育,有较多溶蚀洼地、暗河天窗、落水洞等,地下暗河及伏流落差30米~90米,枯、雨两季流量变化30倍~45倍,水位变幅5米~19米。
生物多样性
在石林风景名胜区,有蕨类植物21科41属87种,种子植物有51科574属990种。其中被列人《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5种,列人《云南省保护植物名录》的18种,石林区特有植物种类31种,表现为土壤、石山和湖泊三种自然植被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植物多样性,顶极植被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亚热带喀斯特高原湖泊区,具有代表性的种植作物包括红花大金元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红椿、云南樟木、三尖杉、榉木、厚朴、杜仲、扇蕨等;省二级保护植物有:小果南烛,裂果漆;省保护植物有:滇香木、荼条木、十大功劳、刺黄莲等。
石林风景名胜区有脊椎动物185种,兽类42种,鸟类87种,爬行类32种,两栖类12种,鱼类12种,其中属二级保护动物的兽类7种,鸟类8种。石林地区还是IUCN1988年公布的世界濒危物种——白腹锦鸡的主要产区之一。地区内主要野生动物有穿山甲、果子狸、麂子、鹰、八哥、山鸡、画眉、啄木鸟、白腹锦鸡、喜鹊、野兔、九节灵、松鼠、蜍及青竹标、绿蛇、蜥蜴等。
方位布局
石林喀斯特地貌面积达1100多平方公里,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区面积350平方公里,主要景区有石林风景区、乃古石林风景区、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其中,石林风景区为核心景区,由大石林、小石林、万年灵芝、李子园箐、步哨山五个片区组成。乃古石林风景区,位于大小石林景区以北8公里处,景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景区内景观由石林景观、白云湖、石峰山、幽谷仙瀑组成。长湖风景区位于大小石林景区25公里处的长湖镇维则村,面积3.94平方公里,景点主要有独石山、大尖山、二尖山、三尖山、磨盘山、蓬莱岛、圆湖等。大叠水景区在石林县县城西南面,具有大叠水、小叠水、仙人洞、白鸽园、半瀑园、清水河等众多景点。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石林县境内,山峰海拔2601米,南北长14千米,宽10千米,总面积3206公顷。
重要景点
石林风景区
石林风景区为纯灰岩剑状喀斯特的典型集中区,岩石主体是呈浅灰色的纯灰岩及茅口组白云质灰岩,大石林、小石林、步哨山、李子园箐和万年灵芝五个片区内分布着剑状、柱状、塔状、蘑菇状、平衡状及不规则状的各种石峰。
大石林石林县城北面10千米处。整个景区由密集的石峰组成,犹如一片石盆地。这里的石林直立突兀,线条顺畅,并呈淡淡的青灰色,最高大的独立岩柱高度超过40米。其中有“莲花峰”“剑峰池”“千钧一发”“极狭通人”等典型景点,最著名的当数龙云题词“石林”之处的“石林胜境”。石林胜境为石林风景区代表性景点,是通向石林迷宫四方的必由之地,由望峰亭、石林崖刻、草坪、绿树组成。望峰亭下有一片被石峰包围着的开阔平坦地,右侧石峰前有一块高约1米的平地,上面芳草如茵。石峰千姿百态,有许多题词石刻。“石林”二字是1931年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巡视时所题,周钟岳书写。
小石林位于大石林东北部,石林县城北面10千米处。是撒尼女神阿诗玛石所在的地方。小石林疏朗、清雅、秀美,宽厚墩实的石壁像屏风一样,将小石林分割成若干园林。在小石林中,疏朗秀美的石峰中静静伫立着美丽妩媚的阿诗玛,野性的石林不断变化,锋利的岩石与浓密的绿色相依,精美细腻。在小石林中,阿诗玛市玉鸟池畔的一座独立石峰,它侧视宛若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似阿诗玛的化身。阿诗玛是撒尼人神话传说中不畏权贵、不贪钱财、历尽磨难、执著追求真挚爱情的少女。唐僧西行位于小石林后门人口处,步哨山脚,一石峰高约3米,石峰犹如一位高僧,那端庄的僧帽,合掌打坐的神态,酷似唐僧。
