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步村
浙江余姚市三七市镇下辖村
三七市镇石步村位于61省道以北,北靠杜湖岭与慈溪接壤。四级公路——三皇线贯穿全村。全村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914亩,耕地面积1886亩,常住人口2956人。村落内分布有文物保护点安乐堂及叶家大屋、三进堂等众多古代民居建筑,其溪坑、道路等仍基本保持着原有风貌和格局,具有清代浙东山野村落的典型特色。此外,古村落内还有北宋时期的石步窑址。
经济建设
2004年全村经济总量为1.56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56元。自2004年以来,该村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村庄建设,到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54.5万元,共建成道路14.5公里,安装路灯270盏,绿化道路2100米,建成农民休闲长廊一条,建造无公害厕所12只。
自然资源
石步村不仅山多而且水也多,三七市镇最大的水库——大池墩水库就在该村,使该村成为了全镇饮用水源地,另有山塘水库12座,大溪一条。
乡村特色
杨梅是石步村的一大特色,椐《中国植物志》记载,杨梅中的珍品——荸荠种杨梅源于石步村张湖溪。
2004年全村杨梅种植面积已达1500亩,年产杨梅456吨。以杨梅观光、采摘为主要内容的杨梅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四海宾朋来到石步村观光旅游。在池墩水库周围的依山傍水处,一个以杨梅为载体的集休闲、娱乐、会议、餐饮与一体的中华杨梅之乡文化旅游项目正在紧张实施中。
古代传说
在石步村前有条大溪坑,就叫石步溪,溪上有数座单孔石拱小桥,分别称锁澜桥、聚奎桥和永乐桥,如今村口的锁澜桥已浇上水泥,可长驱直入。至于村落究竟形成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倒是有一个传说颇富有戏剧性,传说如下:很久以前,一位叶姓老太带着她的两个儿子从河南逃难而来,乍见这地方风景如此之好,便不想再走,于是就住了下来。叶老太会纺纱,平时就靠它为生。有一年的某大热天,一个和尚路过她家门口想讨杯水喝。老太就给他倒了杯冷水,并往杯里撒了些许秕子(一说砻糠),和尚虽喝着水但不太高兴。这时叶老太解释说:放点秕子是为了让你喝慢点。你现在人这么热,冷水一下子进去是要丧身的。这让和尚很受感动,于是问她:你家为何住此偏僻之地?你们家境可好?老太回答:大儿在慈溪观海卫已自立门户,现与小儿相依为命。那和尚又问:你是要丁还是要财?老太说:当然要丁,先有丁后有财嘛。和尚笑而不答,飘然远去。说也奇怪,从此以后,叶氏一脉便在此繁衍开来,且日渐人丁兴旺。 多少年来,石步村的居民一直以叶姓为主,仿佛是在印证以上传说。在来之前,记者查光绪《慈溪县志》获知:“石步在慈溪县西一舍而遥,倚山傍河,皆叶氏居之。叶南阳望也,盖汉以后徙括苍,宋庆历间有名世儒者乃徙慈溪。”如今,老石步村尚有四百五十多户人家,一千四百多人。有一叫叶长根的八旬老翁告诉过记者:离村不远有座小山叫石尕山,清光绪年间有一悟道人过此,曾刻下“石步山”三字,至今犹在。因时间紧迫,记者没有亲往。早先,石步大溪坑上只见流水不见小桥,却有十六块高出水面的石头整齐排列,供过往行人渡溪之用。据说石步之名由此而来。“石步村、石步村,就是石头步台阶啦。”丁站长带着浓浓乡音向我介绍说。
安雅堂
进得村里,一位叫叶果孟的老会计,又为记者的采访作了全程陪同。春日融融,暖意盈怀,走在这溪水潺缓、香椿流芳的村道上,抬眼即见摇曳着小草的粉墙黛瓦、石窗门楼,不由得让人思古之情油然升起。狭长而弯曲的小弄两边,房舍俨然;随时随地会窜出三两只“黄更”(狗),也不时可闻鸡啼之声;阳光照耀下的木门口,端坐着满是皱纹的老人。那情景,俨然如一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乡村图。 在一挂有“安乐堂”文保标志牌的门头前,记者停住了脚步。会计老叶如数家珍地指这指那向记者介绍着。他说,安乐堂其实叫安雅堂。清道光年间,安雅堂的最初的主人叫叶维藩,也叫叶志怀,一度是治黄工程的高官,为丙午科举人,其人一向乐善好施,建了规模很大的上义庄和仓屋。安雅堂的房屋均为两层楼房,分前后两进、上下书房;上书房与堂屋相连,下书房则隔着一条走路,刚入村最先看到那道古墙便是。关于叶维藩,记者在其后对叶长根老人的采访中得知,他的后代中有个叫叶经伯的,为石步最后一个举人。叶经伯有五个儿子,分别叫封元、颐元、济元、谦元和咸元。谦元、炎元两兄弟早年参加三五支队,谦元在新四军北撤时牺牲于海上;咸元解放后在化工部做官,文革时曾被挂牌、批斗,叶长根称自己那年曾去北京看过他。
民居结构
从安雅堂出来,行不到几步记者又看到一所较完整古屋,便问叶果孟这叫什么。老叶笑答:“这已经不在内了,叫不出名堂。”他叫我看前面。前面便是三进堂。这三进堂的头门与安雅堂几乎一样,其房屋的建筑风格与安雅堂也极为相似,都是由门楼、主楼及厢楼组成;主楼三间两弄,厢楼各两间。无论是安雅堂还是三进堂,这些古建筑上面都有不少艺术上比较精细的雕刻作品,如廊轩、檐柱、花格窗上的木雕,门楼、墙脚上的砖雕,另外还有石窗、石基上的石雕,非常具有清代浙东明州一带民居的典型风貌。
