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垦区(兵团八师、
石河子市)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常住人口74.9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4.3万人。
历史沿革
石河子垦区原是古老的游牧区。
早在清乾隆年间即有小量兵屯开垦,以后召集民众垦种,逐渐形成村落,后因战乱,群众大部分逃往它处,至解放前只有少量少数民族散居在此从事农牧业生产。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22兵团(后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6师(后改为农八师)及25师(后改为农七师)一部,到此开荒生产。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管辖垦区全部农牧团场和石河子的大部分工矿企业,师部驻石河子市。
1985年6月,正式成立市人民政府,农八师和石河子市实行一个党委领导的体制。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石河子垦区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即东经84°58′-86°24′,北纬43°26′-45°20′。全垦区面积7529平方公里,自治区直辖市-石河子市位于垦区中部,南倚天山,东以玛纳斯河为界与玛纳斯县为邻,南、西、北三面与沙湾县环接,行政区域460平方公里。东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150公里,西距霍尔果斯口岸500公里。
地形地貌
由南向北由南向北依次为天山山区、山前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洪水冲积平原、风成沙漠区,平均海拔高度450.8米。土壤多系灰漠土、潮土、草甸土,土质多系砾质土、沙质土、粘质土等。经过军垦几代人的努力,山区、丘陵区已成为水草丰美、盛产“军垦型”美利奴细毛羊的优美牧场;其他各区也由昔日的荒原、苇湖、碱滩开垦成肥沃的良田。益母草、仙鹤草、薄菏、荆芥、防风、甘草、枸杞、柴胡等140种。常见乔木有杨、柳、榆、白腊;灌木有梭梭柴、红柳、沙枣。北部沙漠区蕴藏有石油,南山有煤矿可开采。
垦区气候
属典型的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炎热,年平均气温7.5℃-8.2℃,日照2318-2732小时,无霜期147-191天,年降雨量180-270毫米,年蒸发量1000-1500毫米。
水资源
较为丰富,地表有河水、泉水,境内有玛纳斯河、宁家河、金沟河、大南沟河、巴音沟河等五条河流,河水年径流量15.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3亿立方米。建有大中小型水库11座,蓄水总量4.33亿。
垦区农业
农业是八师石河子市的基础产业。现有耕地面积278万亩,正播面积230万亩,机械化程度达85%以上。精准种子、精准播种、精准管理、精准灌溉、精准收获和精准田间生态监测“六大精准技术”的应用逐步推广,农业现代化、集约化水平较高。作物以棉花、小麦、玉米为主,同时蕃茄、蔬菜、瓜果、酿酒葡萄、花卉等特色作物种植蓬勃兴起。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经开始走上快车道。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市场化水平稳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以“固定、自主、服务、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团场、农业改革进一步深化,适应市场和入世要求的农业新体制、新机制正在形成。
垦区工业
工业依托农业发展,经过“九五”期间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日趋合理,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在师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凸显,己形成塑化、电力、造纸、纺织四大支柱产业,培育了天业、天宏、天富三家上市公司。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逐步壮大,为进—步优化师市经济结构,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形成了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营运监管体系。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正成为师市新的经济支柱。交通方便快捷,邮电通信发达,商贸市场星罗棋布,旅游、信息、咨询、物业管理等一批新兴产业兴起。
科教文卫事业
科教文卫事业健康发展。垦区有科研机构18所,科技人员3.36万人。现有各类院校175所,在校学生9.5万人。拥有军垦博物馆、周总理纪念馆、艾青诗歌馆、游憩广场、音乐广场等一批具有军垦文化特色的场馆景点。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1022所,病床4073张,卫生技术人员5633人。新疆石河子市何以称“共和国军垦第一城”
城市建设
它先后获得联合国“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城市”迪拜奖,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及连续五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等诸多称号。