步哨山位于大石林之东,小石林之南,以景区环林东路为界,呈南北向带状展布,地貌上属大石林溶蚀洼地东部斜坡平台。因清末石林彝民义军首领赵发曾在此山驻防,设步哨巡山而得名。山顶海拔1796.7米,高出大石林望峰亭近50米,为石林景区海拔最高处。登山远望,林海松涛,柱石参差;漫步山间,石林卓越,剑峰罗列。区内多柱状石林,有“步哨五石门”“步哨松涛”等独特景观。景点中有巨型腹足类化石、珊瑚化石等海洋生物化石,记录着2.7亿年前石林地区生机勃发的海底世界。
李子园箐又名李子箐,位于大石林之南,以景区环林南路为分隔。片区呈东西向长方形,为典型的石林洼地。洼地中心剑状峰林,外围孤立石柱、石芽原野,边缘出露2.5亿年前的玄武岩及5千万年前的红色碎屑沉积岩,展示石林发育演变过程中多次被掩埋又出露的过程。李子园箐方圆数十里的荒山野丘上,布满了奇柱异石,有聚有散,有起有伏,保持着自然的风貌。在环林路东南约300米处的丛林石壁上,有一片古崖画,画着奔放粗犷的人、兽、物、星月等图像。
万年灵芝紧邻李子园箐的比目潭旁,高大的灰色蘑菇状和塔状石峰连片分布,蔚为壮观,石山顶上有一座高约15米的石峰,上大下小,犹如一朵巨大的灵芝,因而得名。夕阳西下,立于灵芝山顶,有“一揽众山小”的惬意之感。
奇风洞位于李子箐石林东北8公里处,在一座状如火炬的石峰下,是一个长30厘米、宽6厘米的不显眼的小裂缝。它是一个会“呼吸”的山洞,较为奇特。洞中不大,直径约1米,每到雨季,洞内便会发出像老牛喘气一般的声音。每年的8月至11月,大地吸足雨水后,这里会吹出呼啸的冷风,杂草灰尘飞扬飘舞,虽然能听见流水声,却不见一滴水。平静几分钟后吸风,把花草等吸到洞口。一呼一吸周而复始,形成会呼吸的地质奇观。
石林芝云洞在大小石林西北6公里,安石公路东侧的一座石灰岩大石山中。洞长400为,宽3至15米,高5至30米,呈“丫”形,两段洞由一低矮狭窄的洞门连为一体。洞内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溶洞景观。形态多样,异彩纷呈。明以后称“仙迹胜景”,以“石硐仙踪”之名号独居石林八景之首。
长湖景区
长湖景区位于大小石林景区25公里处的长湖镇维则村,座落在海拔1907米的群山环抱之中。湖平面形状如身材修长的少女,是民间传说中阿诗玛的故乡,因湖体掩藏在青山翠岗之中,以往游人足迹罕至,故又被人们称为“藏湖”。景点主要有独石山、大尖山、二尖山、三尖山、磨盘山、蓬莱岛、圆湖等,面积3.94平方公里。长湖是溶岩湖,湖水由地下水供给,周长5千米,宽300米,平均深度24米,水质清澈,无污染。四面青山环抱,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湖中有小岛,湖岸是以云南松为主的森林,地势平缓,周边有众多小湖,空气清新洁净,环境清净幽美。
乃古石林景区
乃古石林景区,位于大小石林景区以北8公里处,距石林县城17公里。清康熙《陆良州志》记载“石门峰,沿西四十里地名石门哨。”该地区因俯视时象一片苍翠的松林而得名“黑松岩”,又因“黑”在当地彝语中称“乃古”,所以又叫乃古石林。乃古石林景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与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比邻,乃古石林的的石头,大多呈城堡状、塔状、蘑菇状,除与大小石林景区相似的刃脊状与剑状石柱外,还有很多的尖顶状石柱。在上端它们彼此分离,根基部却都连在一起,组成石墙、石城和石阵。其石峰呈黑色,与石林景区的石头的青灰色截然不同,该景区比石林景区广阔,具有荒凉、粗犷、古拙之美,入口处的白云湖,水平似镜,水清鱼肥。
大叠水景区
映出彩虹。
圭山国家森林公园
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石林县境内,因雄奇险秀的山峦形若大海龟隆起的背部而得名“老龟山”,后改译音为“老圭山”,圭山东北部地势平缓,西南两面山体陡峻、峭壁嶙刚、森林险峰融为一体,山体浑圆高耸入云,山峰海拔2601米,南北长14千米,宽10千米,总面积3206公顷,系云岭山脉余脉。圭山地区广泛分布着古代可溶性碳酸盐沉积岩、石灰岩发育形成的典型的岩溶地貌。奇峰、溶洞、落水漏斗遍布的地貌景观为其所特有。彩云壁、摩天岩在林海中时隐时现。圭山森林覆盖达80%,分布着多样的森林植被,入春和盛夏时节,三叶草、彩叶草、滇紫草、石槲、龙胆草等野花争相开放,圭山森林生态环境良好,主要野生动物有穿山甲、果子狸、麂子等。
文化活动
密枝节
密枝节因参与者为男性,女性不参加,被称为世界上唯一的男人节。节期为每年农历十一月鼠日到马日,共7天。每个撒尼村寨,都有一片密枝林,是寨子的“神林”,禁止砍伐和捕猎。密枝节祭祀活动在密枝林中举行。鼠日黎明时分,全体神职人员进入密枝林。密枝神为密枝林中的一棵百年大树。祭祀时由主持人主持,杀纯白绵羊祭祀密枝神,毕摩念经,祈求全村人畜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野餐的菜由神职人员做,多为羊肉、芋头等,在密枝林里,人们可以把所有的不满发泄出来,甚至可以当面骂人,被骂的人只能笑脸相迎、以酒相敬。