看过三进堂之后,又到了上门头。叶果孟说,下门头有正房三间,左厢右厢各五间,有一个天井,正房左首还有一个大花园,占地面积约两亩,有假山、深井、花坛,还有一个专门管理花草的老伯伯。上门头房屋,有中三间、前三间和后三间,共有四弄;上门头左首也有面积较大的花园,另有三只小池。叶果孟自称,他属于这一门头后代。上门头后分为三房:大房出了个秀才,看破红尘,不愿做官;二房是败子,吃鸦片,与戏子为伍,最后家产败精光;只有三房还兴旺,能干的老夫人当家,三房有四个儿子,大的叫叶东书,抗战时任国民党的一个空军教导大队大队长、随军记者,曾在叶圣陶门下做过事。二弟叫叶传书在宁波,英国人办的太平洋工业大学毕业,为高级工程师。小的阿弟名叶家书,只知道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做过讲师。说起上下门头,叶果孟不无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一带过去是根据地,上下门头出去就是大山,所以住满了三五支队的人。何克希住在上门头,谭启龙住下门头。“我小时候,常看到他们。谭启龙穿件长衫,戴眼镜。何司令交关威武,他夫人长长的。”他感概万分地说,“有一回日本人飞机来了,我还是小孩子,逃不快,只会哭,是三五支队的一把抱住我躲进竹园篷。”
叶氏家谱
老叶还向记者介绍,石步原有叶氏家谱八部,公社化、文革时都丢失光了。他说:“光
是家谱箱就有八只,现在还成一只,每只有四夹,我小时候看到过。”他告诉记者,石步原先还有个叶氏宗词,匾很多,有二十多块。祠堂前共有四对石头旗杆夹,很威风。后祠堂做了学校,两人合抱,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毁,现已拆除重造。在石步,原先一般外姓人住不进来。大概到了清朝末年,才有外姓入住。第一个为周姓,算是上门女婿,所以石步村有一部分周姓村民。到今天,叶姓已不足一半了。记者顺便问叶果孟石步昔日最显赫者谁,老叶说是下门头的叶嘉兴,他当是石步最大的工商地主,曾任国民政府上海市市委委员、上海市工商联主席,是旧上海十八大亨之一。
叶家大屋
再往石步村深入,赫然入目的便是位于石步东隅的叶家大屋,系石步叶氏世居大宅院,大约建成于清代中后期,其规模之大、格局之规整,堪称浙东家族世居宅院代表作。叶家大屋因曾一度抵押给黄姓之故,所以当地人多称其“黄家大屋”;因位居村落最深处,也有叫“石步后大屋”的;另外还有一称,即“卅二房十三间头”。此大屋早已成为弃院,近年来一直关门落锁。老叶叫来藏有钥匙的托管人,为我们打开了边门。推开落满尘埃的木门,一种久远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偌大的天井,上面的每一寸石板均为蔓草所覆盖。整个院落环境清幽,未有任何破坏性新建或改建,所以古风依旧。叶家大屋坐东朝西,内外结构相当完整,占地近八百平方米,由主楼、南北翼楼灶间及大小不等的几个天井等组成,四周由高耸马头山墙围护。中堂楼屋三间,侧楼各五间。楼上楼下均为花格窗。地面石板平铺,弄间各设楼梯,其围墙比楼还高。解放前有些年,三五支队经常住在这里。叶家大屋的现主人为叶国标兄妹。叶国标早年参加三五支队,解放后曾任慈溪市人民法院院长。据在余姚的叶国标妹夫叶幼兰称:这房子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比三进堂、安雅堂还早且高大,所以不叫堂而称大屋。大屋后头还有一口很大的井,水始终用不光。叶幼兰还说,叶国标不愿卖掉此屋,却愿意捐献给政府,但有关方面因维修费用问题也不想接受,所以至今仍无人管理,任其朽烂下去,倒是盗贼频频光顾。
上义庄
另值得一提的建筑是上义庄。虽然时候已经不早了,但我们还是去那儿看了下。在叶果孟的指点下,记者面对原址,徒步丈量着尚存的长长的阶沿石,感受着当时的规模。听老叶介绍说,现今上义庄的大部分房屋已毁。原先还有一个规模很大的牌楼,上刻道光皇帝圣旨。上义庄全盛时分前进后进。前进中三间,有一厅,台梁一人不能合抱,大厅一度归生产队使用。后进台梁也很大,尚在;后进有正屋六间,边屋五间;上义庄虽无花园,但离义庄稍远处有一池,三五亩面积大小,称上义池,相去不远曾有“竹峰寺”。之所以称上义庄,是为了与南边的另一大姓董家所建下义庄相呼应。乡人对董叶两家的评价是,董家人善做生意,叶家则多为官之人。早些年,叶家只与董家通婚,两家还商定逢三逢七为赶集的市日,这便是三七市的由来。当然两家也有不和事发生:石步在三七市集镇处曾有过相当规模建筑,称为仓屋。民间有“仓屋建挂面,三房建半边”的说法。那是因为石步在造仓屋时,后头有一块地属于董姓,与之商量,不允。董家扬言银子洋钿满地铺着也不卖。叶氏终于没把这地围进来。结果,后来董家三房砌屋,西边一块地是叶姓的,所以叶家以牙还牙,说是三倍的价钿也不卖。为了各自的一块地,两家房屋都不能尽善尽美,一个只建了东首,一个只建了挂面。故有此说。叶氏仓屋虽只建了挂面,但规模很大,光挂面门头有五只,其它门头无数只,有围墙,有假山。此所建房屋还是千柱落地,只是有一根柱子是吊着的(没有磉墩的),这是因为只有皇宫才可以千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4 23:24
目录
概述
经济建设
自然资源
乡村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