火把节
石林火把节历史悠久,形式隆重,至今已传承了二千多年。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以摔跤、斗牛、歌舞等形式表达喜悦、欢庆丰收、共祈平安,被誉为“东方狂欢节”。每年火把节,石林都要举行民间传统送旧火、取火仪式。当地人认为“火源于天”,因此在取火环节,毕摩会虔诚跪拜巍巍老圭山,用火镰敲擦燧石,以“击石取火”的古老方式采集圣洁火种,点燃象征丰收与希望的火把,祝福彝乡人民健康平安。夜幕降临后,篝火燃起,身着盛装的彝族人民,伴随着大三弦的乐声,载歌载舞。
地方特产
石林汤锅
石林汤锅是石林彝族传统节庆、节日庆典、祈福祭祀、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美味佳肴。牛肉汤锅以本地土黄牛为主材;羊肉汤锅以圭山黑山羊为主材。宰杀后,用柴火大铁锅熬煮,做成牛(羊)肉汤锅,用芫荽、薄荷、葱、姜、蒜、火烧辣子及盐巴等调料做蘸水,色香味美。 彝族人认为,只要吃了火把节的汤锅牛肉,身体健壮,一年精神抖擞,百病消除。
乳饼
乳饼是石林的特产之一,把新鲜的羊奶煮沸后,加入适量酸水,使其凝固,然后压制成块,晾干后即成乳饼(属奶酪的一种)。乳饼的吃法很多,可蒸、煮、煎、炸、烩,亦可生吃,还可以做成火腿夹清蒸乳饼,青豆烩乳饼等菜肴。许多山区的石林撒尼人都会在春节自己制作乳饼作为节庆佳肴。石林乳饼采用纯鲜山羊奶精制而成,口味纯正、香味浓烈,内含多种矿物质、氨基酸、乳酸和酶,是营养丰富的食补佳品,煎、炸、蒸、煮皆宜,水煎乳饼、火夹乳饼(火腿片夹乳饼片蒸制)都是石林传统名菜。
石林卤腐
石林卤腐以豆腐为原料,用食盐、辣椒面、八角面、花椒面等配方,经传统工艺腌制而成。石林卤腐,形状整齐,色泽红艳,内里金黄,细腻醇厚,鲜香可口,其主要品种有酒卤腐、油卤腐、鸡纵卤腐、干巴菌卤腐等,各具特色。
其他看点
中国石林喀斯特地质博物馆
中国石林喀斯特地质博物馆坐落在石林风景名胜区门口,由石林石得利地质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于2010年9月动工,2012年春节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全馆共分为“七区一城两馆一楼”十一个部分,分两期建成。一期项目包括三大主体展馆,分为七大主题展区,包括喀斯特演化及洞穴石专题展区、地球生物发展史专题展区、地壳物质组成及资源专题展区等。二期项目包括石文化商贸城、综合馆、科教馆。收藏与展示的藏品、展品达近万件,其中国宝级展品上百件。此外,博物馆曾获得2013及2014年度“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开发与保护
开发
石林风景区建设最早始于明朝万历年间知州汪良开发芝云洞。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知州汪良在一次捕寇途中发现芝云洞,见其景致极佳,命李春奇负责修筑游路供人观赏,并撰文勒碑纪胜。自此以后至民国初期,石林景区均无任何建设。直至1931年春,龙云游石林以后,才陆续有所规划和建设。抗战时期,内地机关学校迁到西南,路南一时成为旅游热区,引起路南地方政府和士绅的重视。1942年,路南县先后成立了石林、黑龙潭两个公园建设委员会,致力于县内风景资源的开发。到1949年,石林公园仅修凿了部分游路,刊刻了题词,修建了“石林精舍”房屋数间,筑起了几个亭子,划定了石林公园范围,修通了简易公路,种了少量花木。1950年至1980年间,由于资金有限,仅在大小石林景区进行了一些基本建设。
1982年,石林风景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后,建设速度不断加快。1985年组成乃古石林、芝云洞、大叠水3个开发领导小组,筹集资金进行开发建设,至1986年元旦全部建成开放,使石林风景名胜区开放的景区由1个增加到4个。1988年,天生桥村民又集资25万元开发白龙洞。11月建成开放。
1997年7月在“石林旅游规划工作会议”现场办公会上,云南省政府确定石林夜景为云南省重点旅游建设项目。1999年1月,该项目开始破土动工,由云旅集图投资8000万元,并聘请英国国际激光创造有限公司、LCI公司负责整个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全套设备系国外进口。石林夜景主要通过灯具置照、电声音乐、水幕影视等一系列高科技光、声、影手段,将石林奇、秀、秘的自然奇观及撒尼歌舞,阿诗玛传说融会一体。
石林风景名胜区从2011年开始启动建园八十年来规模最大的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先后实施了重大的改造提升项目,对核心景区进行改造,投入3.9亿元将石林景区五棵树村整体搬迁,2011年7月以来,石林实施景区大门外移、排水设施改造,建设占地355平方米的次游客中心,配套景前区休闲公园、游客集散广场。2012年4月,全国景区中首个雷电灾害防御体系也在石林景区建成投入使用。
保护
民国时期,由于砍伐树木、采伐景石的现象增多,政界人士对石林价值的确认,民国28年(1939年),路南县制定颁布了《保护石林名胜办法》,首次用行政法规进行石林景观的保护。
从1952年开始,路南县人民政府在石林设置管理机构,采取各种措施对石林的木石、水源、动物等进行保护,同时设园林建设机构进行绿化、美化。1985年国务院颁发《国家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后,石林风景区的保护才有法可依。同时,风景区管理机关增设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强化了对风景区的保护。1987年1月,国家建设部批准《路南石林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后,有关部门为保证此规划的实施,提出制定石林风景区保护条例的立法构想。1988年6月,推出《路南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这一地方性风景资源保护的法律文件。
2008年,景区正式实施《昆明市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并将景区350平方公里保护区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2011年7月以来,石林投入了9500余万元,完成石林景区改造和生态恢复工程。
2023年,石林景区完成林草生态建设任务33045亩,其中包括中央财政造林补贴人工造林5000亩、国家级森林抚育5000亩、草原改良3000亩等。景区借助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无人机等实时数据,构建全覆盖的林草资源常态化监管体系,,并持续打击涉林草违法犯罪行为。建成林草湿综合监测图斑256个,面积1561.3914公顷。
相关文化
民族文化
彝族也是石林最早的土著居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早在旧石器时代,其先民就在巴江两岸生息繁衍,随着明代土司制度的崩溃和外来移民的增多,彝族与外来民族的同化和融合日益加强,到清代形成了撒尼、黑彝、白彝、彝亲、阿细、阿彝子等彝族支系。石林地区主要是彝族分支—撒尼人的聚居地,其流传着彝族长诗《阿诗玛》,撒尼人无论男女皆能歌善舞,擅长纺纱、织布和刺绣。撒尼族姑娘的装束与一般彝族有较大差异,她们头戴彩色圆花帽,腰绑小围裙,穿长裤,衣着异常艳丽,在石林风景区到处可见他们的身影。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的火把节,附近的彝族都汇聚到石林来举行盛大的欢庆活动,有斗牛和摔跤等比赛,晚上还有火把大会,以此展现彝族风情。
阿诗玛文化
世代居住在石林地区的彝族撒尼人,形成了以“阿诗玛”为代表的民族文化。《阿诗玛》是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的叙事长诗。它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从前在阿着底,有一个美丽的姑娘阿诗玛,与阿黑哥相爱,不料,有钱有势的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看上了阿诗玛,被阿诗玛拒绝后,愤怒的热布巴拉抢去了阿诗玛,阿黑哥赶来相救,阿诗玛却被洪水冲走,变成石峰,留在了石林。这一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阿诗玛》的原形态是用撒尼彝语创作的,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聚居区,以五言句传唱,其中使用了伏笔、夸张、讽刺等手法和谐音、顶针、拈连、比喻等技巧,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其作为叙事诗可讲述也可传唱,唱调有“喜调”“老人调”“悲调”等,可在婚嫁、祭祀、葬仪等多种不同场合中传唱、讲述。《阿诗玛》自20世纪50年代初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汉文整理本以来,被翻译成英、法、德、西班牙、俄、日、韩等多种语言在海外流传,在国内,《阿诗玛》被改编成电影及京剧、滇剧、歌剧、舞剧、撒尼剧等在各地上演。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于1982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届国际音乐最佳舞蹈片奖。
文学创作
有关石林风景区的诗作,有史记载的当以明代万历年间始。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二月九日,路南知州汪良为新开辟的芝云洞景观立碑并作诗刻于碑上。诗云百尺崖头吐石芝,洞门云护几多时;从来不许尘埃人,六月霜寒日到迟。顺治十七年(1660年)中举的邑人徐炜麒游石林而作《石林歌》;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任路南知州的奉天广宁人金廷献游芝云洞,作《石硐仙踪》;民国20年(1931年)春,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游李子箐石林题“石林”二字后,石林名声大振,省内一些达官贵人、附庸风雅者游石林,留下诗作;20世纪50至90年代,石林游客逐渐增多,其中不乏国内外围家元首和国内知名的作家、诗人,他们被石林美景所感触,曾即兴赋诗。这些诗作后被王富晶、黄建明收集编录于《石林诗选》,其中较有名的作者有朱自清、王力、赵朴初、吴晗、贺敬之、高士其、流沙河等人的诗作。
影视作品
石林风景区与影视媒体合作拍摄和自己独立拍摄的专题片、音乐风光片、MTV、电视散文片,连续剧、广告片、新闻纪录片等有30多部,其中主要有《撒尼人的歌》《诗画石林》《石林是我家》《世纪之旅一一石林》《石林,阿诗玛》《长湖短梦》《石林印象》《大叠水瀑布》《云南石林》《石林火把节》《乃古石林》《火把节的火把》等。
重要事件
重大事件
 2004年10月,一辆载有20多名北京游客的大客车在进入云南石林景区时突然翻下桥去,车祸共造成4名妇女1名男子共5人死亡,其中重伤1人,轻伤20人,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组织抢救,把所有伤员都运送至石林县人民医院治疗。
2010年7月13日,石林景区野外南天门景点附近因雷击导致2名游客当场死亡,4名游客受伤。事件发生后,石林县和石林景区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开展救援工作。4名伤者无生命危险,从石林县人民医院转院至昆明市延安医院进行救治,该次事故为由于局地强对流性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意外发生后,两名死者家属向法院起诉要求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赔偿130余万元。2011年10月20日,昆明中院对此案进行二审宣判,驳回死者家属的上诉,维持“补偿两死者家属经济损失共计17万余元”的一审判决。
获得荣誉
价值意义
科研价值
石林风景区具有科研价值,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原住建部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石林申遗专家组组长梁永宁的科研团队曾对石林进行了多年研究,开办学术研讨会,发表多篇文章、专著,与世界其他著名的石林地貌进行对比。云南石林是在同类地貌里的演化历史是最长的,经过2亿多年演化、4个大的阶段,才得以形成;形成过程是最复杂的,经历从海洋到陆地、从低地到高原,几千万年的地质演化过程;形态也是最丰富的,有柱状的、针状的、蘑菇状的,也可以是其他任何拟人状物的形态,云南石林是地球上少有的、独特珍贵的一种地貌类型。
旅游信息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3:14
目录
概述
命名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